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史传文学作品“言、文、史 ”融合教学策略研究

2018-07-24徐晓杰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唐雎秦王文言

徐晓杰

史传文学作品是初中文言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有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史传文学的特殊内涵。因此,教师在教这类文学作品时,既要遵循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在文言合一、文史融合等方面体现其特殊性。

一、初中史传文学的基本特征

我国史传文学非常丰富,初中语文教材也节选了大量的篇幅。以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这些都是史传文学的名篇,是学生学习这类文学作品,了解过去那段历史的载体。

一是从语言积累的角度看,这些选文中出现的实虚词、文言现象非常典型,是学生集中梳理、掌握规律、增强语感的绝好素材。

二是从文学赏析的角度看,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矛盾中突出人物品格,强调人物的历史作用。这类作品,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使他们砥砺前行。

三是从素养提升的角度看,这些选文融合了史学、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精髓,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愿望,从而提升其文学、史学和文化素养。

二、选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立足文言特点,把握现象规律

教材所选的很多史传文学都是后世古文写作的典范,学生在学习中会高频率遇到很多重点词汇、现象。因此,九年级的史传文学教学应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规律性知识进行梳理,帮助他们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这一阶段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典型文言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使动用法等。教学时,需突出每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概念要清晰,连点成面,使学生有所得。以《陈涉世家》为例,文中多次出现了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如“法皆斩”“乃丹书帛曰”“狐鸣呼曰”等。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名词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进而再根据语境进行翻译,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归纳修饰限制的具体关系:表示动作的特征或状态,如“狐鸣呼曰”中的“狐鸣”;表示动作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法皆斩”中的“法”等。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教师只有发现并且利用好文本资源,紧紧抓住这些典型的文言字词和现象总结规律,才能形成初三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架构,同时为将来史传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披言入情,分析文学形象

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解读教材,发现和利用作品中一些“言”“文”合一的交汇点,引导学生从“言”入手体会“文”之精彩。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有几处“言”和文章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

第一处是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秦王开口就自称寡人(诸侯只有对臣子,才可自称寡人),凸显秦王的轻慢。对此,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安陵君其许寡人!”。这是个陈述意见的句子,应该用句号,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这就关乎人物形象了。秦王盛气凌人,表面征求意见,实则是命令的语气,感叹号表达了不容违抗的强硬语气,而“其”又加重了这种语气。抓住“言”的细枝末节,秦王的德行初见端倪。

第二处是唐雎在秦的朝堂与秦王的对话。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胸有成竹,慷慨陈词。在此,可引导学生体会士人的论辩技巧。

策略一:避重就轻。秦王施以恐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委实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唐雎不做正面接锋,反问“公亦尝闻布衣之怒乎”?把话题引到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以“布衣”对“天子”,寸步不让。

策略二:伺机反扑,势如破竹。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消秦王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向秦王反扑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秦王一点喘息时间。至此,一个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士人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体会到语气词、标点、句式等的表达效果,还借助这些“言”理解了人物形象。可见,“文”是“言”的支撑,披“言”入“文”,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之妙,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力。

3.随文牵史,链接阅读材料

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这说明文与史是相互融合的。史传文学都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就会产生学习障碍,导致他们曲解或浅层次地理解文本。鉴于此,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文中存疑或留白的地方,适时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进行综合学习。

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这笔交易很划算,可安陵君为什么不同意?在此,教师就可适时补充《张仪欺楚》和《完璧归赵》,告诉学生缘由:秦国经常以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

又以《陈涉世家》为例:起义軍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在此,教师可适时补充这样的背景资料: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阴谋篡权的经过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缘由。

再以《隆中对》为例:为什么“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在此,教师可适时补充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实力强大的袁绍在官渡与曹操展开决斗,但袁绍骄傲自大不听劝谏,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偷袭袁绍的粮草,最终以少胜多。除此之外,刘表势弱不能守荆州,诸葛亮建议刘备西和诸戎、外结孙权等地方,均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加以拓展。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的随文牵史,要遵循相机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插入相关资料,不要冗长,割裂文本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既给长于积累的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又对其他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史传文学是初中文言文最富华彩的篇章,语言之典范、思想之睿智、人格之锋芒、历史之淳厚、情怀之炽烈无不充盈其间。学生深入其中,既能领略历史人物纵横捭阖的风范,又能洞悉历史事件跌宕起伏的玄机,还能获得知识、素养、情操的多重教益。所以,教师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和学生一起,从文到言、从言到文“走”上几个来回,不仅要把“言”落到实处,还要超越“言”看到“文”“史”的价值,把浅的地方读深,把模糊的地方读清晰,把平面的读出立体感,把单向的读出层次感,把历史的读出存在感,从而使文与言、文与史得到有机的融合与统一,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文言合一”“文史融合”是文言教学的本真之路,更是史传文学的不二法门。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唐雎秦王文言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食客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
唐雎的说话技巧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