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近代“土洋体育”思辨之争

2018-07-16袁磊磊

运动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

袁磊磊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1 历史概述

土体育指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洋体育指以西方近代体育项目为代表的运动,如田径和球类项目。土洋体育之争主要指的是一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是走西方的体育发展道路还是坚持民族传统体育。从表层看,这场讨论实际上是在探讨什么样的体育形式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但是,这场争论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我国体育能否成功地融入到世界体育的发展潮流。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的体育界已经进行过“国粹体育”是否优于“洋”体育的讨论,当时的讨论情感因素较多。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土洋体育之争着重强调的是理性色彩。国内外局势的动荡是造成这场争论的历史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体育救国”的呼声高涨,再加之中国在历届远东运动会上的成绩下滑,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促使体育界重新审视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1932年刘长春独自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在参加的100m和200m 2个项目上惨遭淘汰是导致这场争论的直接原因。消息一时传到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当时,全国体育会议马上就要在南京召开,会议准备商榷制定“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会议召开之前,许多关心体育的专家和学者积极地发表主张,要求进行体育改革。

2 辩证看待土洋体育

2.1 共 性

从这些共识的背后可以揣测出近代文化的某些特点,从而作为研究传统体育在历史背景下发展态势的参考。“土洋体育”之争讨论的是体育问题,其实也是“土洋学术”之争、“土洋教育”之争及“土洋国家”之争在体育领域的映射。

2.1.1 寻求国家富强 “洋体育”的拥护者主要是从保家卫国的立场出发,吴蕴瑞曰:“社会盛衰强弱,与个人休戚相关,故个人有时须迁就社会……近代国际战争,全赖科学,敌人苟用飞机大炮轰炸,

大刀即无所施其技,故今后欲适应社会需要,为捍卫国家计,宜训练智勇兼备之士,养成跑跳奔攀之计,绝非土体育所能奏效。”能否对付“飞机大炮”,是洋体育支持者反对土体育经常使用的说辞。但是,如中立态度的毕博所言:“请吴先生不要拿飞机大炮骇吓人,练国术搪不住飞机大炮,而练洋体育未必就能搪住飞机大炮。”虽然军事与体育有联系,毕竟是两码事。无论是“洋”体育还是“土”体育都不能与飞机大炮对抗,这么肤浅的道理却被双方反复争论,反映出国家的富强才是问题的根本出发点,犹如张之江先生一语中的的指出:“全幅目光,射在救国二字上。”体育的本质原本是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功能反而位居其次。如今,认为体育事业的发展首要目的是“为国争光”的偏见看法,在“土洋体育”之争中就可以看到某些原委。

2.1.2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土洋体育”之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所谓的“土洋体育教育”之争。争论双方都认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以学校体育为核心,借此实现全民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土体育”来讲,难以得到西方教育体制的认同,同时又不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处境十分的尴尬。“土体育”的提倡者对武术进行的改良,全是围绕着如何进入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来进行的。然而“洋体育”不存在“走进校园”的问题,因为西方的教育体制中就包含这部分的内容。如今,武术依然没有取代西方现代体育教育模式在学校的地位,仅仅作为补充的部分,这种情况与当年“土体育”的主张者所采取的“体育化”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更进一步讲,“土体育”的提倡者们想方设法的进入校园的努力反而变成了对武术运动的变异和矮化,传统体育的精神底蕴实际上被剥削。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还需要充分地挖掘自身的精神魅力。

2.2 冲 突

这场争论对本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在比较中了解到“洋体育”的发展方式和规模,从而准确定位传统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2.2.1 民族性和世界性 19世纪末,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清末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兵式体操运动训练新军。当时西方国家的兵操主要包括跑步、队列操练、跳跃等内容。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提倡武举制度,主张兵式体操和学校教育。主张“洋体育”者,大多数是社会的改良主义者,因为受到西方兵式体操的影响,改良过的“新武术”在清末军队中得以推广。20世纪30年代,体育运动已经在学校和社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运动会大多数情况是以学校和教会为主要的参加单位。1914年,全国青年体育委员会成立,开始发展各地区的体育活动。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规定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且以球类、田径等活动为主。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的引进,对思想上尚未准备好的国民来讲有些茫然和水土不服。因此,发现这些问题的体育界专家开始对所谓的“洋体育”进行检讨,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必须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2.2.2 经验性和科学性 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表现了极强的封建主义色彩。其中有些言论就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吾国武术,自曰有精义原理,良法、妙用存乎其中,卓然为我东方古文明国的一大国粹。”在旧时的中国学校课堂中,教授武术课程的绝大多数人为民间武士或者退伍的军人,其中许多从业者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和训练。然而,西方现代的体育项目有着系统的训练体系、科学的方法。“洋体育”提倡者吴蕴瑞认为:“近代科学发达,不论何种结论,须有科学之根据,其属自然科学者,由实验得知,属社会科学者,由统计得知。体育既属自然科学又属社会科学,其一切问题,需由实验统计方法解决,稍具科学知识者,莫不赞同。”虽然这些言论有些偏见,但是还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体育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经过土洋体育的这番争论和斗争,“土体育”者也开始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传统体育需要改进的紧迫性,清楚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性”做为依托,才能在世界体育的生存法则中得以更好的发展。

3 影 响

“土洋体育”之争对于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尤其是本土体育的现代化和洋体育的本土化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意义分析,对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加强“土体育”的文化自信,努力做到“合而不同”

这次“土洋体育”之争所主张的融合,实际上是这2种体育融合的不充分的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两者的融合仅局限于表层的融合为主,基本上是相互吸引对方的体育项目。然而,对体育本身所根植的深层次文化的吸收才算刚刚开始。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兼容并包的精神。在立足传统体育精神内涵和文化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外来文化的资源优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努力的实现“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和发展,并在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上做到“合而不同”。决不能机械地模仿,为“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3.2 辩证地看待“土洋体育”的差异性,保持和发展“土体育”的民族性特征

到目前为止,体育界对“土洋体育”之争的研究视角大都集中在争论事件本身,但是对争论事件前因后果的整体性探究明显不足。绝大多数的研究者把“土洋体育”之争仅仅表述为对“土体育”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者描述为“一场争论”。从积极的意义考虑,“土体育”能够主动地吸取“洋体育”的精髓,从而加速自身的本土化发展。“洋体育”的传播和发展为“土体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双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洋体育”的融合。“土体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融合发展的文化心态,从异质文化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只有坚持发展本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够保持文化发展的特色。

3.3 “洋体育”的传入,培育开放的文化内涵

(1)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对当时的国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的冲击,再加之国人自身眼界、学识的局限性,往往在排斥外来文化消极方面的同时,对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未能做出有效地判断和识别。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融合到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大有益处。(2)表现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开放性。西方体育的传入,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到体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摆脱以往封闭、保守的思想,意识到在广阔的天地之外,中华文明并不是单一的文化构成。“土洋体育”之争使人们开始从国情出发,两种不同方式的体育比较发现:“中国体育推行的方法不能与欧美人民相提并论。凡一国自有一国之国民性,所喜之体育法,亦各自不同。若审定新体育方案,必须合乎中国国民性,应乎中国社会环境,方能通行无阻。”(3)从体育本身的功能效果中比较,论证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各自的利弊特征。这些比较性的研究,在今天看来不一定科学,但是却反映出随着争论的深入,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具体运动形式的取舍上,而是从整体性上探究开展什么样的体育形式才会更适合国情。

4 结 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下。彼此之间的交融虽要存异,但更多的是求同。世界文化的发展虽然在局部强调多样化,但在整体上却无法抗拒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本土体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方面,需要找到自身准确的文化定位;另一方面,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模式要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西方价值观主导现代人类社会的今天,重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体育,首先要恢复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仅需要建立与西方体育价值兼容的一套文化体系,更需要我们对前辈们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借鉴和弘扬。

[1]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4-35.

[2]谢凌宇.试析中国三十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J ].体育科学,1989(2):9-12.

[3]周道仁.“土洋体育”之争的全球化观照[J ].体育学刊,2007(3):46-48.

猜你喜欢

传统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清明节的传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