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分析

2018-07-23诸葛若琰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巴赫特点

诸葛若琰

摘 要: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对巴赫人生经历、创作活动及音乐作品的体裁、结构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出《平均律钢琴曲集》诞生的必要条件及其历史地位和音乐特点。分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各曲结构:由前奏曲和赋格构成。对《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作了演奏提示。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创作地位;特点;作品分析;演奏提示

1 作曲家生平简介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1685年3月21日,他出生于图灵根偏远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平民家庭。艾森纳赫的祖先几代以来都在从事音乐工作。15岁时,巴赫在卢内斯堡的一个教堂附属合唱团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1700年),在魏玛公爵的管弦乐队演奏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新教堂(1703年)和穆尔豪森教堂(1707年)演奏管风琴,之后又担任魏玛公爵的侍从。这位管风琴家和宫廷音乐家(1708)是卡尔顿一个衰落的小宫廷的乐队指挥(1717年),最后是莱比锡圣多玛教堂的合唱团指挥和附属于该教堂的歌唱学校教师(1723)。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音乐创作,创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作品。他于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逝世。

巴赫的作品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形式,包括管风琴音乐、钢琴音乐、小提琴音乐、大提琴音乐、长笛音乐、康塔舞、管弦乐和许多宗教和器乐作品。他信仰宗教,把路德教新教的赞美诗和教堂的管风琴作为他创作素材和美好观念的核心,但他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教义,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他的创作以复调为主,具有严格的概念、内在的情感、哲学和逻辑的性质。虽然他的音乐风格与复调音乐的古老传统密切相关,但他积极发展了主调和声思想,使复调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的作品中的哲理与抒情和景物相结合,使他的音乐更贴近人,更为人接受。

2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创作地位及特点

钢琴家冯·彪罗曾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称为音乐中的“旧约圣经”,它成功的证明了24个大小调在钢琴作品中运用的无限可能。在当今社会,平均律已经是几乎目不识丁之辈都已熟知的率制,但巴赫时代几乎只有纯律的存在。纯律在C大调中可以应用,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不但无法使用,任意的转调也是很困难的,“平均律”正是为消除此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平均律是把八度音程等分为12个半音,此种律制虽早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实际工作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给予重视。第一个采用平均律制的作曲家,正是巴赫,巴赫将此律制运用到这部作品集中,贯彻始终,并将这个钢琴曲集命名为《平均律》。

前奏曲是一首单主题的中小器乐曲,起源于十五至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演出的引子,最初常常是即兴演奏,具有测试乐器音准、进行手指准备活动和铺垫乐曲发展的作用。在《平均律钢琴曲集》的24个前奏曲中,每一个序曲都是不同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音型装饰化;二是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丽如歌的旋律;三是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

“赋格”这一专有名词即指一首作品的题材,也指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赋格在德文是追赶之意,一个主题单独呈示后在高或低五度重现,作曲者运用各种方式将主题发展,之后另一声部又再重现,一次又一次看作曲者要写几声部,越多声部越困难,最后可加可不加一个尾奏(coda)或小尾奏(codatta)结束。巴赫的24个赋格形式各不相同,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精炼型,主题在乐曲发展过程中多次插入,在此过程中主题采用逆行或变奏等多种不同手法进行变化;二是迟缓型,除呈示部外,全部声部的发展是绝无仅有的。

3 《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分析及演奏提示

此曲是一首宁静、优雅的阿勒芒德舞曲。从作曲手法来看,它又是个二声部的创意曲,用两个主题音型相对,第1小节的上声部与下声部,随即在第2小节相互对调了上下音型。

在这两小节的音型与动机中已埋伏了第二首赋格曲的“相似主题”,从高声部十六分音符的重要位置之音化为八分音符,就可以清楚地将赋格曲的主题显现出来。第二段从第13小节开始,至第16小节是主题音型的扩展和变化,从降E大调经c小调转到f小调。第17、18小节在f小调上作变化模进,以音阶下行为衔接,至第24小节转回了c小调。第27小节左手再做半音阶上行进入结束的c小调主和弦。全曲的第12、26、28小节由于中声部的加入,给此曲增加了复调的色彩,使之与后面的赋格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以舞曲的角度来弹奏,则不仅前段可反复,后段亦可反复,情趣尚不致过分;若以创意曲的角度来弹奏,弹奏时则应注意音型、动机的变化及表现。在类似开始主题音型的地方,十六分音要弹得均匀、流畅,注意指法的轮换,八分音符不宜弹得过重,用非连音奏法弹奏。第5、6、23、24小节最后一拍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衔接,要非常小心、谨慎,弹得没有双手交换的痕迹。当弹奏第12、26、28复调手法的小节时,注意各声部线条的走向及各音符时值的饱满、准确。速度要适中,节奏要严格统一,在触键上要使声音柔和,音色柔中带刚、短而清脆。

4 《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赋格曲分析及演奏提示

此曲虽是四声部,但大半是三声部展开的,只有少数地方才是真真正正地奏出四声部的音乐。它的主题长度只有一个小节,是一个很平和简单的主题,并且在节奏和音型走向上没有分成很明显的两个部分,首先出现在中音声部。全曲的呈示部为第1至第13小节,在这部分里,主题在各声部不断地出现,接得很紧密。第14至23小节是插部,在属调里出现的终止式是赋格一个很明显的进入插部的信号。从第13小节右手升F、还原A音的出现到第14小节的G音,很明显调性转到了g小调上,标志着呈示部的结束。从第14小节一开始主题就以密集接应的形式展开,主题首先从高音声部进入,中音声部主题作了增值扩大的密集接应,第15小节的次中音声部主题作倒影反向的密集接应。在插部当中往往所有的材料都是穿插进行的,各种不同的材料及处理手段同时运用,形成错综复杂、你追我赶、上下呼应、此起彼伏等复调音乐特有的效果。第23 (后半部分)至第28小节为乐曲的结束部,在这一短小的尾声中,巴赫似乎还意犹未尽,又再作了一段主题的密集接应。

该赋格在情绪上进行了从平和到激烈处过程。从材料技术处理手段的角度来看,主题材料在呈示部中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独立进行于各个声部中,没有出现过交叠,声部间不存在主题的地位争夺,音乐风格在整体上呈现出平和的氛围。而进入插部后,音乐的情绪突然出现了剧烈的改变,模进、倒置、夸张、主题声部紧密连接等发展手段同时进行,各声部间的进行扑朔迷离。此时加入的低声部使得乐曲的发展更加复杂,乐曲和声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各个声部间的音响效果达到巅峰。乐曲收尾的结束部中激烈的音响进行依然持续发展,在短短的5小节中就出现了两次密接和应,最后一次的主题出现在三个声部中交替进行,同时低声部是主题倒叙,音乐发展矛盾达到顶点的激化。而最后结束在27小节中各个声部间所形成的减七和弦似乎是一声“呐喊”,将乐曲的矛盾推至顶峰。

5 结语

能够做到声部层次清晰、双手独立自如,是钢琴演奏技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学习复调音乐则是达到此目标的最佳途径。笔者期望通过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的分析研究,能让广大学琴者加深对复调音乐的了解,从而获得提高钢琴演奏水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黎頌文.整体结构与细节处理的关系——分析《巴赫平均律》下册《c小调赋格》[J].钢琴艺术,2007 (07).

[2] 钱亦平.巴赫[M].东方出版社,1997.

[3] Patricia Fallows—Hammond .钢琴艺术三百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杨迪.浅析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1).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巴赫特点
巴赫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