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

2018-07-09郭德红李论兰芸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发展趋势

郭德红 李论 兰芸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提高一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创新能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战略和新举措,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方大学;国际化;发展趋势

自现代大学的前身中世纪大学建立之后,国际化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各国高等教育不断的彼此接触、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形成了世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从各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来看,教育国际化最早始于各国高等教育之间,并由此扩展到中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全球趋势,则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通讯、信息和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国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形成的结果,西方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在当代,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均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来吸引人才和资金项目,推动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家创新力和文化影响力,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和内涵,学界至今未有定论。但综合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IAU)给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较为全面。该组织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视点和氛围的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变化,又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的变化。”[1]这一定义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很多层面的意义。无论从理论或者是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只是由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方面有所差异,导致各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举措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虽然学界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至今仍未有定论,但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并未有异议,这些要素包括:学生跨国流动;课程国际化;参与国际研究项目、开展国际教育援助;与他国高校合作,共同提供学位、双学位以及创办海外分校等;确立能够活跃不同国籍、不同民族学者、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交流、交换的章程与制度,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对待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与组织。“开放性”“交流性”“通用性”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个特征。[2]同时,由于各国大学拥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各国大学对于上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要素的不同理解、选择及应用,即使是同一国家、同一区域的不同高校对于要素的理解、选择及应用也有所不同。所以,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和举措有所差异并非偶然。[3]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从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即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后发国家,如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这两类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人才虹吸效应,所以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国际学生和学者到这些国家学习、工作和研究,国际化处于较高的水平,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国际教育贸易发展战略。经济后发国家,如中国等,随着经济的崛起,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并大力实施,开始与西方国家大学争夺师资和学生。

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世界学术中心继续强化集中在英语国家和欧盟等国,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大学教育开始形成一套新的国际性标准,发展中国家在标准制定方面缺少话语权,目前来看只有跟从并获得发达国家机构的国际性标准认证,从而被动实现国际化。表1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各国的国际学生接收人数及其所占全球国际学生总数的比例中,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以2012年为例,国际留学生人数为430万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接收的留学生人数为245.4万人,占比57%。[5]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西方国家由于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无力继续支撑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运转,或多或少都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将大学推向市场。因此,西方国家终止了大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无偿教育援助计划和项目,开始改变以无偿援助为主的吸引国际学生的政策,选择了国际教育贸易的政策,向国际学生提供有偿教育资源的配置,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宣传自己教育服务的优质性,且提供一些强有力的吸引性项目来吸纳国际学生留学。美国、英国等国,教育国际化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成为支撑本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1.美国

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强国,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水平,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和学者到美国学习、研究和工作。美国高等教育成就今日之地位,即是受益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美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制定和建立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制度和管理体系,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从而使美国成为接收国际学生和国际学者的第一大国,基本上吸引了全球20%的国际学生。除继续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学者和学生到美国大学工作和学习外,美国也派出大量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和学习。根据国际大学协会所做的《第四次国际高等教育年度全球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大学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增加招收来美留学生和派出自己的学生到海外留学,尤其是加大對付费国际学生的招生来加以实现的,以此弥补办学经费的缺口。[6]

2.英国

长期以来,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很高,相关制度和管理也都相当成熟。其国际化战略涵盖了政策层面、课程层面、服务层面以及合作层面等维度。2013年,英国推出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战略地图》,明确了政府及教育部门如何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建立英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优势,极力促使国际教育成为英国21世纪的增长型行业之一,高度肯定了赴英国留学的海外学生将对英国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计划到2018年实现英国国际学生人数增长15%~20%,即在5年内增加9万名国际学生。英国为此制定了灵活的留学生签证政策,简化签证程序,加大了在国家奖学金、学术团体奖学金、院校奖学金方面的投入,大力吸引留学生;英国还积极接纳国际教职员工,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比例,2011-2012学年,英国大学24.4%的教职员工来自海外;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科研资助机构设立海外办公室,2012年,英国47.6%的科研成果源于国际合作;采取多种跨国教育形式,与新兴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抢占跨国教育市场。[7]

3.法国

法国历届政府先后出台或修订了多项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实施统一协调的国际发展战略。2007年以来,法国政府开始推行高校科研合作计划,建立了高等教育与研究集群(PRES),由综合性公立大学、高等专业院校、医学中心等组成。成员学校实施统一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集群内所有成员机构的科研成果以该联合体名义发表,以增加其在国际上的声誉。集群加强法国大学之间的联系,为高校合作乃至未来重组奠定了基础。[8]

4.德国

为了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提供国际合作机会,吸引更多的国外精英到德国学习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同时也把德国的学生送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获得国际学位、学习外国经验。目前,德国约有留学生28万人,德国政府希望到2020年这一数字能增加25%。同时,希望德国大学50%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海外学习机会。[9]德国为实现这一国际化目标:一是在大学提供更多英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以解决语言难题;二是利用低廉学费甚至免费吸引国际学生;三是解决相互承认世界教育体系的文凭问题,提高德国大学的吸引力;四是联邦政府、州政府或组织和欧盟建立了许多助学金和奖学金,以促进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德国和国外的流动;五是政府建立 “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和“洪堡教授”等高额奖学金,奖励优秀青年科学家在德国最长6年的研究工作;六是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跨国高等教育资助计划,尝试多种高等教育模式和国际合作形式,向国外积极推出德国高等教育服务项目;七是既重视提供英语语言教学,又重视对德语语言教学推广的资助。每年有专项经费为推广德语提供国际化补贴。

5.日本

日本政府不断加大国际化投入,开展大学运营体制改革、开设全英文授课项目、在日本国外设立海外事务所等,强化大学教育国际化。200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设立了多种类型的短期交流项目和联合学位制度。2012年,日本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中心完善大学体制,增加英语课程项目,设立双学位制度和产学官联合项目,开展区域交流和国际合作。为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了“英语授课的国家标准化支援事业”和“短期留学推进制度”,从26所国立大学中选出8所大学各学科领域的教员到欧美大学研修,学习提高英语授课质量的方法。被派出的教员将参加的研修课程拍摄成影像,回国后与其他大学教员共享。

经验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学国际化就成为其中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省区层面和大学层面,均提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并采取了实际行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但由于办学环境、政策导向、资金支持、文化传统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为推动“双一流”建设,我国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第一,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列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列为国家战略,立足全球,制定分层次、有重点、宽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协调各方面、各层次的力量支持我国大学参与国际竞争,统筹发挥高等教育作为重要国际交流手段和途径的巨大影响作用,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输出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他国的发展。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指导、监管和协调工作,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是西方国家发展国际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家应建立专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机构,协调政府、准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及院校,充分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优势统一行动,摆脱各省市、院校单兵作战的劣势。同时,加强监管,建立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使大学国际化从目标到实施都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第三,改变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可以重点引进一批在研究领域领先的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保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组织融入,使其全职全时回国工作,发挥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军作用。同时,大力吸引学术水平世界领先的最杰出博士后及助理教授水平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国内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让他们的成长和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保证大学能够持续、稳定地产生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年轻人才,从而稳步提高我国大学的竞争力。

第四,多元化招收国际学生。我国大学应该放宽视野,主动到世界各地推销自己,吸引世界范围的学生到中国留学。同时,在当今教育全球化时代,我们应提高咨询与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性支持,促成、发展和保持不同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五,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我国大学应开展全球性的研究和学习,在课程中渗入多元文化要素、提供全球视野的国际性学习资料以及在考核中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等来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第六,科研与合作及咨询服务的国际化。我国大学要切实加强国际性的合作,探索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国的研究与合作、建立海外分校、在各行业寻求优质的合作伙伴,积极支持研究人员开展前沿性的合作科学研究,这将使我们有机会与全世界的顶尖高校共享科研成果和研究经验。

参考文献:

[1]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4):6-10.

[2]刘佳.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教育资源流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12-14,67.

[3][4][5][6][美] 劳拉·珀纳,卡培·奥罗兹,刘博森.促进学生流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5(8):89-99.

[7] 白利超.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举措[J].世界教育信息,2015(16):66-71.

[8] 方友忠,马燕生.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展与挑战[J].世界教育信息,2014(24):11-13.

[9] 袁琳,王建梁.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财政资助探略[J].教育与经济,2012(2):62-65.

(作者單位: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国际化发展趋势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