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出现象学本科教学伦理维度的必要性

2018-07-22王昊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科教学现象学

王昊宁

摘要:现象学方法本身具有伦理指向,这是有必要在现象学本科教学中予以指明的。当代哲学越来越重视伦理学研究,同时,学生也越来越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决定了有必要在现象学本科教学中进行伦理维度设计。

关键词:现象学 ;伦理维度 ;本科教学

现象学本科教学是哲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任课教师,应时刻关注和反思对这一教学工作有利的举措。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现象学本身的特点、当代哲学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三方面,提出有必要在现象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开出伦理维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现象学本身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及时跟进当代哲学的热点问题,并且可以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现象学方法具有伦理指向

现象学以其方法著称,甚至很多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现象学就是一种“方法”。这些方法被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其中就包括伦理领域。在这方面,马克斯·舍勒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

现象学的方法之所以能够被应用于伦理领域、应用于伦理学研究,归根结底是因为现象学的方法本身就具有伦理指向。换言之,现象学的方法从一开始就与伦理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在现象学方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塞尔的“悬搁”与“本质直观”这两种方法。

我们通常认为,悬搁就是“取消存在设定”,也因此把悬搁视为一种与存在论直接相关的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悬搁同时又是一种自我决定,它意味着意志的自主、自由,因此它又是与伦理直接相关的方法。

按照胡塞尔的看法,悬搁敞开的是一种“境域”。其效用在于使人回到这种“境域”。所谓境域,就是一种“非对象性”,亦即对“对象性”的超越。所以,所谓悬搁,就是使人超出“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与存在方式、摆脱“对象化”所带来的异化,使人具有自由与创造性,也就是使人成为“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悬搁这种方法具有伦理指向。有必要指出的是,哲学方法具有伦理指向,这并不是悬搁这种现象学方法独有的。西方哲学的方法从一开始就有这个特点,即在自身中包含着伦理指向。比如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其目的就在于使人反思当时的城邦道德。因此,现象学方法具有伦理指向,这实际上是西方哲学的一贯传统和风格。

如果说悬搁这种现象学方法的伦理意义在于“揭示”出境域,那么本质直观这种现象学方法的伦理意义则在于“保持”境域,亦即在于保持人的境域性。关于本质直观,胡塞尔本人在其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中给予了充分的说明。我们通常认为,直观是一种直接性的活动,但实际上本质直观却包含了例如联想、想象力等一系列活动。我们说过,本质直观的作用在于保持已经揭示出来的境域,而这种保持就需要联想的“开启”作用。因此,联想构成了本质直观的首要环节。通过联想,境域不断地开启,从而使人始终保持为一种境域性的存在。本质直观由此也必然具有伦理意义。

除了联想,对于本质直观来说,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想象力的自有变更。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过程。这一综合过程,其所产生的结果是超越于“对象”之上的。比如,我们想象一个红色的苹果,接着想象一件红色的衣服、一栋红色的房子……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红”,突显了出来。但是这个“红”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共相,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一种“引导”,亦即现象学所讲的“境域”。因此,想象力的自由变更作为一种综合体,其结果不是“对象”,而是超越于“对象”之上的“境域”。

由此可以看出,联想与想象力的自由变更都是一种开启境域的活动,而它们又都是本质直观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说,本质直观的作用与意义就在于保持人的境域性,它具有伦理指向。

现象学方法的伦理指向,决定了我们在讲解现象学时必须为学生展示出这一指向,使学生明确这一指向。

二、 当代哲学的伦理学转向

当代哲学的热点问题是伦理问题。无论是现象学、分析哲学还是其他哲学流派、思潮,都把自己的研究集中在伦理问题上。可以说,在当代哲学中,存在着一个“伦理学转向”的趋势。

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伦理学关注与否以及以何种方式关注就成了衡量我们对当代哲学是否了解的标志。换言之,如果我们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不够重视,那么在某种意义上便意味着我们与当代哲学的脱节。

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便是这一时代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讲,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哲学脱节,便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脱节。因此,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的忽视,实际上最终意味着与我们这个时代相脱节。

哲学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之为“人”。真正的“人”都是处在历史当中的,都是有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哲学教育不能与时代相脱节。一旦哲学教育与时代相脱节,就很难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因而也很难成其为“人”,哲学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与意义。

哲学教育使人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是通过哲学本身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来实现的。因此,如果一种哲学不能把握时代的精神、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脱节,那么它在进行相关的哲学教育时,就很难使人能够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而也就很难使人把握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关注与否以及以何种方式关注,就不仅仅是衡量我们对当代哲学是否了解的标志,更是衡量我们的哲学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一种哲学,如果忽视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的研究,那么它就没有把握到时代的精神,也不可能在哲学教育中使受教育者把握时代的精神,从而不可能是一种成功的哲學教育。

这决定我们在现象学本科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开出其中的伦理维度,以此来保证学生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才能够保证现象学本科教学不至于是一种失败的哲学教育。

另外,如上所说,当代哲学的热点问题是伦理问题。因此,开出现象学本科教学的伦理维度才可以使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哲学对话之中,不至于限制在一个狭小甚至封闭的研究领域之中。这对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显然是有利的。

在当代哲学对伦理问题的研究中,现象学方法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这表现在许多当代伦理学家、道德哲学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现象学的影响。比如英国著名道德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我们通常都认为他具有分析哲学的研究背景,实际上他受到过现象学的影响。他的一位同事兼好友Aurel Kolnai,便是胡塞尔的弟子。而在威廉斯的著作、观点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现象学的“影子”,例如他在《羞耻与必然性》中说到:“羞耻就这样介于行为、性格和后果之间,也介于伦理的要求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之间。无论它起作用的对象是什么,它都要求一个内在化的他者。”这里所谓的“内在化的他者”,实际上就是另一个“视角”。而对另一个视角的允诺,恰恰是现象学“境域”这一概念的实质。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现象学的本科教学中不开出伦理维度,便很难使学生与当代伦理学、道德哲学对话,也很难使学生进入当代伦理学、道德哲学的深层思考。如果这样,便意味着学生的学术视野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发生了萎缩。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在现象学本科教学中开出伦理维度。

三、 学生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的兴趣

笔者自2010年开始,每年秋季学期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讲授胡塞尔晚期代表作《笛卡尔式的沉思》,迄今已历7年。除2011级以外,从2008级到2014级,笔者共为6届本科学生讲授过这部现象学原著。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从2008级学生到2014级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兴趣点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就是最初几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一种概念式的理解,很少运用现象学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换言之,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当然,其中也有个别学生能够运用现象学方法去研究其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运用得比较出色,但毕竟只是极少数。从2012级开始,情况发生了转变。从2012级开始,学生明显更加主动和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去研究、讨论哲学问题。从其所讨论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两大类:一是伦理问题;二是教化问题。实际上,后一类问题也属于伦理问题。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明显变化就在于他们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以现象学为方法试图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换言之,学生自觉地把现象学与其感兴趣的伦理学以及伦理问题结合起来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兴趣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讲授现象学的过程中,开出伦理维度,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契合,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且,通过在现象学的讲授过程中开出伦理维度,可以更加清晰地向学生展示现象学在伦理学和伦理问题研究中的效用,从而增进学生的学术自信。所以,笔者因势利导,在讲授现象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出了伦理之维,把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与伦理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講授。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有一定成效的。2013级本科学生李霄在《笛卡尔式的沉思》这门现象学原著课上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讨论了他对教化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以《哲学教化与现代教育——康德、黑格尔与现象学派教化思想之比较》为题申报并获得了2016年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我们强调,要开出现象学本科教学的伦理维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现象学方法本身就具有伦理指向;二是伦理问题是当代哲学的热点问题;三是学生对伦理学和伦理问题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我认为有必要开出现象学本科教学的伦理维度。

参考文献:

[1]伯纳德·威廉斯.羞耻与必然性[M].吴天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现象学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评析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