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中国古代道教语录体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2018-07-24路霁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文学史时代

路霁桐

摘 要:中国古代道教在每个历史朝代的发展中,都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特征,同时,其语录体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首先是先秦的语录体散文,它是由个人独白向向集体对答的形式发展而来,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对问形式,叙事性也变得愈来愈强的倾向。到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的语录体散文出现了富有想象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征,呈现了子书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国道教的语录体三开始走向衰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道教语录体散文在各个不同时代的发展趋势,并阐述了道教语录体散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道教 语录体散文 时代 文学史

中国道教的发展是根据时代的不同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先秦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起源。第二,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正式创建和改造。第三,隋唐两宋时期,是道教兴盛发展的阶段。第四,辽金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繁荣发展的顶峰阶段。第五,明清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衰落阶段。道教在每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其语录体散文的变迁深刻的反应出时代的兴衰,在文学史上具有丰富的意义。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起源是先秦的思想家老子,其主要经典为《道德经》,文中主要阐述道教的思想。在《魏书·释老志》中就有记载:道教之原,起于老子。在《史记》和《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先秦思想家的主要典籍,主要為《老子》《文子》《庄子》《列子》四部典籍。在道教的历史发展潮流中,这四部典籍道教最重要的原始经典。在唐宋道教的昌盛时期,还被定为“真经”,并纳入科考内容[1]。从语体上来说,这四部典籍不仅仅是先秦语录体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在道教文学史上的早期的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其中,《老子》是开创独白直述式语录体的散文,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对话体散文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时期,尤其是孔子看到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局时,就以聚徒讲学的形式来挽救社会的风气,师生间的对话形成的语录体散文,出现了语录散文体的繁荣时期。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老子》的成书比《文子》《庄子》《列子》的成书早,其中,《庄子》几乎是师生的对问形式,在对问的过程中,还夹杂有生动形象的,且曲折的具有故事性的叙事成分,而《老子》《文子》是没有的,由此可见,中国道教的经典语录体散文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成熟。

二、中国道教的正式创建

中国道教的正式创建是汉末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改造,并得以初步发展。而此时的代表作为《太平经》《抱朴子内篇》,其语录体的表现形式和先秦道教经典语录体不同,改变了语录体散文中现实生活的人物身份,出现了富有想象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语录体散文。这和《庄子》的创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2]。比如,《太平经》中的角色设置:真人问:“神人何以能知此乎?”神人言:“以无声致之。君欲仁好生,象天道也;臣欲柔而顺好养,法地道也,即善应出矣。故天地不语而长存,其治独神;神灵不语而长仙,皆以内明而外暗,故为万道之端。夫神灵出入,无有穴窠,清静而无声,安枕而卧,神光自生,安有不吉乐之哉?夫用口多者竭其精,用力多者苦其形,用武多者贼其身,此者凶祸所生也。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太平经》已经将先秦语录体散文的角色转换成“真人”“神人”,蕴含着道教的宗教色彩,丰富了文章的篇幅结构。同时,在两晋时期,出现了子书繁荣的文学时代,其主要是在道教的基础之上,因重视语录体而创作的子书。

三、中国道教的兴盛和发展

中国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是在隋唐两宋时期,当时的道教理论非常的丰富,而且人才辈出,在思想学术上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如李荣等人都是这个时期的道教学者和理论家,他们的著述丰富且思想深邃。然而,在这个时期的道教语录体,对语体安排的设问和对答中,语言更加简洁和明朗,同时,提问的人能够击中要害,而回答的人能够言简意赅,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取向[3]。比如,王玄览《玄珠录》和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就是这种道教语录体散文最髙成就的代表作。在《玄珠录》中的“问:‘经云,道与众生相结连,若为同异?答:‘道与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何者?道与众生相因生,所以同;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所以异。”其中,提问的人语言非常简洁,而且直截了当,回答的人直接击中要害。在形式上,使用散韵结合的方式,音律谐和优美;在内容上,双方都尽量让对方满意。这就是道教在主导者和信仰者之间的默契所在,因此,这种类型的语录体是散文内容和形式完的美统一,不仅是对宗教的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对文学的审美有重大的影响。

四、中国道教的繁荣

中国道教的繁荣是在辽金元时期,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繁荣的顶峰,特别是全真教的创立与传播,深刻的影响了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文学的创作上,无论是散曲还是神仙话剧,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全真教的影响[4]。其代表作为王重阳的《王重阳集》,以及全真七子的《马枉集》等,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全真教的道教语录体开创了问答语体在对答形式上,采用了顶真连缀式。这种形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回答的人在最后一句话的尾词是提问的人接下来的问词。比如,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的“或问曰:‘如何是修真妙理?答曰:‘第一先除无名烦恼。……欲要治愚应之,除是达太上炼五行之法。问曰:‘如何是五行之法?”第二种类型是回头反问的形式,是指提问的人抓住回答的人在最后的几句举出来的多个概念含义中,进行反问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期待得到更深的含义解答,这对宗教内容的宣传有一定的影响。再比如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的:“问曰:如何治之?解曰:人临有难之日,先见其死相。问曰:如何是死相?诀曰:天柱动摇,树倒山摧……”这不仅有利于宗教的宣传效果,还有对道教语录体散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中国道教的衰落

中国道教的衰落是在明清时期,虽然有过一段的辉煌,但总体上却是出现衰落的趋势。同时,在道教语录体散文的发展上,出现返归传统的现象,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其代表作有张三丰的《玄谭》等。其散文体回归了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最初阶段,采用了独白和自言的语体形式,全篇采用“张子曰”为开头,告诉道教信仰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果这三个字的位置一旦有变动,整个句子就会有点生硬,比如“张子谓卓庵曰”等[5]。在问答的形式上毫无创新,大多是回归了先秦道家语录体,比如:“问:‘道家者流,其谓玄者,何也?答曰:‘玄,天也,即道之大原出于天也。问曰:‘其始乎老子玄之又玄之谓乎?答曰:“然。吾闻诸史氏曰,道家者流,使人精神专一……”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道家的语录体散文已经在慢慢的走下坡路,已没有往日的辉煌了。

结语

中国文化向来博大精深,在探讨中国古代道教语录体散文时,已经感受到了道教的庄严与静穆,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精妙绝伦,道教语录体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丰富的意义,是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了解到道教起源和兴衰和百姓的精神需求息息相关。即使道教现在已经不像往日那么繁荣,但道教的思想精髓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我们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柏。

参考文献

[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34-46.

[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301-302.

[3]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20.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4-36.

[5]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16,89-91.

猜你喜欢

文学史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现当代诗词文学史地位大家谈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