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MnSi盘条表面裂纹调查分析与改进措施

2018-07-09陆艳林余海兵马汉玉

山西冶金 2018年3期
关键词:角部结晶器铸坯

陆艳林, 余海兵, 马汉玉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张家港 215628)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钢)在高线厂轧制10 mm规格的30MnSi时,出现批量的表面翘皮现象,经金相检测发现,裂纹与盘条表面呈一定角度,裂纹底部较尖锐,裂纹内有氧化铁皮,边部存在明显脱碳现象,分析认为该裂纹是在连铸过程产生,经加热炉加热,在氧化环境下裂纹两侧出现脱碳现象。可见,要解决30MnSi表面翘皮问题,必须分析连铸过程产生裂纹的原因。

1 检测分析

1.1 连铸坯表面酸洗检测

选取6个炉号,每炉取4块试样,试样长度为10~15 cm,使用工业盐酸与水1∶1混合,酸液温度控制在60~80℃,酸浸时间为30~40 min。24块试样中有6块发现了角部横裂纹,均发生在内弧面,裂纹处于振痕的根部,四个流均有分布。

1.2 角部横裂纹金相分析

选取最严重的一处裂纹试样对裂纹的剖面进行金相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裂纹沿晶界延伸,总体深度约为4.8 mm;距铸坯表面2.6 mm范围内存在明显脱碳层,距裂纹末端2.2 mm范围内脱碳不明显,二者的分界线较明显。金相特征说明裂纹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脱碳明显的裂纹形成于早期,温度高、高温时间长,造成脱碳严重;脱碳不明显的裂纹形成于晚期,由于温度低、形成时间短,脱碳不明显。

结合连铸坯的温度分布特征和受力情况可以推断,裂纹在矫直前(应该是在结晶器内)已经产生,在矫直过程由于内弧受到较大拉应力作用,使裂纹进一步扩展。

图1 连铸坯角部裂纹

1.3 矫直前及铸坯外弧角部检测

在中间包浇铸末期,对未经矫直的尾坯进行了取样分析,同时对正常浇铸炉次的外弧铸坯角部进行了取样分析。

在铸坯角部取纵剖样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部分振痕形状呈“钩形”,且振痕根部存在微小的裂纹,裂纹深度为0.3 mm左右。在矫直过程中,内弧受到拉应力作用,外弧受到压应力作用。因此,未过矫直的铸坯角部和铸坯外弧角部的裂纹均是矫直前产生(见下页图2)。液面波动、偏振以及振动参数不合理,使角部振痕较深且呈钩形,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在摩擦力或结晶器偏摆造成的弯折作用下,在振痕根部形成微细裂纹。此种裂纹虽然深度浅,但若发生在内弧,在矫直的拉应力作用下极易扩展成较大裂纹。

图2 未矫直铸坯及铸坯外弧的角部振痕根部的微裂纹

2 表面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钢的高温力学性能(塑形、强度)超过了坯壳与凝固界面的承受能力,将连铸坯表面薄弱处撕裂,影响裂纹的因素很多,如化学成分、拉速、过热度、液面波动、保护渣性能,连铸装配情况等。

2.1 钢水成分

此次冶炼的30MnSi中w(C)为0.30左右,裂纹敏感性不强,w(S)<0.01%,w(P)<0.02%,w(Als)<0.01%,φ(O)都在 30×10-6以下,φ(N)都在 50×10-6以下,化学成分控制较好。

2.2 钢水过热度

钢水过热度控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过热度控制情况 ℃

从表1可以看出,开机第一炉、第二炉过热度明显高于工艺要求,正常炉次基本能满足工艺要求。理论上讲过热度高,连铸坯在出结晶器时坯壳薄、强度低,容易导致角部裂纹的形成及扩展,但开机前2炉温度高,反而有利于化渣,再加上开机时温降大,对铸坯的横向裂纹基本没有不利影响。

2.3 拉速

拉速过快,坯壳较薄,无法承受热应力、钢水静压力等作用形成裂纹。若拉速过低,过早形成较厚的坯壳,凝固收缩形成气隙,反而不利于热传递,导致坯壳生长不均匀,容易在坯壳薄弱处形成裂纹。此次生产拉速控制在1.8~2.2 m/min(正常拉速控制在1.8~2.5m/min),开机第一炉、第二炉拉速为 2.0m/min,2.1 m/min,拉速控制整体偏下限。

2.4 二次冷却及矫直温度

喷嘴堵塞、喷淋管漏水、连铸坯对中均会导致冷却不均匀,产生的内应力使结晶器内产生的微裂纹进一步扩展。若冷却过强,铸坯表面温度过低,在700~900℃的脆性温度区间经矫直机矫直,容易产生角部脆性裂纹。此次生产二次冷却比水量为0.8~1.0 L/kg,连铸坯矫直前的温度达到1 000℃以上,能够满足矫直对铸坯温度要求。

2.5 结晶器装配

通过观察下线结晶器的铜管及足辊工装,发现铜管下口的磨损程度在4个角上不均匀,说明拉坯过程中铸坯对中情况不太好,铸坯偏向结晶器的某一方向,会使得该方向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增加,保护渣流入也会不均匀。

另外,4个结晶器共计16个足辊均不能转动,部分足辊因与铸坯发生摩擦而出现平台,表明铸坯与足辊之间已长期出现刮擦。足辊对刚出结晶器的铸坯提供支撑作用,可有效防止脱方、鼓肚、纵裂、漏钢等。足辊不能转动,原来的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摩擦阻力,从而促使裂纹的产生。

2.6 结晶器振动参数及偏振

结晶器为正弦振动,拉速为2.0 m/min时,振幅为±4 mm,频率为227次/min。经核算,负滑动时间为0.102 9 s,负滑动率为-85.98%。虽然负滑动时间不大,但负滑脱率偏大,容易导致深振痕进而因应力集中导致横裂纹。根据经验判断,振动频率偏高,不利于机构的稳定性,还会降低保护渣消耗,影响润滑,因此,应尽量将频率控制在200次/min以下;振幅也可以适当减小。

另外,在1月28日利用振动检测仪对5号连铸机结晶器的振动偏摆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结晶器内外弧方向上的偏摆量偏大,约为0.5 mm,而一般要求偏摆量应控制在0.2 mm以内;振动偏摆会增加拉坯阻力,形成不规则的深振痕,并使结晶器对铸坯产生弯折作用,容易促使横向裂纹的产生。

2.7 结晶器液面波动

通过调查液面波动曲线发现,四个流的结晶器液面在一些时间段内均出现较大波动。液面波动过大会形成“钩状”振痕,如下页图3所示。振痕的根部较尖锐且容易夹渣,在铸坯受到摩擦力或者矫直应力时,容易因应力集中而成为裂纹源,在振痕根部产生裂纹。

图3 液面突然上升引起的“钩状”振痕示意图

2.8 保护渣

保护渣在结晶器内对凝固坯壳起润滑作用,保护渣性能影响拉坯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但由于保护渣一直没有更换,而角裂只是近期才出现,故暂未考虑保护渣因素。

3 分析与讨论

此次连铸坯的角裂发生在裂纹敏感性不强、且矫直温度较高的30MnSi连铸坯上,综合考虑工艺及设备因素,认为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由于液面波动过大、偏振、振动参数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连铸坯角部振痕较深且出现了“钩状”振痕,“钩状”振痕的根部容易夹渣,且在拉坯过程中的摩擦力作用下(对中不良、结晶器偏摆、足辊不转动使摩擦力增加)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形成微细裂纹;铸坯内弧的深振痕、钩状振痕、振痕根部的微细裂纹在矫直过程中都会产生应力集中,进而成为裂纹源,产生裂纹或使裂纹进一步扩展。

4 改进措施

对于弧形连铸机,矫直不可避免。因此,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减轻或避免角部裂纹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控制振痕形状、深度,并减小拉坯过程中的摩擦力以及对中不良、结晶器偏摆带来的附加应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结晶器振动机构,使结晶器振动偏摆量控制在0.2 mm以内。

2)稳定液面,将液面波动控制在±3 mm范围内,防止产生“钩形”振痕;为达到这一效果,可以做两方面工作:一是保证钢水质量,防止因钢水绪流引起拉速波动;二是调整液位自动控制系统,保证液位控制精度。

3)调整振动参数,减小振痕深度。

4)调整对弧精度,保证铸坯对中良好,支承辊(尤其是外弧的)转动灵活。

5)加强设备维护,建立结晶器维修档案,确保足辊对中良好,转动灵活。

[1]蔡开科.连铸坯质量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2]左祥均,张立峰.方坯连铸过程中拉速波动对结晶器液面波动影响的研究[J].特殊钢,2011,32(3):37-39.

[3]赵晗,任一峰.连铸坯角部横向裂纹的形成机理与定量评估[J].理化检验,2006,42(11):565-569.

猜你喜欢

角部结晶器铸坯
板坯连铸机结晶器在线调宽技术的应用
大型预焙铝电解槽角部伸腿肥大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
低碳铝镇静钢铸坯长度方向上T.O和夹杂物的分布规律研究
结晶器在线热调宽控制系统的设计
连铸机结晶器液压振动系统的应用
结晶器窄面铜板结构优化设计
经阴道彩超对子宫角部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连铸钢坯氧化铁皮产生的原因及降低措施
Oslo结晶器晶体粒径分布特征的CFD模拟
连铸板坯倒角结晶器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