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机遇与挑战中探索人文交流

2018-06-26孙晓萌

神州学人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文机制交流

孙晓萌

2017年底,中辦、国办印发的首份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专门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引发各方关注。

事实上,中外人文交流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构成中国外交的重要支柱。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人文交流”的内涵与外延不断被丰富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5月,中国-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启动,使机制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创立。尽管在过去17年间我们取得了丰硕的人文交流成果,但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仍需要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思考。

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有待加强

需要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外人文交流理论、指导原则和配套知识体系,剖析中外经典案例操作模式并予以借鉴,丰富两国人文交流的内涵与外延,优化操作模式。

在人文交流实践过程中,不断系统梳理、评估、剖析人文交流机制中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建构出针对不同国家人文交流的理论框架及话语体系,并以此指导人文交流的实践探索。

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需进一步完善

为了有助于有针对性、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双边人文交流,应尽快与相应交流主体合作共同制定人文交流机制的规划方案,并需辅以细化的实施方案,探索内涵式发展路径。如目前中印尼人文交流日益进入战略拓展期,宜牢固树立服务两国战略关系发展与合作拓展的大局意识,朝着更加专业、务实、深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呈现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特点,注重交流内涵,突出人与人交流的核心,提升交流实效,有针对性地消除两国民间误解与隔阂,让两国民众感受到来自彼此的更多善意、暖意,助推两国民心相通,推动两国民间形成以彼此友好认知为主的民意格局。

人文交流机制需要精准对接双边关系的重要关切议题。例如“机制”怎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合作对接,更好地服务于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要深植广布“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起到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地区人文交流网络的完善,让人文交流网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纽带。目前,教育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设立的一批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研究中心就发挥着专门智库的作用,为开展人文交流机制提供完备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以国别区域研究为支撑

《意见》指出,依托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推动区域人文交流,扩大参与国家范围,进一步发挥机制在区域人文交流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毋庸置疑,我们仍面临诸多智识方面的挑战,缺乏交流主体研究的学术积累和知识储备,尤其是相关区域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宗教、民族、语言和文化呈现多样化特点,如印尼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政治改革后经历了深入的社会变迁与转型,社会结构相对复杂。作为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人文交流机制,相比于其他机制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应尽可能开展针对人文交流的基础调研项目,鼓励从事国别区域研究学者和该领域的研究生、本科生前往所研究对象国进行“浸润”。

人文交流核心是其社会属性,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构建中国和对象国社会民意的基础,只有针对交流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文交流方案并开展工作,长此以往,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更准确把脉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更多人文交流合作契合点,充分发掘人文交流功能的潜力,并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语言为媒介推动思想对话及文明互鉴

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和信息载体,也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意见》指出,要构建语言互通工作机制,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开辟多种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其中包括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加强国家自身外语能力,尤其是非通用语能力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525多所孔子学院和1113多个孔子课堂;在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积极承担“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现开设84种外国语言专业,并努力实现与中国建交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为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作出积极贡献。著名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因此,语言除了充当基本的沟通媒介外,也是思想的重要载体,需要在语言互通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中国与国外思想界、知识界的对话和交流,回应双方社会内在的文化建设需要,摆脱西方主导的意识形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的凝聚,形成在价值认同上的共同纽带,拉近彼此人民之间的距离,为双方智库提供观念、知识分子网络、民间交往渠道上的支撑,在夯实双方的民意基础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此外,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应积极拓展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开展多边人文交流,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立,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人文交流工作促进了人才培育与储备

人才是推动人文交流与战略合作的关键要素,具有双向性特点。一方面是大量具有中国立场,通晓国际规则,掌握沿线国家语言、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青年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培养熟练掌握中文、了解中国国情的知华、友华青年。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细化落实学位、学历互认工作的力度,鼓励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可在时机成熟时设立类似美国富布赖特项目的国家旗舰型人文交流项目,长期进行系统培育,设立硕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高级访问学者项目,使旗舰项目发展为综合有效的体系。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猜你喜欢

人文机制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