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村中学内涵发展与教育质量提高的探索与实践

2018-07-24傅俊清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教育现状教育质量

傅俊清

[摘 要]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力推进农村中学的“研教互动、质量互动、师生互动、内外互动、上下互动”,就是推进农村中学内涵发展、加快建设质量强校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现状;内涵发展;教育质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时强调要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其中的“机制活”,就是希望福建全省的干部群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依法依规执政的前提下,要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藩篱,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向深化改革要活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更应优先发展。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已全部通过认定,“全面改薄”进程不断加快,教育公平也迈上了新台阶。但加快推动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仍然是福建省农村中学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

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学的教育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政府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相关部门的某些机制僵化等因素,制约着基层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学校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部分学校思想僵化,亦步亦趋,被动执行教育政策,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管理效果不佳,这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难以提高;注重文本性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轻视程序性制度的贯彻落实,缺乏上下互动,管理松散,行政执行力较差;注重硬件建设,轻视内涵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缺乏内外联动,忽视创建学习型组织,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所有这些导致了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是教师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教师心有旁骛,难以静心研究教材,对执教学科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未能准确把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质量互动,不敢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或有效调整,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心中无数,疲于应“教”;缺乏研教互动的意识,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这些现象说明教师们革旧鼎新、自我突破的意识和能力薄弱。同时,这也使课堂教学常以“教”为中心,教师很难俯身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困惑,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四是学生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应用迁移能力较低、有效阅读面狭窄,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缺乏自觉、主动学习的动力,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这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成因分析

一是体制机制梗阻。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故不但招不来优秀师范生,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逃离”。这使城市学校成了人才的聚集地,农村学校却出现了“教师荒”,使得原本就处于人才劣势的农村学校雪上加霜。从这一角度来说,恰恰表现了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匹配。同时,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也使农村学校未能完全“放开手脚”,影响了学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教研教改弱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与区域的收入分配等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这一原因,教师心有旁骛,难于静心从教。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过多过重,弱化了教研教改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花在研究研讨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不少学校的教研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有的教研制度形同虚设,学科组建设名存实亡,教师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这“一多一少”成了制约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问题。

三是治理举措偏差。高效或低效的教学,表现在课堂,成因在课外,教学的有效性不只体现在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立足课堂抓质量,是教育质量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主要策略,但是教师们还应努力到课堂之外去寻求建设高效课堂的办法。

三、探索与实践

二十多年来,笔者先后担任乡村中学、城镇中学和县市中心城区中学的校长。在这期间,一直就农村中学的内涵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1.政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机制是决定性的要素之一,机制活则满盘皆活,机制僵化就会死水一潭。”因此,政府要给学校“松绑”,减少行政干预,打通体制机制梗阻,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更好地配置资源,优化教育产业。要建立良好的容错和纠错机制,消除学校管理顾虑,依法赋予校长行政权力,不断引领校长的角色定位从政府代理人转变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校经营者,从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的主动探究者。要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领和鼓励学校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努力建设政府信任、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系。

2.教师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改变教师情态。队伍建设是质量建设的根本保证,一个以抱怨、自私、散漫为特征的团队不可能具有战斗力。所以,要给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改變他们的情态,使他们积极愉快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是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让教师们在共同的理念与目标下,形成一个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它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背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组织起来的形式多样而又灵活的教师学习群体。

三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普通教师需要名师引领,需要合纵连横借力引智。同时,学校要把现有的团队培养好、建设好,助力学校发展。

3.学校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积极开展“研教互动、质量互动、师生互动、内外互动、上下互动”活动,是推进内涵发展,加快建设质量强校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进研教互动,实现内涵发展。如何让教学研究、业务研讨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增强教学过程的专业含金量,拓展教学思考的深度,提升教学目标的准度,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说:“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佐藤学倡导并积极推进的“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一教育理论,正说明通过矫正农村中学研教误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变革,是实现内涵发展的可行措施。

二是推进质量互动,实现转型提升。2004年8月,新加坡为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提出的“少教多學”教育理念,与近年来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教育措施和要求相一致。“少教多学”的内涵是由量到质的转变,它触及到教育的核心,即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如果得到有效实施,就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加坡的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它是学校推进质量互动,实现转型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是推进师生互动,实现课堂融合。师生互动方式包含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有教学热情,学生要有学习热情,还有教师的监控与学生的自律、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等师生互动内容,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教的时机,激发互动;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注重教的对象,全体互动。整个课堂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真正实现课堂智慧的大融合。

四是推进内外互动,实现要素集聚。即要激发家长、社会的内生动力。积极尝试家校联动新举措,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校—家长—社会”互动互通的学生教育体系。增强外力服务学校教育的功能,寻求社会、家长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嫁接,挖掘社会、家长潜在的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工作。提升校际互动实效,提高对外教育交流水平,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做法,加快学校创业、创新的步伐。引导教师利用网上优质教育平台,促进校本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教育网络,实现学校教育要素大聚集,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是推进上下互动,实现作风转变。坚持上下互动的优良传统,建立良好的行政执行程序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执行力,确保岗位人员知责明责、积极履责,有绩嘉奖,失责追责,推进学校和谐发展。密切上下关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办法,搭建上下沟通平台,倾听师生的意见建议,了解师生的现实需求,多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争取师生的理解支持。夯实上下互动、密切上下关系的基层基础,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改进工作作风,诚心诚意地为师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以实际成效取信于师生。可见,推进上下互动,是转变作风、全面落实学校工作的保证。

内涵发展是时代的召唤,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工作要注重内涵发展,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树立质量统筹一切的理念,把提高质量贯穿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质量管理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教育现状教育质量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