APP下载

《元和郡县图志》书名考略

2018-07-25张雅婷陈海懿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书名

张雅婷 陈海懿

摘要:《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李吉甫撰写,是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该书在历代文献记载中,名称及卷数的著录比较混乱,出现了《元和州县郡国图》、《元和郡国图》、《元和郡县志》等相近名称和三十卷、四十卷及五十四卷的卷数差异。一方面可能由于古人传抄错误,致使名称混乱;另一方面,文献记载的“图”、“志”并非同一部《元和郡县图志》,可能为不同内容和装帧的书籍,并且由唐入宋,几经战乱,地图失传,因此在宋元以后,仅以文字版的《元和郡县志》流传。

关键词:《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书名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6.051

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1580(2018)06-0171-03

《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李吉甫于元和年间所作,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之列为地理志之首。历代文献著录中《元和郡县图志》的书名和卷数较为混乱,除《元和郡县志》外,还有《元和郡国志》、《元和郡国图志》及《元和州县郡国图》几种名称,其卷数也有着四十卷、三十卷、五十四卷的差异。然而学界对此差异鲜有辨析,仅周雯的《<元和郡县图志>之时间断限、书名及卷次诸问题考辨》一文对此进行一定考证,她认为该书书名和卷次上的出入,主要是由于古人称引书名较为随意,并且《元和郡县图志》一书本为四十卷,但有可能是分成五十四个卷子进行装帧。她将文献中出现的几种相似的书名全部视为一本,但是笔者认为同一篇文献记载中几种不同的书名往往并行存在,那么《元和郡县志》、《元和郡国志》《元和郡国图志》及《元和州县郡国图》等是否为同一本书还有待于辨析。

一、李吉甫进书的著录情况

探讨《元和郡县图志》的书名问题,需要根据史料中关于李吉甫进书以及图书目录的记载来分析。根据流传下来的李吉甫的序文,“谨上《元和郡县图志》,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序文中李吉甫称之为《元和郡县图志》,共四十卷附目录两卷。但是在此后的史料记载中却有着不同的情况。《旧唐书·经籍志》中并未著录此书,但是在《旧唐书·李吉甫传》中却记载为“吉甫尝讨谕易象兾义,附于一行集注之下,及缀录东汉魏晋周隋故事,讫其成败损益大端目,为《六代略》,凡三十卷;分天下诸镇,纪其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郡国图》。又与史官等录当时户赋兵籍,号为《国计簿》凡十卷,纂六典诸职为《百司举要》一卷。”在《旧唐书·宪宗本纪》中的记载亦有不同,元和八年二月乙酉朔辛卯,“宰相李吉甫进所撰《元和郡国图》三十卷,又进《六代略》三十卷,又为《十道州郡图》五十四卷。”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并没有出现《元和郡县图志》的名称,却有《元和郡国图》,并且还出现了五十四卷和三十卷的混乱情况。《唐会要》中的记载与上述又有所差异。“八年二月,宰臣李吉甫撰《元和州县郡国图》三十卷,《百思举要》一卷成上之,吉甫又常缀录东汉魏晋元魏周隋故事,记其成败损益因为《六代略》凡三十卷,分天下诸镇绝域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郡国图》。”《唐会要》中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三十卷本的《元和州县郡国图》和五十四卷本的《元和郡国图》,《元和州县郡国图》的名称此前未出现,但它的卷数又与《旧唐书·宪宗本纪》中《元和郡国图》三十卷重合。

《册府元龟》中有“李吉甫,宪宗时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分天下诸镇,纪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郡国图》”。此处又出现了五十四卷本的《元和郡国图》。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史料著录中五十四卷的地理总志前皆有“分天下诸镇,纪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的相同文字,或许可以推断李吉甫所撰的这部五十四卷本的地理图志正是《元和郡国图》,而此本名为图,自然应与四十卷的《元和郡县图志》并非一书。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史料中都没有出现关于李吉甫四十卷本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仅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五十四卷,又《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刚《水经》十卷”的记载,此外,《通志·艺文略》中也著录为《元和郡国图志》。《新唐书》中的记载名称与李吉甫的序文合,但是卷数上有出入,五十四卷又与《旧唐书》中的《元和郡国图》和《十道州郡图》重合。一种可能是《新唐书·艺文志》中将《十道州郡图》误录为《元和郡县图志》,另一种可能是四十卷本的《元和郡县图志》在北宋时可能有五十四卷本的分卷形式。但是由于《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刻本已经失传,目前史料中记载最早的是南宋时张几仲的刻本,此本为四十卷,分卷差异固然有可能,但由于资料不足,难以证明。

二、书名与卷数辨析

南宋时洪迈在《元和郡县图志》跋语中指出“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是书为五十四卷,会要析而两之,一日《州县郡国图》三十卷,一日《郡国图》,其卷与新志同,皆冠以元和,三者皆不相似,以今所刻证之。”根据洪迈的跋语可知南宋时已有刻本的四十卷本《元和郡县图志》和《唐会要》中著录的《元和州县郡国图》以及《元和郡国图》实为三本书。那么为何四十卷本的《元和郡县图志》并没有在李吉甫进书时被提及呢?

《旧唐书》本纪从高祖到文宗这部分是根据实录撰写或直接抄自国史,而国史本纪也摘自实录,所以《旧唐书》这部分本纪实际上都是实录的节本。《唐会要》记载中书名相似的《元和州县郡国图》和《元和郡国图》应为两本书。但是《唐会要》和《旧唐书》都以明确的时间“元和八年二月”记载李吉甫进书的时间,《旧唐书》中甚至精确到“乙酉朔辛卯”时,因此《旧唐书·宪宗本纪》中关于李吉甫进书的记载还是比较客观的。

并且笔者认为在探讨这些著录差异时,需要考虑到古人在传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旧唐书》中记载三十卷本的《元和郡国图》,而《唐会要》中则著有三十卷本的《元和州县郡国图》,三十在古文著录中为“卅”,四十为“卌”,二者字形相似,《元和郡国图》和《元和州县郡国图》名称相似,可能在著录中有一竖之差。所以可以推断,由于古人传抄的错误,《旧唐书》和《唐会要》中三十卷本的“图”应为《元和郡国图》或《元和州县郡国图》,五十四卷本的应为《元和郡国图》,那么三十卷本则为《元和州县郡国图》。《旧唐书》中列传部分多来自于私人家传、谱牒,记录、引用之时可能随意,《李吉甫传》中五十四卷本的《元和郡国图》可能是《旧唐书》中记载的《十道州郡图》。

《直斋书录解题》“《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陇右凡四十七镇,篇首有图,今不存。”陈振孙的著录中,少“图”字,可能由于南宋时图已经失传,而文字尚存,故称《元和郡县志》。《玉海》中也有“《元和郡县图志》五十四卷”的著录,但王应麟在文中也引用了洪邁的跋语、《唐会要》的记载以及李吉甫的序文,他随后又称“《中兴书目》自京兆府至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今本四十卷,并目录,共四十二卷,图阙。”又“据《国史志》《元和郡国志》四十卷。”此外《文献通考》中为“《元和郡县志》四十卷”,马端临此处也引述了陈振孙由图变志的观点。《遂初堂书目》中著录为“《元和郡国图志》”,此后《宋史·艺文志》中有“李吉甫《元和郡国图志》四十卷”的记载,尽管有一字之差,但这里的卷数与李吉甫序文中所说的《元和郡县志》重合,宋代的《绍兴云间志》、元代的《至元嘉禾志》中有引述“元和郡国图志”,但内容却是现传的《元和郡县图志》,宋元时期《元和郡县图志》亦称《元和郡国图志》。清代的《醑宋楼藏书志》中也有著录“《元和郡国图志》四十卷目录二卷”,因此可以推断《元和郡国图志》亦即《元和郡县图志》。

三、结语

根据洪迈的序文和史籍中记载的张几仲的刻本可知,至少在南宋时,四十卷本的《元和郡县图志》尚还流传,并与《唐会要》中提及的《元和州县郡国图》和《元和郡国图》是三本书,《新唐书·艺文志》中五十四卷本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著录可能为谬误,与五十四卷的《元和郡国图》或《十道州郡图》相混淆。唐代划十道州,因此《元和郡国图》和《十道州郡图》可能为一本。所以三本书的解释应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在三本书中,只有《元和郡县图志》为志,其余为图,图志分开,由唐人宋几经战乱,图已失传,惟志流传。所以清代编修《四库全书》中称“是书据宋洪迈叐称为元和八年所上,然书中更置宥州一条,乃在元和九年。盖其事为吉甫所经画,故书成之后又自续人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称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日《元和郡县图志》,后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称图至今已亡,独志存焉。故《书录解题》惟称《元和郡县志》四十,岂此本又阙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则阙其半,二十五卷亦阙二页,又非宋本之旧矣。

[责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书名
说说《伸脚录》
每期谜语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书名这件事
奇葩书名是文化浮躁
我有故事,你带钱了吗?
书名这件事
网友选出雷人书名 专家建议给书洗脸
完整的书名
我不能让每个人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