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禁炒“高考状元”须破“考分崇拜”

2018-06-22张玉胜

甘肃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考分高考状元偏颇

张玉胜

自2004年迄今,教育部一直十分关注“高考状元”话题,一再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2018年高考进入倒计时,教育部再度祭出重拳,整肃包括“状元热”在内的高考歪风,充分彰显教育主管部门依法正风肃纪,打造“平安高考”的决心与诚意。

教育部三令五申的“禁炒令”缘何难以奏效,究其原因恐怕是多个方面。在笔者看来,除了加大动真碰硬的打压力度之外,更需从矫正“考分崇拜”的思维与机制入手,着力推进改革与创新。高考毕竟是一场“拼分”比赛,高考分数无异于学子们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行证”,分数高的就有机会走进好大学,分数低的则可能与大学无缘。而社会对人才评价的一般标准,就是“学而优则仕”,即考试拿高分、考好大学才叫人才,这其实包含极大的偏颇与误区。

从表面看,遴选出“高考状元”就像是从芸芸众生中挑选出优胜者,可以为同龄人或学弟学妹们树立榜样。但细究其不合理之处及负面效应,弊大于利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高考通常只是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高考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实力,尤其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品德素养。过分炒作“高考状元”,难免会给社会和学校传递出“一俊遮百丑”的偏颇讯息,此举也偏离教书育人的教育主旨;考试是一次性的,成为高考状元只是一个具有小概率的偶然性事件,其能力未必就一定优于只差一两分的同龄学子;热炒状元难脱“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对同样付出辛勤努力的多数学生也颇显不公平;高考仍处人生初始阶段,是不是“人才”还需看步入社会后的实战,毕竟从“高考状元”到“职场状元”还有不小距离,别让孩子过早背负过多的荣誉压力。

其实,在热闹风光的“状元热”背后,更有着方方面面的利益考量。比如,母校中学可以借机达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外宣效应,而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则可以据此论功行赏、提薪加爵;地方主管也由此脸上贴金,自诩领导有方,加重政绩砝码;高校则借争夺“状元”拉开生源大战,并趁机轰抬学校知名度;而推波助澜的媒体则出于引人眼球的宣传噱头。这便是导致热炒“高考状元”屡禁不止的人为因素。

要真正戒除由来已久的状元情结,不能止于践行“禁炒令”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行政性手段,更需从招生理念和录取机制上破除“考分崇拜”的单向思维定势,注重构筑全面發展、多元评价的招录机制,这才具有治本意义。

猜你喜欢

考分高考状元偏颇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分式求值——中考分式题的核心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对年薪制的内涵理解不可偏颇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