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的对联仿写,让课堂教学焕发新意

2018-07-05黄良才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材

摘要:出于对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分析对联仿写大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教材的对联仿写教学的四种方法,以此让课堂教学焕发新意。

关键词:教材;对联仿写;焕发新意

一、基于教材的对联仿写背景

对联,俗称对子、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它利用汉字特征书写,与书法完美结合,蕴含着传统的“太极生两仪”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哲学渊源,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文化的艺术独创。对联作为一种习俗,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对联仿写体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考察,直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对联仿写,是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综合考查,它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是学生语言知识、文学素养和思想积淀的综合表现。

现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不足,出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有必要展开基于教材的对联仿写教学。从考情来看,对联仿写题目较灵活,学生很难在答题时得到高分。通常情况下对联仿写题目要求从指定篇目、人名、物名或地名中提炼组织意蕴相通、对仗工整的句子作对,要求学生沟通联想想象,描摹情状意境,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拓展有很高要求。从学情来看,学生接触对联仿写的机会不多,仿写不理想。而平常训练和考试中常出现以下情况:不解主旨,偏离话题;忽略形式,结构不一;语言不佳,修辞不符;形似非神似,意旨不高。因而,加强对联仿写教学,对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落实高考考点有重要意义。对联仿写题目作为《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的考点[2],在新高考形式下备受关注。从教材来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中的课文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把对联仿写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行性大,操作性强。对联仿写能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调动其展开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动力。这种教学追求形神兼备、创新出彩,能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才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二、怎样让对联仿写教学焕发新意

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让对联仿写教学焕发新意的可行方法:

(一)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作为考评和锻炼之法,前人非常重视。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对联仿写实际是“律之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3]。他把对联仿写比喻配成眷属,由这一半,去寻找与之相配的另一半,形象而贴切。《易经·乾》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4]文中所谈的是古人为文的各从其类之法,其中所含二元对称互补的作对原则,对高中生对联仿写有启发意义。

基于教材的对联仿写,在认清文章特点、把握情感主旨的情况下,因文成联。

对情景交融的文章,抓住“景”和“情”两点仿写。例如《琵琶行》,按上联写景,下联抒情来写。如上联“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下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如上联“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下联“小弦切切,倾吐天涯沦落情”。再如上联“浔阳江水,倡女拨弦泣身世”,下联“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

对运用对比说理或叙议结合的文章,可从对比和叙议入手仿写。以《六国论》为例,对比点很多,可就地取材,撮合成对。对秦灭亡的原因,从自身来看,写成“六国破灭八荒来朝;一夫作难七庙尽隳”;对秦皇和匹夫的行为的感慨,写成“欲万世而家天下,秦皇何其愚也;将黔首以族强秦,匹夫不亦雄哉”;用秦王和项羽败亡的原因进行对比,写成“秦始皇仁义不施亡国家;楚霸王刚愎自用失天下”。挖掘出这些对比的内容,对联仿写就有了绝佳的素材。

对情节丰富且叙事性强的史记类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从环境描写、情节故事、人物表现等方面考虑对举并列,即撮合语言,配成眷属。可以请同学们课堂合作完成《烛之武退秦师》对联仿写:“晋围秦随佚狐慧眼识老臣, ”。通过分析,指导学生从环境、人物、事件三点思考,引导学生从烛之武或郑庄公入手,与上联一一对应。再如,完成“郑庄公勇于认错求贤臣, ”,指导学生从烛之武或佚之狐入手,逐次对照。几幅对联下来,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思路清晰了,对人物性格也一目了然。

(二)腾挪空间,放大价值

有些文章如《阿房宫赋》《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文中大量使用对偶句,形式工整,文采卓然,蕴意丰富,大致属于对联的“宽对”。教师可通过指导诵读体会情感声律之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联仿写,对原文进行适当改造。形式上由“宽对”改成“工对”、拉长或者缩短、调整语序等,通过腾挪空间,理解蕴意,使学生体会古文灵动,参与对联创作。所谓“宽对”改“工对”,如将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改成“映阶碧草自流春,隔叶黄鹂空好音”,即在理透文意,结合意境,体会作者为国事而忧的心境基础上改造。所谓“拉长”,如“刘邦谦卑化险为夷,项羽自大坐失良机”,适当拉长为“张良献计刘邦谦卑化险为夷,范增出谋项羽自大坐失良机”,即启发学生想象联想,深度触摸文本來填补原对联留白。所谓“缩短”,如《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缩为“孟尝空怀报国心,阮藉岂效穷途哭”,即通过提取主干,删除枝叶,使主旨更鲜明。“调整语序”,如将《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调整为“睢园绿竹凌彭泽,邺水朱华照临川”,即从结构形式上调整原对联,锻炼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可使学生在与原文比较中体会作者的高妙。

(三)循序渐进,磨炼提升

对联仿写是个逐步修改、完善、提升的过程,教师可先让学生创作短小的对联,接着让学生添枝加叶,使对联慢慢变长加深。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自己思索,自己修改,自己体会,自己完善。教师需循循善诱,方法得当,带领学生把握情感,精选材料,琢磨字句,立意构思,一起创作。如围绕《廉颇蔺相如列传》,扩展对联“完璧归赵,刎颈之交”。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结合具体情节,在上下联各添加一个情节修饰语让内容更丰富。扩展的对联示例为:“廷叱秦王终得完璧归赵,朝避廉君卒成刎颈之交”。这一步较好达到,教师可接着启发:“在故事情节前,能否添加人物性格?”扩展的示例为:“智勇双全廷叱秦王终得完璧归赵,谦聪兼备朝避廉君卒成刎颈之交”。通过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引导,可不断丰富深化对联内涵。

周汝昌说过,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一种升华”。学生刚开始写对联时,免不了粗糙稚嫩,需要对其语言进行雕琢锤炼,对其内容进行精心打磨,这个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对提炼典雅精致的对联会起到引路明灯的作用。如“起初宝黛相逢,最终金销玉损”,对事情描述过于简单,缺乏情感内涵,怎样打磨才能使得用语典雅,饱含情感呢?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情感,细细咀嚼处境,修改的示例为:“红楼深几许,深情始自宝黛初逢;朱门重千道,重恨结于金玉终殒”。再如,让学生修改对联“辞佳人长亭晚泪眼相看,想浮名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先分析“想浮名”不符合诗人此时的离别心境,引导学生思考此刻作者内心的想法,“晓风残月”和上联的“泪眼相看”不对仗,思考怎么改成主谓结构。修改的示例为:“辞佳人长亭晚泪眼相看,想前程杨柳岸清秋何堪”。通过修改对联,让学生深入情节,咬文嚼字,在讨论和对比中,其思维之花争相开放,智慧之果纷纷结成。

常言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写出有文化内涵的对联,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典。吟诵项羽,如“征战四方听乌骓马嘶鸣,铁骨柔情洒垓下英雄泪”,要想将其改成情感高昂,文学色彩浓的对联,可先让学生了解相关项羽的典故,再增加文学味,把内容写细,情感写浓。修改的示例为:“刀光剑影无所惧,霸上但闻乌骓鸣,悲悲悲;金戈铁马有柔情,垓下遍洒英雄泪,壮壮壮”。

(四)追求变化,迁移贯通

对联仿写教学,和常规教法相比,确实能勾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但如果仅仅采取单一化的形式,就会使学生心生怠意。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对联仿写的形式可多样化,有时可利用集体智慧共写创意,有时可小组讨论应和对答,有时可给出有点难度价值的上联,有奖征集下联。教学中应营造有趣氛围,追求不悱不发的状态,在学生苦苦追寻而不得时稍稍一点,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学完《陈情表》,可出对“一封信函,述说衷肠万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从细节入手来对,注意数量词和主旨的表达。学完《滕王阁序》,出对“物华天宝,台隍内外,谁比子安才华横溢赋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利用文章的原句和典故,从局部突破,找寻对应原句,找到可比较的对象和事例。学完《逍遥游》,出对“___________________ ;无己无功无名,实乃逍遥”,有奖征集上联,引导学生阅读原文,从三无对三有,逍遥对所待入手,进行思考。学完《琵琶行》,出对“灯影幢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荻花瑟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发学生结合环境,思考此情境下的人和事物的活动,抓住风、月、影、水、船等意象来写。

内容上,篇与篇之间可“迁移贯通,集句成联”。集句成联,自古有之,即把互不相关的两句话配成眷属。如毛泽东的两句词被郭沫若集成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无雕琢之迹,浑然天成。在对联仿写教学过程中,运用集句成联能很好地沟通作品、人物,打通篇章,对积累名句和学以致用有重大意义。如集毛泽东、周恩来两首词结成对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教学中,可让学生尝试集句成联,可结合《雨巷》《再别康桥》出对“悠长雨巷热切盼望丁香姑娘,追求总有迷惘;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再别康桥》的细节,注意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感情,结构词性逐一对应。再如,结合《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出对“重归故里,橘子洲头抚今追昔以抒凌云壮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学生再读文章,深入体会,精心打磨。由于学生阅读面不广,积累有限,教师对其集句成联的要求不要太高,能配成宽对即可。

注释: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M].北京:教育部,2016.

[2]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7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M].杭州:浙江考试,2016.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黄良才(1982—),男,浙江省长兴县华盛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名单
立足教材的缺学阅读策略教学衔接——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彰显教材价值的使用策略——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引发的教学思考
渊源化学教材 流长高考试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