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2018-07-25杭成高洪波戴苏南

科教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体验教学模式

杭成 高洪波 戴苏南

摘 要 社区教育是打造学习型城市、智慧型城市的基石,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为适应社区居民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南通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今后的社区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体验 教学模式 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53

Abstract Community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building a learning-based city and a smart city. It has been the country's attention for many year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iverse educational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Nantong Open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on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ls,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t has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xperience; teaching mode; community education

社區教育是打造学习型城市、智慧型城市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基层社区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形成乐学、好学、能学的学习氛围。笔者拟通过南通社区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倡导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智慧型社区贡献力量。

1 体验式教学的概述

汉语中的体验一词,本意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中国历代对教育的体验也十分重视,如《中庸》中就提出“学问思辨行”的思想,倡导学习过程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中的“笃行”意在强调要将所学知识、理论付诸实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在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的情感。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指受教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知的经历。具体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体验式学习理论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卫·科尔博提出,基于该理论的学习循环型模式可以概括为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与归纳→体验概念。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在寓教于乐的体验过程中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对知识点的兴趣。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2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情感认知原理

一方面,从人脑的机体组织构造看: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左半球的功能包括逻辑推理、理性分析等意识活动;右半球的功能包括创造力、直觉、想象力等情感类活动。传统教学主要是依靠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体验式教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的过程。体验感受会刺激大脑右半球做功,交流互动会刺激大脑左半球做功,由此形成左右脑的交替协同工作,充分发掘了大脑的潜力。与传统课堂相比,体验式课堂学习氛围更为轻松,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主要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影响。动力影响主要指情感对认知活动会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对人类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对人类认知活动起到阻碍和抑制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包括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类,认知学习具有无意义性,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注重知识的新老衔接。而经验学习更注重人的主导性,强调学习中的互动,通过体验提高对知识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的、快乐的精神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 建构主义原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参与性,学习者通过具象的实践活动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框架搭建。从社会知识观的角度看,知识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深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从学习观的角度看,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理论观念,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知识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的主动建构过程,不同的知识积累会带来不同的信息反馈;从教学观的角度看,一味“填鸭式”的灌输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新知识的摄入应该以过往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石,才能形成更扎实的主动认知。教学的内涵在于对知识进行处理和转换,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参与,针对问题进行探索、相互交流。因此,笔者认为学习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在原有的知识架构中融入了新知识、新元素;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体验式学习正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2.3 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由美国的简·莱夫(Jean Lave)教授和学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于上世纪90年左右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徒制三方面。实践共同体即由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所构成的“学习圈”,学习者介入其中参与社会文化实践;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既强调共同体成员的合法地位,又强调在学习的参与过程中边缘性与核心性的转化。学徒制理论重视师傅与徒弟的传、帮、带,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其后,哈贝马斯于1994年在其英文著作《后形而上学思考》一书中正式提出“情境理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的理性总是依赖于某种具体情境,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情境式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充分交流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角色的体验、学员与学习情境的互动,让认知的过程生活化,使学习回归到了真实、自然、融合的状态。

3 当前南通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在国家提倡普及终身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南通市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注重经费保障,依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定,由市财政局、教育局负责落实社区教育经费,完善预算机制和配套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专款专用,采用以政府划拨、社会筹集为主、单位和个人出资为辅的办法,切实保障社区教育经费使用。但实际运行中发现,在扣除社区教育专职老师的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添置费用、校舍办公室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等,能真正用在居民终身学习上的资金还是有限度的。

3.2 资源的管理问题

从特征来看,社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社会互动性。和谐社区的目标建设要充分考虑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融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发掘资源。这里所讲的社区资源,既涵盖社区活动场所、各种文体器材等硬件条件,也涵盖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产业、生态环境、演艺活动、民俗技艺等各类软件条件。根据笔者调查的几所社区状况,在硬件设施上,大部分社区存在活动面积不足,不能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很多小区拥有健身场所和相关设备,但由于安置于室外,长年的风吹日晒导致损坏现象严重,加之后期的维护保养不能及时跟进,已经很难满足居民的锻炼需求。

3.3 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加强社区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开展社区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重视社区教育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南通市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大多为兼职教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师资队伍当中存在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岗位职责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够科学等问题,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为此,南通社区大学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选派教学骨干到社区挂职锻炼,聘请各行业的专家、劳动模范、工人、技师、民间艺人、公安干警、律师等为社区大学的特聘教师,长期开展教学合作活动。

4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尝试

4.1 明确教学目标

将服务社区作为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宗旨,以提高民众素养、创建终身学习氛围为目标,围绕如何服务好社区居民、如何真正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从教育项目选择、课程的设置、学习方式的科学化等多角度,创建社区体验中心。基于此,体验式教学实施目标更要关注学习的实用性、创造性,注重文化传递和素养提升,实现社区的文明发展。通过体验课程的开设,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学习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提高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社区风气。

4.2 體验项目的策划阶段

4.2.1 认真进行社区调研

为更好地进行社区教育项目的筛选,了解居民的学习意向,在项目开展之前针对周边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社区进行相关走访调研。本次调研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社区座谈等方式,对象涵盖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阶层、不同职业的群体。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本次问卷调查和座谈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等多重因素,采样的数量也基本做到各社区大体平衡。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了解社区教育项目的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居民的兴趣偏好。

4.2.2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安置及城市新型劳动者人数有所增加,此类对象在早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从文化程度满意度的问卷结果来看,22.8%的居民很满意,40.2%的居民比较满意,不满意的居民仅占37%。对于社区教育的认知,52%的社区居民表示知道,37%的社区居民表示了解,表示不清楚的仅占11% 。89.8%的居民表示愿意或有合适内容愿意参加;76.8%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发展的社会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以上的结果能够看出:终身教育发展理念已慢慢为广大老百姓所认可,社区教育发展必备的土壤已形成,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度也逐步提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环境已日益成熟。

4.2.3 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状况

大力推广社区教育,首先要充分了解居民的学习偏好。从学习动机的抽样结果来看,学历教育占36.6%,非学历教育占29.8% 。在以学历教育为目标的群体中,希望取得大专文凭的占63.6% ,希望取得本科文凭及以上的占36.4%。从中可以看出,学历教育的需求在逐步下降,作为非学历教育的社区教育需求在逐年上升。对社区居民子女当前受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就读占18.8% ,初中就读占34.2% ,高中就读占24.4% ,大学就读占22.6%。对“希望接受教育的内容”调查数据显示,技能类培训占12%,书画类占16.5%,乐器类占22.7%,文化普及类占32.8%,其他占16%。这充分表明,市民希望通过继续教育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社区教育与培训类型有不同的理解和需求,青少年关注学业发展、中青年关注职业技能类培训,而老年群体更青睐文化传播和休闲式学习。

4.3 体验项目的实施阶段

遵循“让学习成为南通市民生活新风尚”的理念,南通开放大学积极响应南通市政府的号召,利用基层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开展了“老年教育百千万”“非遗进社区文化传承系列”、“社区教育体验”、“全民阅读进社区”等多项社区教育工程。基于充分的社区调研基础之上,优化社区教育课程选择,使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接地气、有生命力。其中,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剪纸、棕编、面塑等项目,寓教于乐,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全民阅读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社区书屋等现有资源,开展名家讲座、阅读沙龙、阅读共享等活动,真正做到千家万户书香飘;在街道社区建立社区教育体验室、社区教育体验中心,围绕传统文化传承项目为社区居民搭建体验、学习、交流平台。此外,学校还通过“精选教师进社区”项目,完成订单式课程的派送,通过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将经济、社会、人文、法律、科技、民俗等多元知识在居民中普及,有效地进行了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的对接,使得文化传播在轻松的氛围下有效进行。

5 结语

社区文化教育工作与居民素养教育密切相关,以南通社区大学为试点的体验式社区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情感认知原理、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在社区教育中的有益实践,在社区教育项目的实施中起到了积极的效果,调动了社区成人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社区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今后的社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亦芳.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社区教育发展新思考[J].上海教育,2011(21):62-63.

[2] 刘文瑛.数字化学习时代基层电大如何服务好社区教育[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4-15.

[3]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 李洪玉.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3.

[5] 蒋纪平.远程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6.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体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