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语用,培养能力

2018-07-21陈爱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文本

陈爱娥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立足语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积累 语言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性学科。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教学的语用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

一、丰富积累,聚焦语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学情全面了解,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交际的欲望,调动多种感官进入交际,产生积极的表达态度。儿童记忆力强,让他们多读多背,把书本上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日积月累,词汇丰富,再进行说话、写话时就能自如地运用词汇及恰当的句式进行仿写、创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背诵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如,《草原》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鸟的天堂》写景抒情,行文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带讲的方法,在读中感悟大榕树的茂盛,为鸟儿提供了生存的场所,不愧是鸟等的天堂,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并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并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融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天长日久,积累多了,在说话、习作时自然得心应手。

二、文本细读,捕捉语用

文本细读,就是要“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奥妙。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直抵文本要义,选准教学切入点,捕捉语言训练点,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用的训练。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点要求“准”。语言文字训练点的选择要准确,要有针对性。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说的简单,其实做起来实属不易,要求教师要用心地研读文本,细细体会,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教材的特点来寻找训练点。对于小学语文课来说,不同年段的训练点不尽相同。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应是五好,即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而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语言文字训练应该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听”,要培养倾听的习惯,大胆提出疑问与他人讨论;“说”,要能说得清楚、完整、具体;“读”,要注意朗读的方式与层次;“写”,要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而到了高年级,就要求深入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第二,语用训练点选择讲究“精” 。对一篇文章来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很多,语用训练点过多,就会导致每种训练都是浅尝辄止,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扎实有效,在语用点的选择上一定要讲究“精”。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课文结构是总分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在语用上适合让学生进行仿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山是野的,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山还可能是什么样子,并写一写。文章在描写水是野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也可以作为语用训练的目标。这么多的语用训练点,选择哪个才更为合适呢?在教学时,经过慎重选择,我把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作为本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学完这一段话后,我以“延平的桥真美呀!”为开头,让学生任选几座桥,抓住桥的特点进行仿写。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运用了语言,还有效培养了语用能力。在语用点的选择上,如果教师既想让学生学习表达方式,又想让学生放飞想象,还想让学生拓展练笔,那么,学生可能什么也学不到。在这个课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精心选择了训练点,才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第三,3语用训练点选择讲究“巧”。语用的最高目标就是“言意兼得”,既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又要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人文之美,感悟其丰富的内涵。因此,语用训练要讲究“巧”。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抓住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口味感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学生交流:一样的是桂花香,不一样的是母亲对家乡浓浓的乡情……教师出示言语练习的内容:假如我说:“杭州的泉水真甘甜。”母亲一定会说:“还是____。”生:还是比不得家乡的泉水。师:能仿照着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吗?生:假如我说:“苏州的风景真优美。”母亲一定会说:“苏州的风景再美,还是比不得家乡的风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篇末母亲的话,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蕴藏着母亲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浓浓的思乡情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母亲的话进行语言、方法的巧妙迁移,做到了“举一反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由于教师精心选择的语言训练点,既巧妙又贴切,很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说得准确、到位,既运用了语言,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也更加深刻了。

三、联系生活,助推语用

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大课堂,开展与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开启各种感官,激活语言运用能力,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坚持课前三分钟的说话训练,内容丰富多彩,营造台上台下互动的良好氛围。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课堂语言表达情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被动听记为课堂学习竞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以开阔视野,为说写积累素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不知不觉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要引导学生运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立足语用,才能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

[2]《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