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相关思考

2018-07-24方艺红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思考问题

方艺红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学会技能,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对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这么重要的学科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得不到重视,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主动思考如何改进课堂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77-01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的品德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教材资料大多取自日常生活,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学会技能,陶冶情操,树立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重视程度得到了提升,但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达不到语文、数学这样学科的同等地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大环境导致不受重视。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大部分学校为了成绩和业绩,采用的依然是应试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而无法发挥学科的优势与作用。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几乎没有上过这门课,《品德与社会》更多的是被当做一门课外读物,而不是一门课程来学习。

2.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现在的小学生作业多、压力大,还有各种的补习班,让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上,上课过程心不在焉,甚至写别的学科作业。而且《品德与社会》中有些资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资料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科技发展等,对于小学学生的知识量来说,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提不起兴趣。一门不感兴趣的学科,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3.课堂教育缺乏新鲜手段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老师照本宣科,读课文、留作业,很少和学生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4.学科老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身不受重视,导致教学的老师会有一些想法,认为自己得不到重用、受人排挤等等,这样的情绪会被老师带到课堂中,教学不用心,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等,久而久之,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意义和思考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都对其有偏见或不够重视,很多人认为这门课程无关紧要,又不计入考试成绩,何必费心费神去学习。其实这么想是错误的,他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定位就是错误的,它虽然不计入成绩,却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它看似和学习无关,却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一切都和学生学习息息相关,更何况,在学生求知欲最强烈的时间,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该课程最大的教育意义就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课程中很多案例来源于现实,和生活贴近,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老师通过合理的引導,可以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认识到常见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等等,这也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意义。

三、合理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意义非凡,且任重道远,需要教师摸索前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1.提高思想觉悟,提升自身素质。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科老师,都要提高思想觉悟,认识到学习《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加强教学力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意义,全身心投入到其中而不是敷衍了事。同时学科老师也要做出表率,提升自己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及时为学生解惑,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

2.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该学科的特点可以使老师不用像其他学科老师那样长篇大论,只要抓住主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思考探索,然后通过老师指点、纠正,可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容易灵活运用。比如老师提一个主题“有陌生人接你放学怎么办?”学生们纷纷思考发言“我会问他我爸爸叫什么?在哪上班?”、“我会让老师给爸妈打电话确认”、“我会说我爸说了让我等一会他就来了”等等,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发言,学生们都会学到很多保护自己的方法。

3.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品德与社会》学科十分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该学科的教材所出现的教学资源,不像其他的学科教材上全是知识的定义与概念,它贴近生活,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使自身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并制作各省级行政区的卡片,正确摆放在地图上。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和位置,同时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当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认识和自身素质,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实现这门学科的教育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兴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6(3).

[2]徐化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27).

[3]邹相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探究[J].读与写旬刊,2016,13(7).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思考问题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