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依据与探索

2018-07-09魏晶贾曦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

魏晶 贾曦

摘 要:以T大学2013级本科生为样本,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经济状况呈显著相关性;而且当大学提供了足够的经济资助后这一相关性仍然存在。据此,认为保障型经济资助并不足以消弭学生原生家庭对学业成绩带来的差距,大学对学生的资助应当转型为全面的发展型资助,以实现教育公平,并提出了可行路径,以实现该转变。

关键词: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情况;发展型资助

发展型资助概念的提出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国务院200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确立了高校“奖、助、贷、勤、补”的资助格局,自此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型资助体系。保障型资助体系的特点是满足高校学生求学的基本经济需求,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以帮助其缴纳学费、生活费,顺利完成学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助工作的逐渐深入,高校日益认识到,单纯的保障型經济资助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却并不能缓解由于原生家庭经济状况导致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实现教育公平,不仅要从经济援助入手,更应该着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发展型资助的概念应运而生[1],强调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需求以外,更要为其匹配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更多发展型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的一种新型资助方式。发展型资助主要体现三方面的导向特征:一是更加凸显受资助者的主体地位。二是资助形式更加多样化。三是更加促进受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需求以外,更要为其匹配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更多发展型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在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也指出,教育部全力推进各地各学校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重视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转变的依据:基于一组学生的实证研究

资助理念的转变反映的是一个深刻的教育经济学命题—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研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的《科尔曼报告》对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尤其是父母的社会经济状态,是造成其学习水平差距的原因。此后,很多学者就家庭经济水平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生能力国际评价(简称PISA)测试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最多的标准化测试,在PISA的指标构成中,除了传统的父母职业、学历和家庭财产三个指标外,还包含家庭结构、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移民情况三个不同于社会学领域中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2]。

目前,国内以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均得出了家庭经济情况与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相关性的研究结论[3][4][5][6],而以大学生作为对象的研究很少。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相对复杂,一方面,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监管明显减弱,对学生自我管理的要求大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也大大减轻,经济条件对于学生的影响也相对减弱。

本研究以T大学2013年入学的全体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跟踪其大学四年在校表现,探究高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与其原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有关系;同时,控制其他因素,当高校为学生提供全额无偿的助学金、勤工助学机会以弥补其经济缺口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还与家庭经济状况显著相关?

2.研究方法

本文以生源地、户籍类别、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三个自变量作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指标,以学分绩排名(%)为因变量,研究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见表1)。

2013年,T大学共录取3,419名本科学生,在剔除了由于休学、退学等原因没有学分绩排名的样本数后,本研究最终所用的样本为3,336个(表2是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6.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双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

第一,学生高考成绩与大学学业成绩之间无相关性。研究中为了排除学生高中学习水平对大学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我们研究了学生高考成绩与其大一学年学业成绩的关系。按照投档分是否过分数线,我们将学生分为分数线以上组(包含所有保送及无投档分的学生)与分数线以下组,结果显示:两组的学分绩排名分别为47.1±27.8% VS 49.2±27.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学生的大学学业成绩并不受高中学习情况的影响,高考成绩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可以被忽略。

第二,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户籍类型、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与大学学业成绩显著相关。我们以国家统计局2013年各生源地省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分绩排名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以学生的生源地为基础计算出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p<0.01)—生源地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学生的学分绩排名越靠前。对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两组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分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城镇户籍学生的学业成绩比农村户籍的学生明显要好。根据T大学在新生入校时做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类,将学生分为不困难、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四组进行比对,发现四组学生的大学一年级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将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这一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赋值,特别困难=1,困难=2,一般困难=3,不困难=4,用Pearson法比较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与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相关性(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15。表明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其学业成绩越好。

第三,进入高校后的经济资助并未有效提升学业成绩。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下,T大学建立了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无偿的经济资助途径,仅助学金一项就达到人均6,000元以上标准,能够满足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资助条件下,我们比较了2013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学分绩排名,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年内大学的学业成绩分别为54.3±26.9% VS 54.4±27.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2)。这说明入学以后各种经济弥补性资助措施虽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却并没有能够有效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

从以上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与中小学生的情况类似,虽然大学生的学业更多地依靠学生自主性,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旧与原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密切相关。而且即使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经济资助(即保障型资助),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依然存在。

研究表明:保障型资助虽然解决了“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却并未消弭由于原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差而带来的学习能力差异,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落后于非困难学生。要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将传统的保障型经济资助升级为发展型经济资助,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支持。

发展型资助的现实路径

学生的经济资助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

第一,把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教育资源的差距,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全球视野、语言表达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较弱。因此,高校在提供发展型资助时,要把握“促进全面发展”的基本导向,注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开拓视野的机会、更多的综合素质提升训练,以弥补其求学阶段的不足。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把握这个关键时机,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尔曼报告》中认为,造成黑色人种和其他弱势少数族裔儿童学习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而不是校舍设施和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同样需要重点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建立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型资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完成。在资金筹措方面,需要国家拨款、高校事业经费提取和社会资助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型资助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这其中,高校要明确自身的筹款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校友力量、社会爱心人士、知名企业、校内教师等多个主体,共同为学生提供帮助。在为学生提供发展型资助方面,学校的经济资助、社会的实践支持、企业的实习机会、导师联系的海外学习机会、国际组织的实习等,需要校内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实践基地、企业、国际组织之间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型资助提供保障。良好的多方参与工作机制,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发展型资助落到实处。

第三,开拓多种渠道,灵活资助方式。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多是以资金发放作为资助方式。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他们的困难除了经济上的不足,更多的是生活背景、求学经历、拥有的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面对发展机会时的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竞争意识、性格内向、人际交往意愿较低等特点,而这些差异单纯依靠经济资助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发展型资助强调资助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涯选择提供更多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一流大学的成长发展机会。资助的手段与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资金发放,可以是一次国际交流的机会、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一学期免费的培训课程、一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一张高水平音乐会的演出票、一次与校长共进晚餐的机会……只要紧密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这一实质内核,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强化资助育人的理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已经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下,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变为以资助为阵地的育人工作。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无论是保障型资助,还是发展型资助,资助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育人,要实现价值观的传递和学生品性的养成。紧紧抓住一个核心、强化两项能力,加强三项教育,不断深挖资助育人内涵,完善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在资助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树立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展型资助工作的未来展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了弥补地区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学生成长差异,发展型资助将成为学生资助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当然,发展型资助也是一种人力、物力需求量巨大的工作,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在进行发展型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合理规划、做好制度设计,避免反向歧视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5-88.

[2]OECD.Learning for Tomorrow World-First Results from PISA 2003[EB/OL].(2014-12-07)[2018-03-01].http://www.pisa.oecd.org/dataoecd/1/60/34002216.pdf.

[3]薛海平.中国西部教育生产函数研究—甘肃农村初中学生成绩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07.

[4]杨宝琰,万明钢.父亲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资本如何影响学业成绩—基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127-145,192.

[5]庞维国,徐晓波,林立甲,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2):12-21.

[6]张绘,龚欣,尧浩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北京的调研证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3):121-136,191-192.

[7]索文斌,闻羽.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90-93.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学生工作处)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五年制师范体育定向生田径学习动机和田径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五年制师范体育定向生田径学习动机和田径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云学习平台大学生学业成绩预测与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评促学
家长参与对高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