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8-06-23刘婷婷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婷婷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积极心理学,它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方式,增强了对积极的因素的关注,不仅仅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上起到了效果,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界增添了新的研究领域。许多心理学家和学者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131-02

一、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学思想在西方由来已久,究查其研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特曼提出的“婚姻幸福”的研究。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突如其来,战后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随之,心理学家们开始思考如何帮助人们来治疗因为战争而带来的伤痛,因此,战后的精神疾病成为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幸福”的研究就此中断了。

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罗杰斯和马斯洛等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逐渐关注人性的积极面,以此为契机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但是,这种思想观念也只是被提出来,却没有更加深入地探寻这种心理现象与潜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风靡一时,它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开展了许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探讨,包括对幸福感、乐观主义的研究。然而,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缺乏科学严谨性,逐渐淡出主流心理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影响是深刻并且久远的,它孕育了积极心理学并为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度会议上,马丁·塞里格曼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品质,挖掘人类潜在积极的力量,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人类迈向幸福。在2002年《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标志积极心理学的正式形成,积极心理学从此成为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在主观层面上,我们应该研究积极的主观经验;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应该研究积极的个人特征;在群体层面上,我们应该学习积极的社会组织。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且为心理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诸多范畴,以推进相关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基本上与我们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类似。美国公民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强调公民教育的政治性。政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无形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积极的教育变成强迫灌输和死记硬背的学习,美国公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并提倡各种形式的讨论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采取积极讨论和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提问,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美国公民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公民教育中,以提高公民教育的有效性。

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追崇美德。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给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从总体上来说,积极心理学重视每个人和每个团体积极、正向、阳光的一面,重视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潜能,更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那些能够使人获得“幸福的生活”的优秀品格,这直接推动了美国道德教育的发展。

目前最流行的、广受媒体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选修课“幸福课”。其听课人数由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座无虚席,甚至超过了哈佛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幸福课”又叫“哈佛积极心理学”,是哈佛大学面向学生开设的一门心理学选修课。这门选修课程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以此来教学生如何得到幸福。此门课程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主动地为学生灌输一种积极生活的幸福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勇敢地面对。让学生能快乐地成长,真正达到“健康状态”。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既要积极地关注有问题的学生,还要积极地关注没有问题的普通同学,使学生们具备积极生活的能力,同时预防了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产生。

二、国内研究现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大学生自我需要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面对着挑战。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硬性灌输,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处境,这样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能动性。其次,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个体积极力量的挖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对匮乏,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逐渐产生抵制、排斥心理,使课堂的气氛不协调、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世纪末于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用一种更加欣赏性和更加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和教导大学生。把培养和调动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作为工作的重点,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可参考的借鉴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国内最早见于2008年,首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是武汉大学的余家平、刘晓亮,两位学者探讨二者的关系,提出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构建积极环境的对策。2009年以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开始逐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涉猎的领域由心理学向社会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渗透,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戴倩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指出了借鉴的必要性,除了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转变、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重要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同时她还在文中指出二者所研究的内容在生活和应用中存在诸多的契合点,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背景,并为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丹认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理念。教育者不仅仅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和情绪体验,还要重视每个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其次,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方法和途径。第一,构建融洽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第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第三,以学生为本,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最后,优化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国对二者进行了探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目前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研究较少,只是散见于一些期刊和学位论文写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学者的研究鲜见。研究多集中在怎样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应用前者如何提高后者的实效性方面缺乏。

综上所述,心理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在不断探索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应用积极心理学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还处于尝试阶段。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尝试。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教育方法作为介体,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既要重视外化的教育功能,又要注重内化的育人方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潜在地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必须向多元化发展。其次,深入地对二者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还为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問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对问题的矫治,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内化政治思想,培养政治思维,规范行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永新.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9(6):50-51.

[2]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4(5).

[3]朱继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09,24(10):37-39.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8.

[5]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4-206.

[6]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12(7):124-125.

[7]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24(11):78-80.

[8]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9(2):7-8.

[9]雷丹.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教育[D].东北大学,2011.

[10]李自维.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思想教育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9(7):15-17.

责任编辑:刘 健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