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反思

2018-07-09杨红媚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芦笛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杨红媚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为例,探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展开教学反思,从而调整教学思路,为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创造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爷爷的笛声》 芦笛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A-0100-02

《爷爷的芦笛》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小说,小说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强强和爷爷。课文三次提及“爷爷的芦笛”,更是以“爷爷的芦笛”作为题目,从这个视角进行教学切入是最为自然的选择。小说中有一句点题的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在教学中,笔者以此为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对“爷爷的芦笛”描写展开阅读体验,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教学预期,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阅读引导切忌牵强附会

小说中第一次提及“爷爷的芦笛”,主要是从爷爷制作芦笛的娴熟技巧进行重点描绘,给“强强”带来的思想触动也停留在好奇层面上。在教学中,笔者以此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描写,对两个人物思想性格进行客观定位。在具体操作中,笔者注意抓住小说主题展开引导,以增加其教育意义。

【教学片段描述】因为第一次提及“爷爷的芦笛”,相关描写也比较丰富,如“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腥味……”这段描写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展示“爷爷”制作芦笛的娴熟动作,一个是描写“爷爷”演奏的芦笛声音动听。在学生自主阅读有所感知之后,笔者随即提出一串思考问题:“爷爷的芦笛”是如何制作的?那芦笛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人物什么样的情怀呢?学生顺势展开讨论,很快就形成了这样的阅读认知:普通的苇叶,三折两卷,一个芦笛就成型了。芦笛的曲调是婉转悠扬的,还带有一股浓浓的海腥味。从这段描写中可以体会到,爷爷对海边生活是热爱的,强强对海边生活是向往的。紧接着,笔者又给学生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而学生也随即说出正确答案,阅读学习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后来的事情让笔者发现并非如此。下课前,有一名学生问:“老师,这芦笛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子?海腥味是什么味呢?”明明已经解决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呢?

【改进策略】经过反思,笔者发现,原来学生是按照教师的引导展开思考的,课文中都有现成的问题答案,学生很容易就获得,自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该生的提问不难发现,笔者所设计的阅读思考问题缺乏实际价值,这样的阅读引导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阅读陷入牵强附会的惯性思维之中。因此,在其他班级引导学生阅读这个片段时,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这样的改进: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听过芦笛的吹奏吗?学生普遍摇头。随着笔者打开多媒体展示芦笛的形态,并播放芦笛吹奏的曲调,学生自然陶醉其中。然后,笔者让学生阅读相关描写,同时给予具体引导:“爷爷”生活在大海边,他吹奏出来的芦笛声会有什么特点?课文中用“婉转悠扬”来形容,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声音呢?长期生活在海边的“爷爷”,会不会将对大海的感情也融入到芦笛声中呢?“强强”为何对“爷爷的芦笛”这样感兴趣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积极响应,并快速进入热议环节。相比之下,学生这次的阅读认知明显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因素,对文本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阅读挖掘切莫矫枉过正

课文第二次提及“爷爷的芦笛”,其描写侧重点在芦笛的声音。“爷爷折下一片苇叶,做了一支芦笛。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招引来好些海鸟,在大海边飞来飞去。”在引导学生阅读赏析这一内容时,笔者主要从笛声优美的角度展开,让学生通过品味感知形成情感认知。

【教学片段描述】笔者先让学生品味相关语言,然后引导:“爷爷的芦笛”吹出的声音是清脆的,还招来了小鸟,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你从这芦笛声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有学生回答:“爷爷”的芦笛声音实在是太优美了,连那些海鸟都被吸引了,这笛声中应该有太多的内容,爷爷在大海边生活,对大海、海鸟和海边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这笛声是表达其内心的热爱、感恩之情。对于该生的个性化理解,笔者这样矫正:主要表达“爷爷”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当时,该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感恩之心,这里为什么就不能用“感恩”呢?

【改进策略】过后,笔者对该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偏差,笔者却要多此一举地矫正,将“感恩”一词删去,给学生带来了一定困惑。笔者意识到这是教师的引导失误,对于“爷爷的芦笛声”的讨论,如果能给予启迪性引导:“爷爷”的芦笛声这样优美,其内在情感也会更为丰富,大家不妨从不同视角考虑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这芦笛声中会有哪些情感流露呢?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定能顿时活跃起来。也许就有学生能说出“‘爷爷长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的感情应该最为深厚,看到大海的辽阔,自然会生发无限的豪情”“连海鸟都这样喜爱‘爷爷的笛声,说明‘爷爷内心是充满阳光和善良的,对生活是热爱的”“我听过《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我感觉‘爷爷可能就是吹奏这样的曲子,将自己的情感都蕴含在曲调中,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感染力”等不同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学生的阅读质量如何与教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教学操作不同会引发学生不同的表现,因此,教师不可自以为是地矯枉过正,也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瞎琢磨,而是给予最为贴近的引导。

三、阅读启迪不可画地为牢

课文第三次提及“爷爷的芦笛”,这是特定的场景描写,不是正面写“爷爷”,而是从“强强”视角展开的。“不知过了多久,蒙眬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大海狂躁起来,“强强”独自躺在“爷爷”的小屋,却从“爷爷”的笛声中感受到一种力量。

【教学片段描述】在学生阅读赏析这一段时,笔者给予这样的阅读提示:大海发怒的样子是可怕的,“爷爷”和“强强”各有各的感受,“爷爷”独自去战斗,“强强”却躲在小屋中,此时笛声响起,里面包含怎样的情感呢?这笛声给“强强”带来了哪些启迪?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理解:“爷爷”是坚强的,这笛声传递的是关爱和鼓励。笔者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总结:“爷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熟悉大海的性格。他用笛声对“强强”进行鼓励,让孩子更加勇敢。

课下有学生向笔者提出疑问:“爷爷”顶风冒雨到外面是保护小屋吗?“爷爷”难道是知道“强强”害怕才吹芦笛的?“强强”怎么知道这是“爷爷”的一种教育行为呢?由于笔者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一时无言以对。

【改进策略】过后,笔者仔细反思了学生的提问,认为如果当时课上转换为这样的阅读启示,效果可能会更好:大海狂怒起来,海浪要吞噬小屋。“爷爷”出去观察情况,准备应对方法。在这特定的环境中,“爷爷”还能够有心情吹奏他的芦笛,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当“强强”无意中听到这奇怪的笛声,他的内心会受到怎样的触动呢?相信,学生能根据这样的阅读提示得出这样的判断——“爷爷”面对威胁毫不惊慌,此时还能够吹奏芦笛,可以看出他的坚强和勇敢;“强强”内心是恐惧的,但听到“爷爷”的笛声,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应该是“爷爷”的精神感染了他。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给予不同的启迪,就能促使学生生成个性化解读。笔者认为,第一次启迪带有明显缺陷,学生存在太多疑惑,反思后的教学调整可以说是较为妥当的。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学习行为,其认知也呈现个性化,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切不可自以为是地为学生规划思维路线,因为一旦出现学生思维不入轨的现象,教师的教学就会极为被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容易受挫,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而调整教学思路,为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创造良机。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芦笛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平乐十八酿
空气炸鸡翅
杧果布丁
鲁米诗两种译本对照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