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修辞接受探“言外之意”

2018-07-16王茹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语境

王茹

摘要: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探讨从先秦时期一直与延续到今天,只有接受者恰当地理解表达者传达的“此意”才能完美实现这一修辞现象。这就需要从修辞接受的角度接受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接受语境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言外之意;修辞接受;主观能动性;语境

一、“言外之意”概念的界定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在古今汉语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它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向人们传达出具有深层意蕴的语言信息,因此话语具有言外之意被人们称为“表达的成功”。这一修辞现象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但这段时期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述,一直到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第一次明确指出“言外之意”并进行讨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简言之,“重旨”是除了辞面表达的意义之外,还含有另一层意义;“复意”也指修辞话语有辞面和辞里两个含义,而辞里信息就是今天所说的“言外之意”。

在唐代文人中,对言外之意的论述大量存在。如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便是从修辞效果来探讨言外之意具有的韵味美。宋代叶梦得的《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被认为是成语“言外之意”的故事典故。

《汉语大词典》对“言外之意”的解释为: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语法修辞词典》对其的界定是: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话语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不靠字面而靠语言环境的特殊联系表现出来,以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从上述观点我们归纳出:“言外之意”就是表达者用较简单的辞面传达给接受者具有深层意蕴的辞里,使话语具有“余味美”的修辞现象。

二、对“言外之意”的研究

“言外之意”起源于哲学中的“言意之辨”,在之后的研究中,这一修辞现象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美学、文艺学、语用学、修辞学等领域都已涉及。在修辞学方面,虽然有很多的前辈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但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的专著还没有出现。长久以来,在修辞活动中,话语信息的表达者拥有至高的地位,而话语信息的接受者被长期冷落。在面对“言外之意”、“言约意丰”这类修辞现象的时候,语言形式受到了限制,无法完全地对世人表达出来。表达者的成功之处,仅仅是用简单的话语信息向接受者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或是一种表达语境,但最佳理解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接受者的参与,换句话说,接受者为言外之意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性。因此,这篇文章就从修辞接受的角度探究“言外之意”完美实现所涉及的因素。

三、“言外之意”的理解成因

(一)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

接受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边框,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接受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补足了表达者传达的“辞里信息”,言外之意才有可能得到实现。所以实现最佳理解效果的可能性大小與接受者的文化经验、审美经验、思维方式有关。

1.接受者的文化经验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的发展带动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修辞话语是一种文化符号,若获得正确的修辞信息就必须有接受者文化经验的介入,这主要体现在接受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常识,为理解言外之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如: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这是一首在返乡途中创作的诗歌,诗人离家多年并逐渐和家中断了联系,思乡之情愈加浓重,按理说他应该迫不及待得想和自己的亲人见面,但诗人反其道而行“不敢问来人”。“近乡情更怯”中的“怯”字把诗人矛盾的心情刻画出来。若接受者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不会知道表达者为何会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宋之问被唐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在归乡的途中,一方面日夜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另一方面却害怕因为自己的政治遭遇牵连到了家人,唯恐这种担心、害怕被路上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因此“不敢问来人”。所以除了从辞面上寻找信息外,还需要联系本诗的历史文化背景,将辞面具体化。这样才能解析后两句的“言外之意”。

2.接受者的审美经验

修辞信息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审美符号,它并不是几个字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寻常的辞面体悟到具有深层意蕴的辞里。正确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必不可少。审美经验是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逐步积淀的审美感受和心理功能的总和。由审美经验创造的审美联想使接受者在理解言外之意的过程中寻求辞面和辞里的某种联系再现新的形象,展现言外之意的“余味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画屏”“轻罗小扇”“流萤”“夜色”“牵牛星和织女星”这多个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的画面。“意象”就是表达者将自己的主观之情投射到客观的情景中,接受者利用审美联想将这些意象进行头脑的再加工,创造出“象外之象”:“画屏”的“冷”和“夜色”的“凉”以及“牵牛星和织女星”本身的象征意义就凸显了这首诗凄冷、哀怨的感情基调。而这种基调,就是本首诗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

3.接受者的思维方式

(1)判断推理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中国人擅长从有限到无限平面扩展的联想,并进行判断和推理。语言具有间接性,同样言外之意也是由辞面到辞里的修辞活动,所以接受者具有判断推理的能力是理解言外之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2)悟性思维

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三大哲学—儒家、道家与佛教都重视悟性,孔子强调“悟性教育”;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这些思想对中国人中“言外之意”乃至“含蓄、韵致”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悟性可以说成是某一瞬间的豁然开朗,是对事物的道理和奥秘的突然领悟,在悟性思维的背后也是需要接受者具备充足的知识积累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客观接受语境

语境,是表达者和接受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它是言外之意表达和理解的必要前提,更是决定性的因素。从修辞学的角度,语境分为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在表达语境里产生的修辞活动,只有进入了接受语境,才能实现与表达语境的共享,话语意义得到完美生成。

1.文内接受语境和文外接受语境

文内接受语境主要是指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在言语交际中则指话语的前言和后语。文外接受语境是指上下文以外的社会背景,它不同于文内语境能浅显直白地向接受者提供修辞信息,而是采用隐晦的形式为接受者取得更好的理解效果做铺垫。

心里高兴的时候,夏竹筠也上上班。不想上班的时候,就在家休息一段日子,她也不能老是躺着睡觉哇。织毛衣吧,几年也织不好一件。老头子笑着说:“等你这件织好了,我的胡子都该绿了。”管他,反正那是一种消遣。(张洁《沉重的翅膀》)

理解“胡子都该绿了”的言外之意,接受者应追寻上文“织毛衣吧,几年也织不好一件”以及下文“那是一种消遣”这两句话,得知夏竹筠把织毛衣当成一种生活的消遣,排遣无聊生活的工具。同时根据常识胡子不可能会变绿。这同样也是对夏竹筠不能织好毛衣的否定。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您想,四周围都是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若接受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黑洞洞”和“碰壁”的言外之意。在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大批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反动势力的压迫。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2.特定的交际场合

静态语境即传统的语境观认为语境先于交际活动产生,交际者按照现有的语境确定话语信息。但交际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多变的过程,接受者不能一味地把目光停留在不变的语境中,只有连续地关注交际活动中不停变化的场景才能使交际活动顺利地进行。

对特定交际场合的认识,是表达者发出“言外之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接受者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努力实现与表达语境的共享。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寶玉因与林黛玉拌嘴心情不好,恰巧晴雯办事不利落,被宝玉骂了几句,袭人前去和解,便说道:“好好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推晴雯道:“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

晴雯受了宝二爷的气,不敢把气撒在宝玉身上,此刻心情甚是烦躁。碰巧在这个气氛紧张的场合,袭人说“我们”这个词,就触碰了晴雯本就紧张焦躁的神经,发泄对象就从宝玉转到了袭人,言语间充满了对袭人的嘲讽之意。言外之意就是让袭人认清自己的地位,别真把自己当主子。

3.非语言因素

接受者在言语交际中可以根据表达者一系列的非语言行为探求他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这主要包括表达者的声音高低、语调重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

四、结语

本文从修辞接受的角度探讨“言外之意”理解所涉及的因素—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接受语境。其中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理解实现可能性大小的因素,而语境则是理解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接受者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才不会导致语言理解的偏颇,确保言外之意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勰著,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叶梦得著.逯铭昕校注.石林诗话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4]曹雪芹 高鹗著.红楼梦[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5]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N].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曹禺.雷雨[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7]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8]陈丽梅.“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