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2018-07-18孙国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孙国红

摘 要:从2016—2017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中可看出,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的人数已达总人数的20%,存在隐形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8%左右,且这其中参与正确心理治疗的人数不到60%。这些数据显然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严重的隐患问题,且心理健康会随着交谈、事件影响而不断扩大干预面积。这无形中为国家青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埋下了重磅炸弹。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先导主体,其在文化教学和心理教学层面都有着绝对的责任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展趋势,高校心理教学人员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093-03

在普通学生群体中,大学生是年龄最大、学习经验最为丰富的分支群体。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进展末端基本是固定的,大多都围绕在攻读研究生、实习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内容范围中。同时,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群体,这一群体因国家政策的倡导,令其在家庭结构中基本都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感受。而在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交流和陪伴,会使其在不同程度、不同心理层面上均存在隐含的心理敏感点,而一旦大学毕业、就业、升学等压力围绕身边,大学生就极有可能会在压力的推动作用下,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判定标准阐述

1.标准阐述的必要性

人无论是在生理机能还是心理层面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一些必然的变动状况。若要以当代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背景,那么相关内容的论证阐述就必须要依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判定。下文将对大学生在当前年龄阶段应有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简单描述。

2.智力判定

智力是衡量一个人整体健康状态是否在常规范围内的最优先内容[1]。一般在大学阶段,通过高考进入到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其智力水平应该基本都维持在平衡状态中,除个例外上下波动不会过大。而具体的智力判断也不是指具体的智力数值,而是智力所能够体现的,对生活习惯、正常学习、肢体动作的普通标准。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对于提问者的问题内容往往是答非所问,对于学习过程也无法集中精力。在生活中,因心理因素而导致智力降低的学生无法承担复杂度高的肢体或行为动作。故教育人员在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可率先从智力程度入手,对于智力效能骤降的学生予以重点观察。

3.情绪判定

情绪的判定虽然从心理健康层面上讲并非标准判定内容,但考虑到情绪是大学生产生心理波动时的第一体现,这里也将其定义为判定标准。例如在健康状态中,大学生对于常规生活是处于乐观或平稳状态的,而一旦在同一事件中,个别学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抓狂、怒吼、摔东西等,那么该学生就一定产生了负面的心理波动,也就是通俗所讲的“反常反应”。而心理正常的学生,在遇到不同事件时,会按照常规意识状态中的“正常反应”而反应。

4.人际关系判定

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交际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活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会拥有固定的朋友和朋友圈,且会与朋友保持长期密切的交流。同时在交往过程中,学生与朋友或同学之间保持的地位也应该是平等和正常的。但在人际关系的判定中,常出现因个人人格或性格使然从而出现的“不平等”状况,例如一人为主导者,另一人为服从者等,这种情况下在服从者完全处于自愿情况时,一般也属于正常现象。而一旦个别学生出现不信任任何人、屏蔽与他人交往的途径和过程时,即说明该生可能已经出现心理问题。

5.自我评价判定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整体人格最终成型的阶段,在该阶段中吸取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自我对自身的评价是构成主人格的关键因素[2]。一般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够在经验的累积中拥有对自身能力、性格、为人处世风格的正确判断。摆动一般也无非是偏向自恋和自卑两个方面,且这两种偏向内容也基本可归属在正常范围内。而一般有着心理疾病的学生不但无法对自身拥有正确的评价判断,且评价内容也会与正常认知脱节,例如抑郁症患者就会认为自身是世界的累赘,精神病患者会认为自己是苹果、香蕉等完全与认知脱节的物种。

6.心理行为表演与大学生平均年龄对应

人在不同阶段中,看待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心理行为作为人对外界做出反应的间接举动,其便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最优匹配指标。例如在大一阶段,多数学生都处于学习和享乐参半的行为模式中。而在大四阶段,其心理行为的活动模式就已经较为成熟,眼界也要比刚入学时宽泛许多。

7.大学生心理健康判定的要点

上文所述的各种简单型判定方法在完善度层面明显只有一定对应性的判定作用,而人是自然界中大脑最为复杂的生物。且在社会进程不断动荡的过程中,人对于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产生截然相反的反应,实际上也无法构成心理疾病的完全判定依据。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碍于社会形象的因素逐渐压抑自身在负面情绪上的波动,因此当大学生出现歇斯底里的情况时,也难免只是对于内心压力的释放表现。而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状况判定进行经验性认知,就是有效分辨合理发泄和心理疾病前期波动区别的最优手段。也只有教师能够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经验判断,才能够在了解的层面上,利用社会教育手段和课堂教育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心理健康教育。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几点研究

1.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阶段:课程+讲座

大学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其多数成员已经成年,因此在心理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学生自身也需要在教师和其他心理教学人员的带领下,明确自身教育的重要性特征和方法。在心理教学课程中,一般学生都会对心理教育课程有一些抵触情绪。对此,教师需要利用冥想等手段让学生在安静和绝对安全的环境下敞开心扉,半自主半引导地说出自己对世界的想法、对身边事物的感受、对自身的评价判断等。而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真实体会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层面的引导教育。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当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人数过多时,校方就可采用开展讲座的方式进行统一教育。而讲座的内容校方可利用问卷調查或心理教师直接观察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心理健康现阶段状况的采集。例如当大学女生群体普遍存在面对就业不平等现象而产生的就业压力时,校方就可针对该点进行专项讲座,旨在消除女性群体的就业压力。

2.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保护阶段: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种主动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一般强制型的课堂、倡导型的心理专项讲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心理咨询一般是由发现自己产生了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或在一定情况下得知自身已经出现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在初期时向校方心理人员使用的求救信号。而对于教师而言,心理咨询就是在特定的交流环境下,对学生基本状况、长期心理状况和深度心理波动状态进行直接了解的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为被引导者,教师为话语引导者和矫正者。高校内部的心理咨询一般都会分为两个层面,一种具有疏导功效,另一种则是直接治疗功效。疏导功效面对的仅仅是产生了压力或特大波动情绪的学生,这时心理辅导人员要查明压力的源头,运用心理教育的专业技能对其内心产生的问题进行疏导和排解,过程一定要有针对性,话语要舒缓、有重点,要保证思路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不能偏离被疏导者的思想内容。而面对明显具有心理疾病特征的学生,例如自杀倾向、抑郁、躁郁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被动和负面情绪进行梳理,尽量改动其心中引发自杀行为的思想过程,或者否定其行为或他人行为导致自杀的关联性,直接切断其自杀的“合理性”。而对于拥有抑郁症状但仍然有着求救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与校方商议是否将抑郁症学生移交至专门的精神医院,获取更加专业的药物和接受治疗。而躁郁症的症状往往带有暴力倾向,因此当校内心理教学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教育时,也应与校外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合作,及时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药物和疏导治疗。

3.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预防阶段:干预机制

干预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应急机制,是利用直接或间接介入学生生活的方式,对学生周围环境的波动、心理的波动进行有效的活动监管[3]。例如设定固定的行为状态准则,一旦有学生在监管范围内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不正常状态,校方、辅导员以及心理治疗教育方就应及时确认学生的基本状况,而后对其施以直接性的心理测量,当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下降到了校内不可控的状态时,则及时送往校外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这种连贯的处理结构就属于一种实际性的应急机制,这种干预手段对于学生而言,是预防其产生心理疾病、在初期对病情展开控制的最佳手段。

4.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阶段:社会实践的正向倡导

针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来自于就业这方面的普遍现象,学校方面有必要采取统一教育的方式,对其进行组织性的心理辅导。而社会实践作为引领学生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活动阶段,其教学内容的设定对于学生的心理干预程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校方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去往专业方向所在的位置时,就固然会出现一些就业岗位和工作状态的负面信息。对此,校方和辅导员应该在前期准备中将实践环境内的所有直接和间接产生负面反应的物质和联动事件清除。而对于短期内无法进行清除处理的,跟队的辅导员或者心理教师就要及时对不良现象进行解释,要尽可能将学生的情绪代入到正面的工作环境及条件中,例如专业内的薪酬状况、未来的多期择业方向等。用一个极为乐观的思考方向来激发学生内心中的正面情绪。

5.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加强阶段:校园环境

拥有正常心态的大学生不会抗拒社交、社会活动、学校活动等广泛的交流模式,而心理疾病的预发者却会主动性抗拒与他人的直接交流。但对于整体而言,校园环境是其完全无法逃避的主观场所。因此,高校心理教育人员应该紧紧抓住环境对学生心理状态的间接干预作用,利用对正向、友好、积极校园心理环境的构建,为心理压力过大或存在隐形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与和谐的生活场所,从内心使其御下对社会的防备,不由自主地对世界产生正面思想情绪。而这种健康心理的校园环境,需要监管者在行为、行政或条件制约等层面对整个校园施以教育作用[4]。例如在行为标语和校园文化的宣传中,贯彻正向心理知识和思想方向,将校园内部的思想层面尽可能调动到同一层级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和谐性同时也具有强化作用的健康校园心理环境。而这种整体教育的方式能够在每个学生心中留下一个潜意识的印象,这对于心理教育人员开展统一性的正向心理干预时,也会起到一定的强化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几个行为及思想要点

1.要注意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为主

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成年人的能力和品格,同时心理健康教师是无法在大学环境下采用绝对专一、绝对监管的手段的。因此,教师和校方都要在条件允许的状态下,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心理健康审核,对自我心理疾病状况进行提前预知。只有当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有了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意识后,才能真正在“第一时间”发现自身的波动状况,直接缩短心理健康的受教时间。

2.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者的不同首先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前者主要解决心理问题,后者则偏重于解决思想问题。而二者的联系又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与思想教育一样,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只有解除了较低层次的心理负担、心理障碍,促进心理的发展,心灵的高尚才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开展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就不能只孤立地考虑心理健康问题,把工作仅仅停留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而要尽可能地在较高層次上给青年大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心理正常的学生首先要从社会思想层面和治理情绪等层面拥有一个正常且健康的状态,而这些标准内容的判定就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相应的,教师应在各种细微层面逐渐过渡到整体层面,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综合培养,还要在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状态时,及时地有针对性或直接针对特定群体进行心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则务必要以正面和正向为主,努力通过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减轻学生各方面压力的手段,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平.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3):68—69.

[2]郭彦霞.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16):84—85.

[3]伍冬云.以时代发展为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8):300.

[4]张衡,朱铂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路径研究[J].青年时代,2016(18):142.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