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

2018-07-22刘望道刘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刘望道 刘英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多方联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从高校范围看,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内部众多单位和部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就是综合各种力量,增强教育合力,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文章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现状基础上,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中的课程联动、功能联动、教辅联动、课堂联动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联动;功能联动;教辅联动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佼佼者,高校是以德育人的前沿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值得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多方联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宏观和微观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从高校范围看,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内部众多单位和部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类似的说法有协同创新机制、教辅联动机制、教学结合协作机制、教育功能融合机制等。虽然它们的说法不同,但表达的都是综合各种力量,增强教育合力,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现状基础上,论述公共政治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联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功能联动、日常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教辅联动、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堂联动等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现状

据搜狐公众平台教育信息,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数百万教职工直接承担着数千万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任务,而德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部门广、人员多,众多部门、单位和个人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都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众多高校管理部门、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做了不少努力,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实施工作中,较为普遍的是,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社科[2005]5 号、教社[2008]5 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等重要文件精神,许多高校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已形成共识,首先建立了多方联动机制的领导体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有的高校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统筹协调管理,党委宣传部、组织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学工部、工会、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协同配合,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和行动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具体做法上,为了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有的高校探索“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重新分配自学与教学在教育中的比重,强调大学生参与,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能力培养。为了发挥教师与辅导员的互补作用,有的高校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交叉兼职:由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所授班级的理论辅导员,协助辅导员做好思想教育理论辅导、校园文化和班级活动的组织。这种交叉任职形成工作合力,使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多方受益。为了搞好实践教学,许多高校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了可靠的阵地。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深入探讨中,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新模式,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情景( 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 教学活动,使教与学主体互换、教学场景置换、课堂与社会互融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情景浸润、交流合作、反思体悟的亲身经历中接受、认同所学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又如,面对 MOOCS(“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探索多元即时互动模式、高校思政教育者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等工作创新对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作战、合力育人方面,虽然成绩可圈可点,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在思想认识上,有的教职工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党政领导、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和责任,与己无关,有的专业课教师也认同此理。有的高校的一些部门和单位虽然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有关,对承担的相应责任也无非议,但只是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与外单位工作的联动意识不强,缺乏主动联动的热情。

在协同作战、合力育人的實践中,有的高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尚不到位,联动机制尚不完善。高校虽然发了相关文件,进行了相应分工,但在行动举措上存在协同不力、合力不够,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局面,特别对新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应用不足。

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时,同时存在热冷不均等现象。许多思政课教师为了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效果殚精竭虑,倾注了不少精力,但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时间,课后很少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处于被动的“要我学”,为拿学分而学、不得不学的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时,因多种原因运用不够。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类。一般来说,充分运用校内现有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方便、可行,且较容易做到,落实校外实践教学要难得多。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做到有计划、常态化开展的并不普遍,民办高校的表现更是短板。这是由于经费短缺、组织活动麻烦、担心交通安全等多种原因所致。

为了实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的要求,必须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方面做出艰苦努力。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

《史记》中广为人知的“田忌赛马”故事,在马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田忌通过巧妙调换赛马的出场顺序而转败为胜。它给我们的多方面启示中,有一条是通过采取整体筹划先谋后战的谋略,知己知彼,取己之长攻敌之短,达到事半功倍、以弱胜强、百战不殆。这使人联想到曾经进行过一次试验在高手云集的女足世界明星联队败在中国女排的脚下。对资源实力较弱,而巧用排兵布阵所形成的致胜结果令人感叹,这就是合力和联动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协同学,已经在社会经济、管理、运动训练等领域得到运用。协同学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具有指导意义,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也有借鉴意义。如,在美國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做法中,一是重视课堂主渠道教育,促进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情感认同;三是突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行为认同;四是发挥环境渗透作用,增进环境认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可以在课程联动、功能联动、教辅联动、课堂联动等方面展开。

1.公共政治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联动。

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政治课的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作为“五路大军”之一的高等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在主体课程的联动中盘活主渠道。高校普遍开设了《原理》《纲要》《概论》《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5门公共政治课。要通过课程联动,改变思政课教师对每门课的教学,基本停留在各自为战、各显神通的状况和即使同时上几门课的教师,对涉及课程的联动也呈现随心所欲的状况。

公共政治课的联动,要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渗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如《基础》课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原理》课要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世情、党情和国情。《概论》课要在文化建设内容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纲要》课要突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分析,启发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学会做人做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要对有的课程教材内容重复的地方,在授课时进行必要的详略处理。如果说教材编写者为顾全内容的完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而不得不重复这些内容,那么教师的讲解是可以做相应技术处理的。如,2015年版教材《概论》的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纲要》的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等章节的内容明显重复的地方。当然,如果同时上此两门课的教师,处理时会方便些;而对只上其中一门课的教师,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来统一解决。

同时,不可忽视专业课程和公共政治课的联动。这种联动并不是要专业课教师去讲公共政治课,或公共政治课教师去讲专业课,而是要求专业课的教学也要同公共政治课的教学一样,体现教书育人的共同目标。专业课和公共政治课的教师,都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在各自教学领域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辅相成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功能联动。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应,一般称之为第二课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热潮中,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的比重。有的高校提出,2017—2020年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30%以上,重点建设专业达到35~40%以上,整体提升实践育人能力的目标。30%以上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大幅度颠覆了高校以往的学分分配标准,在指标上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强调,但怎样在数量上达标和在质量上提高值得探讨。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必要的补充。在校内(课堂内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中,课堂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主题演讲、课堂讨论、辩论、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校内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素质拓展场所开展活动。校外实践教学又称社会实践,是近年来对高校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践育人的一个大舞台。在社会实践的意义“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中,把“受教育”摆在第一位。在社会实践中,要采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爱心公益、勤工俭学、科技创新活动等。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要做到实打实。实践教学的主题设计要有针对性,紧扣理论教学的内容展开,不能以过多的文体活动冲淡甚至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分分配上,受当前条件限制,可以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为主。要克服现实困难,努力创造条件,逐渐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力度。

校外实践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欢迎,它能使师生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活动,改变个别基地只是简单地挂牌、没有活动或很少活动、为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等现状。同时,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基地。要扩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力争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最少能参加一次校外实践活动。

3.日常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教辅联动。

多年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张蔚萍教授曾坦言,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同样,单靠思政课教师也是不能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内部,人们常常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称为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目前,原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职责的惯性思维已被打破,更多的部门、单位和人群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范围内。

在日常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教辅联动中,思政课教师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主要执行者,辅导员队伍是履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一线执行者。两者虽然分工有别、教学或管理岗位不同,但工作目标契合,职责联系紧密,功能互为补充。《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辅导员的“兼任”,有的輔导员已经做到;而“从事”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则较少。

应该说,高校实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交叉兼职、角色创新,不失为教辅联动的一个好办法、两支队伍的一个互通平台。对此,可以在实施、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朝纵深发展,在重点扶植、形成有效模式后进行推广。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一定范围内交叉履行各自的职能(岗位职能和新角色职能),初步做到两支队伍的互融。他们发挥各自的业务能力和岗位优势,在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上实行互补。他们的业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实现两支队伍的互通。在此过程中,两支队伍的彼此理解、及时沟通、角色互补乃至正当竞争在动态中发展。当某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大部分,甚至都能同时胜任这两个岗位时,教辅联动的效果将大大彰显。

4.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堂联动。

过去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不会电脑的就不会写字,意为不掌握现代工具并用于学习就会落伍。而今天,完全可以说不会使用网络的就会被时代淘汰。今昔的说法,意义是相通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同以教师授课为主导的第一课堂、以校内外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第二课堂相并列的第三课堂,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探索运用网络开展远程培训,运用微信公众账号开展微培训,增强培训灵活性、时效性,扩大培训覆盖面。

网络来势凶猛,身影无处不在,对传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形成明显冲击。网络的“到课率”“低头率”,时常高过第一课堂的“考勤率”“抬头率”;网络与第二课堂如影随形。有的高校在教室前方设计了统一定制的手机袋,用来保证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网络并不是洪水猛兽,却是一柄“双刃剑”。释放正能量,防止剑走偏锋,第三课堂大有文章可做。

实行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堂联动,一是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迎接网络新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除传统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外又有了新领域。网络实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等的全覆盖,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表达诉求、探讨话题、获取知识的习惯性方式。网络的全新体验,使网络互动空间“百家争鸣”挑战教师的“一家独唱”,使外面虚拟化的精彩世界挑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狭小天地,使有吸引力的主动猎奇挑战被动接受教育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迎难而上,进行三个课堂的课堂联动。

二是顺应网络的发展趋势,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思想政治领域阵地,无产阶级必须占领。网络的发展势不可挡,且发展趋势日新月异。网络阵地制高点,在内容上表现为多元思想和个性张扬,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失声”;在形式上表现为手持无线终端、新兴媒体、网络论坛等现代工具的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缺位”;在节奏上表现为快捷和变化多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迟缓、“慢半拍”和“留死角”。

三是把握网络的双重影响,弘扬主旋律和抵制假丑恶。网络虚拟化的数字空间带来的海量信息,难免鱼龙混杂,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同时影响和引导着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态度、观点和情绪。对那些不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说法,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进行鉴别、抵制,理直气壮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正确的价值判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积蓄正能量。对假丑恶的观点和现象,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批评、揭露和抵制,消融负能量。

我们要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东风,把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合力多方联动机制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李月月,王有炜.“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初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3).

[2]诸云,李涛,关翔中,等.MOOCS 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3]徐绍华.美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教育与人才,2011(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