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中的数字修辞研究

2018-07-18罗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修辞新闻标题微信

罗莹

摘 要:选取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7年3月至6月发布的所有文章的标题共计1 806条为样本,对标题中的数字修辞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样本中有53.43%的标题使用了数字,有些标题会利用数字构成对比、夸张、节缩、借代等辞格,有些标题也会以非辞格形式来巧用数字。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中的数字修辞通常能达到增奇添趣、化繁为简、强烈对比、突出主题等修辞效果,但部分标题在使用数字时不够得体,导致修辞效果欠佳。只有不误用、不滥用、不浮夸,妙用数字,才能给标题锦上添花。

关键词:微信;新闻标题;数字;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126-04

数字是对物质世界进行精确量化的工具,是用来客观记录事物数据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客观生活实际,与数字密切相关。单纯的数字罗列是平淡乏味的,但当数字进入到句子中,置身于一定的语境时,不仅有计数的功能,还常常具有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巧妙的修辞效果,故新闻采编者在新闻标题中常常使用数字来增强表达效果。随着微信公众号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纸质媒体都创建了微信公众号,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微信公众号的新闻题文分离,每一个标题就是一个超链接,呈现出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特点,广大微信用户浏览新闻的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通常是以对新闻标题的兴趣度决定是否点击浏览,故微信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因其独特的修辞效果在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中也频频出现。

为了了解微信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修辞情况,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微信(微信号:rmrbwx)2017年3月1日至6月30日发布的所有文章标题共计1806条为样本进行分析。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说“人民日报微信关注人数近1300万,影响力居微信公众账号第一”[1]。鉴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强大的影响力,通过对人民日报微信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修辞进行分析,可给广大新闻采编者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数字进行修辞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微信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使用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在1 806条样本中使用数字的标题共有965条,占总数的53.43%。可见,微信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使用频率较高,超过了五成。新闻标题中的数字通常有阿拉伯数字和汉字两种书写形式。根据表达的需要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的数字类型不一:一般使用确数但概数也偶有出现;常用基数也有序数;还有分数、百分数、小数、倍数、比等。现举例如下:

例(1):【提醒】3人感染SK5病毒死亡,医生被隔离?真相来了!(3月1日)

例(2):江底挖出万余件战乱宝藏!中国考古界搞了个大新闻(3月22日)

例(3):【提醒】定了!下月起,干这种事获利超5000元即可入罪(5月10日)

例(4):【健康】早上第一杯水喝什么,全世界的医生都推荐它!(4月23日)

例(5):【夜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負责给你好心情(4月30日)

例(6):【关注】首家共享单车倒闭!创始人:90%的车已找不到(6月20日)

例(7):这个小官有多贪?最小的一笔0.27元!(5月25日)

例(8):这的薪酬比北上广高两倍多,为何留不住人?(4月3日)

例(9):1746∶1!公务员“联考最热岗位竟然是这个……(4月23日)

例(1)中使用的数字“3”是确数,而例(2)中的“万余件”是概数,此处只需传递出“宝藏数量多”之意,因此无须确数;例(3)的“5000”是基数,例(4)中的“第一杯”是序数;例(5)中用分数“十之八九”就指明了人生不如意是常态;例(6)中的百分数“90%”反映出丢失的共享单车占总数的绝大多数,损失之惨重不言而喻;例(7)中的小数“0.27”运用得非常巧妙,连0.27元都贪,这个小官的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例(8)用倍数“两倍”来突出高薪和留不住人的矛盾;例(9)中的比中悬殊的数字让公务员“联考”最热岗位的热度溢于言表。不同类型的数字根据主题需要在标题中被使用,不仅凸显了主题,也让标题变得更加新颖别致、多姿多采。

二、微信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修辞

简单的数字在新闻标题中加以巧妙运用,就能被赋予丰富的含义。辞格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辞格仍是新闻采编者喜爱的润色标题语言的法宝,同时他们也利用其他非辞格的积极修辞方式来提高标题中数字的表达效果。

(一)运用与数字相关的辞格

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修辞首先体现在辞格的运用上,修辞格的运用可以形象地概括新闻事件,表现主题,冲击读者的视觉。在965条含有数字的标题中,有202条标题运用了修辞格,占总数的20.93%。样本中,含数字的新闻标题的辞格运用情况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闻标题中运用的辞格有对比、夸张、节缩、借代、反复、层递、换算、析数等,其中对比、夸张和节缩运用得较多,三者占辞格运用总数近90%。如:

例(10):挑战世界最险!中国这个隧道太难了,5分钟车程工期13年……(6月7日)

例(11):【荐读】87岁老奶奶颤巍巍走上台,敲下钢琴键一瞬间,全世界安静了(4月1日)

例(12):两会来了!这8件事与你息息相关(3月3日)

例(10)中的“5分钟”和“13年”两个数字悬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这个隧道修建的艰难,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例(11)中“一瞬间,全世界安静了”运用了夸张的辞格,让读者似乎身临其境,领略到了这位87岁老奶奶精湛的钢琴演奏艺术。例(12)中运用了节缩的辞格,用“两会”来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得标题简洁而不冗长。

在对样本的统计中,虽然反复、层递、换算和析数运用的频率并不高,但其运用的效果也值得一提。例如:

例(13):为多争取2秒,他谈到16轮,誓让五星红旗在0时0分0秒准时升起!(5月2日)

例(14):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提……现在的农村谁在种地?(4月11日)

例(15):3年搬运700个西湖到北方,这项大国工程堪称世界第一!(6月12日)

例(16):【健康】7个长寿“药”,3个床下做,4个床上做!只要坚持效果惊人(5月15日)

例(13)中,“0时0分0秒”中数字“0”反复出现,而不是表述为“0时整”,突出了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兼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筹备组的组长安文彬,为了让五星红旗在1997年7月1日0时整准时升起在香港而秒秒必争地捍卫国家主权的拳拳爱国心。“层递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辞格。”[2]例(14)中,“70后、80后、90后”通过数字的层递,展现了农村青壮年普遍不愿种地的令人担忧的现状。例(15)中,运用了换算的辞格,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输水100亿立方米形象地换算成“700个西湖”,让人们对100亿立方米这个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水量有了感性认识,豁然开朗,感受到了输水量之大。例(16)用了析数辞格,将“7”分解成“3”和“4”,非常巧妙,让读者印象深刻。

(二)以非辞格方式巧用数字

在新闻标题中,除了运用有固定形式的辞格来提高表达效果外,采编者们也会运用非辞格的其他积极修辞方法来巧用数字、凸显主题。主要运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数字调换两数成趣

在标题中有时会同时出现一组对应的两个数字,构成这两个数的数字相同,只是顺序调换了一下,这样的两个数并举,新颖别致,通常能强化语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例(17):【健康】她85岁,比58岁的人还年轻。她的三三养生法,人人可复制(4月5日)

例(18):【荐读】从十七岁到七十岁都不能放弃的10件事(6月10日)

例(17)中“85”和“58”的个位数和十位数顺序调换,具有对比的作用,强调了85岁的她凭借她的三三养生法变得年轻,让读者记忆深刻。例(18)中“十七”和“七十”的个位数和十位数顺序调换,两个数字连用构成的年龄范围涵盖了人生的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突出了这10件事在人生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2.单位换算缩放数字

单位换算,是指同一性质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数值换算。有时标题根据主题需要,将数字进行单位换算,将人们在描述该件事物常用的单位换算成不常用的单位,使数字扩大或缩小来强化主题。两个进行单位换算的数值其实是等同的,但读者的心理感受上却不相同。例如:

例(19):爆发了!为了这1元钱的生意,数十亿资金疯狂涌入!(3月2日)

例(20):1073天,还是中国帮韩国人了却了这最痛的心愿(3月23日)

例(19)中,乍一看标题有些难以理解,“1元”和“数十亿”这两个数字太悬殊,该条新闻是关于共享单车的,每个共享单车公司的营业收入如果按日计、按月计都会远远超过1元,以摩拜共享单车收费为例,是每半小时收费1元,标题就选择了“1元”这个单价,是为了尽量缩小这个数字来拉大和“数十亿”的差距,以凸显资金的大量涌入。例(20)中,当天数较多时,人们通常会用月和年来表达,但该例中却用了“1073天”而不是“2年11个月多”或者“近三年”,以天计仿佛拉大了时间的长度,渲染了韩国人的悲痛和急切的心情。

3.数字推移接近读者

一些行业领域的生产数字、统计数字除了少数读者能看懂,绝大多数的读者不知所云,新闻标题中运用这样的数字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运用此类难以理解的数字时采编者往往会把它们换算成倍数、百分数等让读者对该数字的总量有一个基本认识,或是延伸一步显现该数字背后的信息,表现出它们和读者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经过这样推移后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

例(21):动真格!辽宁省政府一口气砍掉85个处室,占总数10%(3月18日)

例(22):这项制度30年来首次大改革!关系7300万人!(5月19日)

例(21)中的如果仅有“85个处室”,绝大多数读者不知道辽宁省政府部门中的处室总量是多少,后面补充说明了“占总数的10%”,这样读者就能真正体会到辽宁省政府精简机构的力度了。例(22)中如果只有前一句话,读者能捕捉到“有一项已经30年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的信息,但和普通老百姓的关系大不大就不得而知,标题中后一句话把数字推移到普通老百姓上,读者也许就是这“7300万”中的一员,其就会迫不及待地点击浏览了。

4.多数并举铺排渲染

大多数标题中的数字不超过两个,但有的新闻标题中会列举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串数字,可以使标题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对新闻事件的描述也更全面,能增强标题的感染力,更传神地概括新闻事件。例如:

例(23):【荐读】19岁武警战士身中13弹,仍追击800米擒获歹徒(6月6日)

例(24):【提醒】騙子得手17亿,这个骗局涉31个省份,3万人上当……(6月21日)

例(23)中连续用了“19岁、13弹、800米”这一组数据,再现了一个年仅19岁身负重伤却仍与歹徒殊死搏斗的武警战士的光辉形象。例(24)中通过“17亿、31个、3万人”这一组数据,从涉案金额大、范围广、受骗人多这三个角度揭露了这个特大网络传销案的危害之大。

三、微信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修辞功能

新闻事实离不开数字,数字的使用能使新闻传递的信息准确、真实,让读者更为信服。在新闻标题中恰当运用数字修辞,能增强表达效果。微信新闻标题中的数字的修辞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种,见表2:

(一)标量显异,增奇添趣

数字的基本功能就是计数标量功能,量化的数字放在标题中就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描述,如果数字一旦超乎寻常,无须多言,便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样本中,运用数字来标量显异、增奇添趣的标题共有295条,占数字标题总数的30.57%,占比近1/3,较多地发挥了数字的这种修辞功能。

例(25):《人民的名义》仅10天就过审,审委组给出了八个字的评价(4月5日)

例(26):哈萨克斯坦第一条轻轨:中国造!施工挑战零下50度超低温(6月9日)

例(25)中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过审仅需“10天”,这就激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这部剧内容是较敏感的政治题材,能否过审都让人担忧,为什么却能在这么短时间过审?”例(26)中,中国施工人员竟然能在零下50度的超低温施工,这太异乎寻常了,读者就会迫不及待地点击浏览看个究竟。

(二)总结概括,化繁为简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新闻也变得更为简洁易懂,当读者看到一些自己陌生的或知之甚少的政策法规、专业术语等就会望而却步,因此采编者往往会在标题中深入浅出,用数字归纳概括出几个要点,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把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把枯燥的文字变为生动的图片。微信新闻的标题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图读懂”“看看这张图你就明白了”“三图告诉你”等表述,原本难懂的事物让读者望而生畏的内容用美观生动的图片辅以简单的文字来诠释,化繁为简,能大大增加点击量。据统计,运用数字达到总结概括、化繁为简修辞效果的标题在样本中大量存在,共有259条,占数字标题总数的26.84%。例如:

例(27):【提醒】一图读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是什么、怎么用、怎么管?(3月3日)

例(28):【健康】4个信号说明你的血液太黏稠!化血栓、防心梗,吃它最管用(5月5日)

例(27)中,大多数读者都不太了解“职业年金”,而标题中的“一图读懂”,只有一张图就能看懂了,让读者忍不住想探个究竟。例(28)中,血液太黏稠如果不去医院检查,一般人难以发现,标题中“4个信号”就是不需要去医院就能自查,如“晨起头晕,晚上清醒”“蹲下呼吸困难气短”等通过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就可辨别自己的血液是否太黏稠,读者会觉得这则消息非常实用,有可读性。

(三)双数并举,对比鲜明

数字的相互比较可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事务的本质特征,使得新闻的主题更加鲜明。标题中利用数字运用对比的辞格就能达到这一修辞功能。在样本中,运用对比辞格的标题共有67条,占数字标题总数的6.94%。

例(29):【提醒】老夫妇报500元旅行团,却被坑了40万!原因竟是……(3月26日)

例(30):这条585字的事故通报,竟用了285字介绍官员……(6月21日)

例(29)中,“500元”和“40万”双数并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骗子的骗术让读者瞠目结舌。例(30)中,两数的对比,使这条官方通报折射出了的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强化了主题。

四、微信新闻标题中数字修辞应注意的问题

数字在微信新闻标题中广泛使用,常常能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有的标题中为了片面追求点击量,夸张过度或是文不对题导致失实,或归纳概括后数字过大,使用的形式单一等会导致修辞效果欠佳,弄巧成拙。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数字修辞应注意避免出现如下问题:

(一)归纳概括后数字过大

如前所述,标题中使用数字有时能达到总结概括、化繁为简的修辞效果,但如果对事物进行归纳概括后的条目过多、总数过大,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耐心和兴趣。欲达到化繁为简的修辞效果,归纳后的条目总数应以“1”到“10”之间为宜,尽量不超过“20个”。例如:

例(31):【实用】100个你不知道的生活小妙招,个个超实用!(3月12日)

例(32):【荐读】四大名著动人的40句话,道尽人生况味(4月1日)

例(31)中,“生活小妙招”比较吸引人,但概括后仍有“100个”,这个数字让读者顿觉读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更不要奢谈记住了,便失去了点击阅读的兴趣。例(32)中概括出了四大名著中40句富含人生哲理的精彩话语,但读者一看有40句,会觉得有些冗长,部分读者就会一瞥而过了。

(二)形式单一过于模式化

运用数字进行修辞是为了达到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贵在新颖别致,形式单一容易模式化,造成审美疲劳,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样本的研究中发现,有几种修辞形式总是重复出现,形成了模式,显得单调枯燥。如:

例(33):3月朋友圈十大谣言在此,最后一条最害人!(3月30日)

例(34):4月十大谣言在此,最后一条已害了不少人!(4月1日)

例(35):5月十大谣言你中招了吗?最后一条已害了不少人!(4月31日)

上述三例中,句子的表述高度相似,形成了一种模式,而且有心的读者不禁会笑道“为什么总是最后一条害了不少人呢?”在样本中,还有类似“90%的人都不知道”“第一个你就不认识!”“错过再等一年”等形式反复出现,修辞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求异制奇渲染过度

有的标题为了吸引读者的关注,虽运用了数据,看似准确,言之凿凿,但却是信手虚拟,难以让读者信服。这样的为了求异制奇而渲染过度的标题,会引起读者的反感,造成不良后果。

例(36):【关注】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5月1日)

例(37):【实用】超给力!花露水居然能这样用,省下一半空调费!(6月13日)

例(36)中的标题中的“一滴血可测癌症”迅速火遍网络,引起广大网友关注热议,都以为“一滴血就可以检测出是否患癌”,但正文中却是“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标题和正文的意思大相径庭,这种渲染过度的表达具有欺骗性,引起读者的不满。例(37)标题中提到“可以省下一半空调费”,一瓶廉价的花露水竟然能省下这么多电费,这一提法颇令人质疑,点开链接,全文只是罗列了花露水的“凉席清爽、车内降温、消除字迹、防蚊驱虫”等16种用处,花露水确实有清凉效果,但并没有直接省空调费。这样的标题会引起读者不满情绪。

(四)表述不准确文不对题

有时采编者为了达到震撼的效果,故意表述不准确来制造歧义让读者误解,在成功地赢得读者点击后,读者才发现文不对题,大呼上当,这类“标题党”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有损公众号的形象,得不偿失。例如:

例(38):【荐读】太强了,104个汉字多音字一句话总结!给孩子留着!(3月19日)

例(39):【荐读】最容易读错的106个多音字总结成一句话,赶快收藏!(4月5日)

上两例中读者会理解成“一句话囊括了104个或者106个多音字”,这太神奇了,大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可是点开链接,发现其实是分別用了104句话和106句话来涵盖每个多音字的多个读音。

五、结束语

在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中数字的使用非常普遍,恰当地运用数字能把枯燥单调的数字用“活”,赋予数字以生命,使其真实形象地再现新闻事实,达到增奇显异、化繁为简、对比鲜明等修辞效果。但在使用数字时归纳概括后的数字过大就难以达到化繁为简的表达效果,形式单一过于模式化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渲染过度或文不对题则更会使观众有被欺骗之感。数字使用不当,则会以辞害意,适得其反。新闻采编者如能积极利用数字,以独特的视角加以灵活运用,不误用、不滥用、不浮夸、就能为标题锦上添花,标新立异,凸显新闻主题,赢得读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杨振武.在深度融合中担负主流责任[N].人民日报,2017-08-20(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0.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修辞新闻标题微信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微信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微信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