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技术生态位探析

2018-07-05丁帮俊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水平核心技术高职教育

[摘要]发展核心技术需要良好的技术生态位,技术技能是技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种群”之一,构建良好的技术生态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从技术生态位角度看,高水平职业教育应体现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快速的技术技能迭代速度及鲜明的技术技能创新特色。变革技术技能创新的规划、评价及资源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选对人才,建立机制,走向市场,可以加快技术技能迭代速度;多维度分析评价技术群落,选对技术技能创新领域,有利于形成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水平 技术生态位 核心技术

[作者简介]丁帮俊(1967- ),男,江苏南通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隐性贡献对创业团队的激励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084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3-0038-06

“中兴芯片事件”引发国人和媒体的强烈关注,2018年4月《科技日报》连续报道了我国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包括生产芯片用的顶级光刻机、生产OLED面板的真空蒸镀机、生产机器人的阵列触觉传感器等技术。大多数国人寄希望于国家级研究院(所)、985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快速攻克这些技术,但仔细分析这些核心技术,会发现其中有“卡脖子技术”。例如,中国代表团考察生产芯片的顶级光刻机项目时,德国工程师告诉他们“给你们全套图纸,也做不出来”①,因为同一个镜片不同的人抛光,光洁度会相差十倍。德国抛光镜片的工人,是经过专门培养的,有的甚至是祖孙三代在同一岗位上手手相传培养出来的。类似的“卡脖子技术”在顶级设备或核心技术中还有很多。由此可见,“高大上”的核心技术中有不少是属于“不起眼”的工艺、技艺方面的隐性技术,攻克核心技术除了需要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还需要具备隐性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大师。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能大师主要从事生产技术研究,这些研究相互之间应具有良好的技术生态关系,以促进彼此的发展。

一、构建良好的技术生态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核心技术只有在一定的技术生态中才能发展,技术生态位是“一种技术所占据的时空位置及其与相关技术之间的功能关系”②。在技术生态体系中,技术群落既有整体性,又有层次性,每种技术都有其功能地位、时间和空间位置。技术技能是技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种群”之一,是国家、地区技术生态体系的重要支撑。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就是要体现技术技能积累的高水平,支撑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生态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助力核心技术的发展。吴晓蓓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总结为“双高”,即“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培养的人才驾驭职业能力高”③。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是构建良好技术生态位的重要条件

技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要有乔木、灌木、花、草等,种群多样,才能生生不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样具有多样性。华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言指出:“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冲锋的博士、硕士、专家、技师、技工、现代农民……代表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④高职教育就是要契合社会需求,培养出适应未来需要的“专家、技师、技工、现代农民……”,将生产一线技术生态做好,就是对整个国家技术生态位最大的贡献。核心技术中的“卡脖子技术”有些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有些是应用研究领域的,还有些是生产制造环节的。在技术应用领域及生产制造环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方能使我国技术生态具有更优化的“种群”结构,否则任何核心技术设计得再美妙,也无法变成性能优良的产品。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是构建良好技术生态位的前提。

(二)培养高水平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构建良好技术生态位的有力支撑

我国技术生态要在国际技术生态体系中占有较好的生态位,除了具有稳定的“种群”,更要求每个“种群”有自身独特的生存方式。对高职人才而言,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就是具备高水平驾驭职业的能力。只有每个企业都储备了大量高水平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制造一线领域有自己的“绝活”和“看家本领”,我国技术生态位在国际技术生态中才能更有优势。发达国家的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绝活”和“看家本领”,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几十人的小企业也能传承百年。德国的许多百年小企业,业务集中在非常专业化的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通常是世界第一、第二。“这些中小企业中,有1400个是‘隐形冠军,被称为‘散落在德国各地的珍珠。在全世界3500个隐形冠军中,德国占到了近一半,集中在医疗技术、环境、专用设备、化工、电子设备等领域。”⑤由此可见,培养高水平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构建良好技术生态位的有力支撑。

二、开展高水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在技术生态体系中,总有新的生态位不断产生,旧的生态位逐渐消失。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在于高水平的技术技能积累。最近十多年来,高职教育飞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从技术生态位的视角看,开展高水平职业教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从技术生态位层次看,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不够。在技术生态位中,每类技术都有层次性,有领先的前沿技术技能,有一般水平的通用技术技能。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急需的是前沿的技术技能,或是做到“极致”的通用技术技能。但是,“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当务之急。”⑥目前企业技术创新与技術积累能力大大增强,大多数企业技术技能水平强于高职院校。在技术生态位层次上,高职院校技术技能水平的高度不够,无法有效服务行业企业,具体表现为:为企业开发产品和技术攻关的能力不强;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为企业培训的供给不足;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供给优势不明显;等等。这导致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一直处于企业的从属地位。同样,在通用技术技能方面,亦未能达到“极致”和“精益求精”,与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

2.从技术生态位变迁看,高水平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的迭代速度有待提高。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迭代更新,至少经过获取和吸收两个过程。在获取方面,高职院校通常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变化了,技术生态位改变了,高职教育才不得不变,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在吸收消化方面,虽然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努力跟进技术技能迭代节奏,但实际上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到人才培养实施有一个周期,往往一个周期还未结束,新的技术又出现了,尤其以信息技术专业最为明显。技术迭代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预期。另外,高职院校在获取和吸收隐性技术技能方面更为滞后。高职院校往往注重有“显示度的成效”取得,即注重显性技术知识的获取和吸收,以及有形的实训设备建设,相比较而言,隐性技术技能获得重视度不够。

3.从技术生态位宽度看,高水平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特色的适宜度把握不准。“所谓生态位宽度是指现实生态位超体积的限度,通常是用宽或窄加以描述,这种描述方式主要是依据生态位在一个资源轴上所截段落的宽窄。”⑦技术生态位越宽,特色化程度就越小;相反,技术生态位越窄,特色化程度就越强。在技术生态位宽度和技术技能特色方面,高职院校往往把握不准适宜度。有些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技术生态位过窄,影响学生就业,影响招生生源数,反而制约了其特色发展。有些高职院校发展的技术生态位过宽,面面俱到,技术技能做不精,影响其占据的技术生态层次,缺乏竞争力。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之所以申请更换校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特色的适宜度,校名限定其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同意合并、更名的高等职业学校备案的通知》(教发函〔2011〕115号)中有16所备案学校,其中15所学校拓展了校名的外延,在发展定位上拓展学校技术生态位宽度。长期的办学实践证明,不少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特色发展的适宜度把握上存在问题。

(二)原因分析

高水平职业教育能否在技术生态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能否充分发挥功能作用,能否进行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与积累,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封闭的技术生态“小环境”制约了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生态位内部结构包括主体、资源和行为三种要素。主体要素指技术创新的个体或团队;资源要素指财、物、信息等;行为要素指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理论上,高职院校的结构要素应与其所处的技术生态体系直接进行物质流转和信息传递,即主体要素应聚焦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瞄准关键技术,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资源要素应围绕技术技能创新目标进行配置;行为要素应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创新活动。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创新活动处于封闭层级管理的“小环境”中,这种“小环境”是一种适应自上而下多任务的环境,主要是完成科研主管部门的行政任务,开展科研的封闭链路为:科研单位→申报课题→政府科研管理部门→批准资助立项→开展科研→政府行政部门验收。“小环境”使得创新主体的行为特点是:关注纵向课题多,关注横向课题少;关注科研排名多,关注应用价值少。“小环境”的存在,往往使技术技能创新脱离了实际的技术生态的“大环境”。缺乏“大环境”的竞争与行业的认同,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水平难以提高。

2.技术生态的自适应能力不强影响了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的迭代速度。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不仅体现在高层次上,还体现在较快的迭代速度上。技术技能的迭代速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技能创新组织自身的适应能力;二是技术技能迭代的市场是否存在。从第一个方面看,为适应技術生态位的变化,高职院校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演进和完善,演进和完善的过程具有遗传稳定性、变异发展性或变异失衡性,在发展、稳定与失衡方面,高职院校更多地强调稳定性,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不足,技术的迭代存在滞后现象。宏观上看,是发展与稳定、遗传与变异之间存在矛盾;微观上看,是高职院校组织结构自我调节的动态范围不宽,适应能力不强。任何一个系统,发展与稳定、遗传与变异的矛盾永远存在,因此只有增强系统的自校平衡性,才能更好地适应技术生态的变化,加快技术技能的迭代速度。从第二个方面看,无论是前沿核心技术,还是通用技术,只有通过市场实际检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才能快速迭代,高水平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迭代尚缺乏市场意识。

3.单一维度技术生态位评判方式影响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的特色形成。高职院校通常基于自身所拥有的异质资源(人、财、物、信息等)占据技术生态位,形成特色,获得竞争优势。之所以出现无特色或特色不能持久的现象,直观地分析,是技术生态位过窄,难以可持续发展。但实质上,是因为在确定特色之前,没有对技术群落的分布、技术生态位生命周期、技术生态位宽度以及技术生态位重叠度等进行综合比较和评判。从技术生态位宽度单一维度看,生态位越窄,拥有资源越异质,特色就越鲜明。但是,如果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此技术生态位即将消失,其特色将不能持续发展。抑或由于其他技术生态位的宽度拓展,与此生态位的重叠度越来越多,此技术生态位的特色也就不鲜明了。因此,在技术生态位生命周期内,如何减少重叠度、拓宽生态位宽度,需要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综合考虑技术生态位的多个维度因素。

三、高职教育有效支撑技术生态位的对策

(一)变革技术技能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技术技能水平提高

1.关注技术生态位,做好科研和社会服务规划。首先,要研究国家和地区政府的产业创新发展要求,分析地区技术生态位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环境、制度保障环境及技术生态位的培育方式。其次,研究学校可能占据的技术生态位,以及学校技术生态位可能提升到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做好中长期规划,结合产业需求和专业布局,找准技术创新的着力点、突破点和服务点,确定技术创新的领域和科研发展的方向。

2.变革评价方式,引导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技术技能创新水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评价“指挥棒”问题。通过变革评价方式,引导创新活动从职业教育“小环境”迁移到地区经济的“大环境”中,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开展创新活动。跳出“小环境”立项结项自我评判的内循环,变“小环境”的评价为“大环境”的评价,变“小环境”的职业教育专家单一主体评价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技术技能创新水平高低和创新成果,不仅要得到职业教育内部学术共同体承认,还要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

3.创造资源条件,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只有在产业的环境中,才能解决产业的问题;只有在技术市场的环境中,才能解决技术市场的问题。科研创新个体或团队走进技术生态的“大环境”,需要在团队建设、互动交流平台及协同机制建设方面提供条件保障,使学校内部机制与技术技能创新的“大环境”相匹配。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建设,是融入“大环境”的关键,要着眼长远发展,引进和储备高水平人才;互动交流平台建设是融入“大环境”的基础,要分析学校自身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占据较高技术生态位,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机制是融入“大环境”的保障,可借鉴美国的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由校企共同申报项目,分任务完成科研项目,由企业融资将研究成果商品化,破解协同创新难题。

(二)提高适应能力、传播能力及迭代能力,加快技术技能的迭代速度

1.分类管理,选对人才,增强迭代适应能力。加快技术技能的迭代速度,必须优化学校组织结构,选对人才,增强技术技能迭代的适应能力。针对不同人才的特点,将师资队伍分成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及科研型三类。科研型人才由校内科研院所管理,按技术技能创新规律和技术技能迭代规律,建立技术技能感知、预测及创新的组织机制。分类管理,选对人才,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科研的实践证明,只有少数有特质的人才,创新的成功概率较大。没有这种“特质”的人才,找不到感觉,只能在技术技能创新的过程中不停地试错,耗费资源,成功概率低。选对人才,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技术生态位的变化要求。

2.建立机制,提高效率,增强信息传播能力。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建立“一師一企”制度,提高新技术、新技能信息采集的即时性,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长期参与企业的研发和工艺创新活动,即时感知新技术、新技能;加强与行业学术组织的交流,根据技术技能创新目标和任务,有计划地参加国际国内行业组织和学术组织,开展技术技能或学术交流活动,获取最新技术技能信息;加强校内交流,在校内建立学术沙龙制度,定期交流技术技能创新信息;建立新技术、新技能动态更新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更新率纳入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核评价,推动新技术、新工艺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缩短课程开发周期,以讲义的形式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嵌入课程,提高技术技能知识传播效率。

3.“借船出海”,走向市场,增强技术迭代能力。高水平职业教育只有走向市场,主动感知技术市场变化,才能快速迭代技术技能。之所以借企业之“船”,是因为行业企业对技术市场的变化比高职院校敏感,通过企业成熟的市场通道,能使技术技能创新快速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增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迭代能力。可借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建立校企共招共用共育共享人才机制,引进的博士具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享受双薪;保留博士事业单位身份,在企业顶岗解决技术难题;将过去学校聘请校外企业教师技术指导任务由博士团队来承担,与企业一道参与技术技能创新的市场迭代。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这一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多维度分析评价技术群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特色

1.分析技术分布状态,分类研究,确定发展特色。技术群落具有分布效应,有技术集中分布的聚合效应、技术相关分布的协同效应、技术衍生分布的连锁诱导效应、技术圈层分布的扩散效应等。立足地方技术生态位的“特色性”,就是找出地方技术群落的分布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基础,形成特色和优势。技术群落分布为聚合效应的集中分布,应立足较高层次的技术生态位,在技术技能高度上形成优势;分布为协同效应的相关分布,要善于找出技术技能的差异化,在技术技能差别上形成特色;分布为连锁诱导效应的衍生分布,可捷足先登发展新兴技术技能;分布为扩散效应的圈层分布,由于不是技术源的中心区域,则要慎重论证技术技能创新可行性。

2.分析技术生态位的生命周期,预估特色发展的可持续性。技术生态位生命周期演化通常分为四个阶段:起源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技术群落的分布特点,确定发展特色之后,还要预估技术生态位的生命周期,确定较长生命周期的技术作为研究领域。另外,要做好每一阶段技术技能创新工作:在起源期,要研究新兴技术所处的地理环境、发展空间及产业基础,预估其可能的发展走向;在增长期,产业的重要性迅速提高,技术技能创新竞争力加强,要从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升技术技能创新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成熟期,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由于集聚程度已经最大化,此阶段高职院校应提升技术生态位的层次;在衰退期,要考虑技术生态位的变迁和再生。只有做好每一阶段的规划工作,才能确保技术技能创新具有可持续性。

3.综合分析技术生态位的宽度、重叠度和密度,结合已有基础,打造特色。在分析技术群落的分布及技术生态位生命周期后,要想形成技术技能特色,还要对技术生态位测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技术生态位测度指标包括宽度、重叠度、密度等。宽生态位意味着适应范围的扩大但适应效率的降低,窄生态位则反之;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大意味着竞争小,反之则竞争大;技术生态位密度高竞争大,反之则竞争小。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必须结合已有基础,选择合适的技术生态位的宽度、重叠度和密度。技术技能积累较好、竞争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可选重叠度和技术密度较高、宽度适中的技术生态位,通过竞争占据更高层次的技术生态位,在水平高度上形成优势;技术技能竞争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宜选重叠度和密度小、宽度窄的技术生态度,形成差异特色。

四、结语

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技术生态,高职院校高水平技术技能是技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生态位。研究高水平职业教育中的技术生态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水平、技术迭代速度,最终形成自身特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任重道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实践。第一,技术技能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资源,如何配置资源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技术技能创新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如何建立允许失败的容错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第三,技术技能创新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如何反哺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技术技能创新水平既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只有在技术技能生态位上做优做强,才能有效支撑国家技术生态体系,助力核心技术发展。

[注释]

①高博.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这些“细节”让中国难望顶级光刻机项背[N].科技日报,2018-04-19.

②潘海英,郑垂勇,刘丹丹,等.技术生态位结构特征对技术变迁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专利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6):826.

③吴晓蓓.推进高水平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EB/OL].(2017-05-04)[2018-05-27].http://www.npc.gov.cn/npc/zgrdzz/2017-05/04/content_2021287.htm.

④任正非.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 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EB/OL].(2016-06-30)[2018-05-27].http://rss.ndrc.gov.cn/gzdt/201606/t20160630_809850.html.

⑤王京梅.什么成就了德国品牌?[N].中国航空报,2015-12-08.

⑥从云飞.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2):41.

⑦张丽萍.从生态位到技术生态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24.

[参考文献]

[1]苏雁.苏州工职院:博士人才引得来用得好[N].光明日报,2017-12-22.

[2]程章林.论技术群落的分布效应[J].科学技术与辨证法,1989(2).

[3]李霞,刘尧飞,罗丽.独立学院生态位的游离倾向与矫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21).

[4]田印红,红頵,陈雨田.基于生态位理论下我国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建构[J].才智,2018(1).

猜你喜欢

高水平核心技术高职教育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不忘科创板的初衷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m混合泳运动员技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