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元素对0Cr19Ni9钢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8-07-09杨功斌金艳阳

山西冶金 2018年3期
关键词:钢锭晶间腐蚀碳化物

李 宁, 杨功斌, 金艳阳

(沈阳科金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101)

304奥氏体不锈钢是工业领域应用最常见、最广泛的不锈钢,通常由铬和镍配合而成,也是最常见的,其为18-8型不锈钢钢种之一[1-3]。这类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由于为面心结构材料,故其具备良好的室温及低温韧性、塑性,没有冷脆倾向,具有微弱的磁性,且冷加工硬化能力也很高。由于奥氏体比铁素体再结晶温度高,所以这类钢可以作为在350℃以上工作的热强钢材料,因此,0Cr19Ni9钢被广泛应用于阀门类等压力容器类产品制造所需的原材料[4,5]。

0Cr19Ni9钢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是由α铁素体加奥氏体组成,由于在固溶状态下其耐蚀性和高温力学性能较好等优点,故该材料固溶状态的应用范围特别广泛[6-8]。0Cr19Ni9钢的高温性能的好坏直接制约着该材料的使用范畴,本文主要研讨影响0Cr19Ni9钢固溶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提升0Cr19Ni9材质的350℃高温力学性能,增强材料的使用性能。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坯料选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成的规格为200 mm×200 mm×300 mm钢锭,三种坯料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其中各坯料的w(C)分别为0.014%,0.047%和0.078%,其他元素化学成分差异不大。坯料经750 kg锻锤开坯成100 mm×100 mm×1 200 mm长方坯料,然后统一采用1 050℃×3 h热处理后水冷的固溶冷却方式。固溶处理后的试样分别加工成12.5 mm×120 mm的标准圆形拉伸试样和晶间腐蚀试样,在CMT4000型万能试验拉伸机中进行350℃高温力学拉伸实验,按照GB/T4334.5中的规定对晶间腐蚀试样进行相关实验,采用OLYMPUS GX51型光学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采用ZEISS EOV18型SEM观察弯曲试样的断口和能谱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表1 0Cr19Ni9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C元素含量对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下页表2为不同C元素含量的0Cr19Ni9不锈钢在固溶热处理后,钢锭A、B、C的试样所检测的力学高温拉伸性能结果。通过表2可以看出,当钢锭的C元素含量不同时,材料在350℃高温表现出了不同的力学性能,其高温性能随着C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造成这种性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0Cr19Ni9不锈钢材料在固溶时,C元素原子半径小,故而C元素以间隙固溶体的方式形成晶格畸变,造成位错密度增加,起到固溶强化作用。由于0Cr19Ni9奥氏体钢为面心晶格材料,其固溶体溶解度比较大,所以C元素能大量的溶解到固溶体内,C元素的溶解使得晶格畸变时产生了应力场,与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力场相互影响,让合金组元的很多其他原子聚集在位错周围形成强化的“气团”,起到了针扎晶界迁移的作用,当进行力学高温拉伸实验时,试样内部微观的位错滑移难度加大,使试样的切变应力加大,造成了试样宏观上的强度的提升,因而使得我们看到的0Cr19Ni9不锈钢材料的350℃高温性能随着C元素的增加而表现出力学性能不断提升。

表2 不同C含量的0Cr19Ni9不锈钢的高温性能(350℃)

2.2 C含量对晶间腐蚀的影响

将不同C含量固溶热处理后的0Cr19Ni9试样按照标准规定进行弯曲,试样弯曲后的晶间腐蚀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看出,当钢锭的C元素含量不同时,材料在晶间腐蚀实验中,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当w(C)增加到0.078%时,C试样的晶间腐蚀试样出现开裂。根据钢锭C的晶间腐蚀实验结果,选取了开裂部位进行微观组织观察。

表3 不同C元素的0Cr19Ni9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实验结果

图1中500倍光学显微镜金相形貌,图中的金相微观组织为奥氏体组织,其中该图片观察的组织图中,在晶界和晶内处存在一些不同形态的碳化物。

图1 钢锭C晶间腐蚀断裂部位的组织观察

结合图1所示的微观组织图片,我们发现,随着化学元素C元素的增加,引发的成分偏析愈发明显,在C元素浓度大的区域,当C元素局部无法全部固溶于固溶体时,未被固溶的C元素由于原子半径较小,故而游离固溶体,由于C原子本身的亲和力强,它结合附近的Cr元素,形成富含大量C、Cr等元素组成的碳化物,其主要碳化物为M23C6,这些碳化物主要在晶界和晶内析出和沉淀,这样引起了附近区域Cr元素的降低,由于Cr元素扩散速度缓慢,造成了Cr元素的局部富集,进而使得固溶基体出现贫铬区和富铬区,这种化学成分的不均匀,造成了贫铬区和富铬区之间的电极电位差加大[9],导致了同一金属材料在微观上不同区域间出现了不同的电极电位,使该钢在电解质溶液中产生微电池作用,进而产生电化学腐蚀,这极大的降低了材料抗晶间腐蚀的能力,非常不利于材料的晶间腐蚀。0Cr19Ni9材料晶界和晶内析出的M23C6碳化物除了产生电化学腐蚀,促使0Cr19Ni9钢的耐蚀性进一步下降之外,该碳化物大量的析出也破坏了材料基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受到外界施加的应力时,基体0Cr19Ni9不锈钢材料内部各个部位出现了不同的变形抗力行为,其力学性能表现出不一致塑性性能,进而在承受抗力较弱的部位优先出现微裂纹,即材料的局部断裂破坏,这也是钢锭C晶间腐蚀试样断裂主要原因。

3 结语

0Cr19Ni9不锈钢中,随着合金元素C元素含量的增加,0Cr19Ni9材料的350℃高温力学拉伸性能逐渐增加,当w(C)为0.078%时,Rp0.2和Rm分别增长到163 MPa和419 MPa。随着C含量的增加,含碳量较高的试样在晶间腐蚀实验时出现微裂纹,造成这种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的M23C6碳化物产生。因此,采用增加0Cr19Ni9不锈钢材料C元素含量可以提高材料的350℃高温力学性能,但同时要合理控制的C含量范围,避免产生M23C6碳化物,进而避免材料的耐蚀性下降,使得材料的使用功能不发生较大改变。

[1]Talonen J,H nninen H.Formation of shear bands and strain-induced martensite during plastic deformation of metastable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J].Acta Materialia,2007,55:6 108-6 118.

[2]Rezaee A,Kermanpur A,Najafizadeh A,et al.Investigation of cold rolling variables on the formation of strain-induced martensite in 201Lstainless steel[J].Materials&Design,2013,46:49-53.

[3]陆世英.不锈钢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4-172.

[4]梅应虎,张东辉,孙树惠.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的制造特点[J].压力容器,2016,33(4):65-69.

[5]黄嘉琥,陆戴丁.低温压力容器用不锈钢(一)[J].压力容器,2014(5):7.

[6]李延莉.热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8.

[7]张青绒,杨兵,霍登平,等.热处理制度对0Cr18Ni9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3,42(8):184-186.

[8]周广,郭明富,许士海.0Cr18Ni9不锈钢经热加工后是否需要固溶处理的试验研究[J].中国化工装备,2004(2):39-42.

[9]王健安.金属学与热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钢锭晶间腐蚀碳化物
改善高碳铬轴承钢碳化物均匀性研究
高碳铬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析出规律研究
700 t级锭型冶金辅具设计的探讨
不同取向7020铝合金试样的晶间腐蚀机理研究
690TT传热管和I-800传热管晶间腐蚀试验研究
Cr12Mo1V1锻制扁钢的共晶碳化物研究
大气下注钢锭浇注工艺改进研究
压钳口工序对钢锭冒口端缺陷位置的影响
钢锭退火优化新工艺
2014铝合金热处理的组织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