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涵义阐释与功能定位

2018-06-15谢德新

职教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形成人力资本,以及可行能力理论认为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途径来提升人的可行能力,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全面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关系,准确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涵义,助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功能的发挥,在制度安排上以“扶职业教育之贫”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在政策实践中“依靠职业教育扶贫”来提升人的可行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反贫困;职业教育扶贫;扶贫开发

作者简介:谢德新(1984-),男,广东化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史。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粤东西北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编号:GD16XJY26),主持人:谢德新;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广东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扶贫模式与反贫困战略研究”(编号:2017GZYZ-B3),主持人:谢德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3-0024-06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之中。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一词[1]。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度。”这是政府教育文件中较早出现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表述。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在“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要求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职业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渐得以彰显。

2015年6月,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办的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研讨北京市商业学校职教帮扶经验。随后,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何丕洁发表《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30期)一文,是较早论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和效能的文章。至今,尽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成果仍比较缺乏,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优势等基本理论问题亟待进行专门的探讨。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尝试就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涵义阐释和功能定位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也是扶贫开发机制的重要创新。在扶贫开发系统中,精准扶贫要“识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首先要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大问题。那么,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形成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它的涵义如何理解?它的功能怎样定位?无疑,人力资本理论与可行能力理论将有助于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演讲《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中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而在其著作《教育的经济价值》中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中,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健康、体力等素质。他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也即是“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2]。在他看来,国家或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匮乏以及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忽视,而不是物质资本的短缺。而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通过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迁移等方面的投资来实现。由人力资本理论可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欠缺,致贫的深层次原因是包括教育、职业培训等要素在内的投资不够。无论是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扶贫策略的优化,都能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可行能力理论

20世纪90年代后,阿马蒂亚·森提出“可行能力”(capability)概念,并將其理念引入贫困分析,提出可行能力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3]。在他看来,基本可行能力主要包括公平地接受教育、参与社区社会活动、获得健康、住房、卫生设施、市场准入等一系列功能构成。“贫困不仅仅是收入水平低下,更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以及“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而且还能增强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4]。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功能性活动的丧失既是贫困产生的原因,也是贫困的表现。可行能力理论从多个维度“精细瞄准”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开展和实施指明了方向,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不难发现,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关于贫困论述的前提不同,但在对致贫原因的分析方面,共同聚焦到贫困人口这个关键因素上,认为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途径来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健康,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从而摆脱经济上的贫困。一般而言,贫困主要分为物质贫困和能力贫困两种类型,物质贫困是贫困的直接原因,而能力贫困则是贫困的根本原因。从人力资本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可知,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升贫困人口可行能力,增加经济收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职业教育无疑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效果好等独特的优势。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涵义阐释

“精准扶贫”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的概念、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确考核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然而,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下位概念,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进展似乎较慢,其重要表征之一是,尽管与之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反贫困”概念早已为学者所论述,但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与内涵仍缺乏专门而系统的探讨。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涵义

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教育已被视为一种反贫困的策略。有学者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概念定义为“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办学和施教,让贫困人群掌握进入市场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向商品市场的生产者的身份转变”[5]。这是较早关于职业教育反贫困概念的表述,并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而得到发展和完善。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反贫困”就是“从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最有用、最长效、最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施教方式,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改善他们的心态、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其摆脱贫困,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变为能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者,实现脱贫与发展并举的目标,取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6]相对前者而言,后者在表述上更为具体,内容也更加详细,无疑是“职业教育反贫困”概念的“扩展版”。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涵义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以贫困群体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二是以提高贫困群体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为核心,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来实现社会身份的转变;三是以实现贫困群体的脱贫与发展为目标,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涵义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涵义

1.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目前,学界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概念的论述,主要有三种:一是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和效果来界定,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保障贫困家庭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办法。”[7]二是从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来定义,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以促进其脱贫致富。”[8]三是在“精准扶贫”概念的基础上,指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或不同贫困人口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职业教育治贫方式”[9]。

不难发现,在上述三种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定义中,前两种表述与“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定义颇为接近,只不过在扶贫对象的论述上,第一种更加精确地瞄准“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并增加“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扶贫目的。而第三种表述则更加精细化,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在对象上,强调针对“不同贫困区域或不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方法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开展;在步骤上,遵循“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程序来实施。

2.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外延关系比较复杂。只有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功能的发挥。总体而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主要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局部性、國家性和个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长期性和短期性等辩证统一的关系(见图1)[10]。

图1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关系图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要注重共性的问题,把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在坚持普遍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来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只有把握贫困问题的普遍性,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心不发生偏离;只有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具体需要,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在整体性与局部性方面,精准扶贫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进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同时,精准扶贫脱贫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是地方的头等大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必须结合地方的实践需要,制定有利于当地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

在国家性和个体性方面,贫困问题既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也困扰着个人的发展。精准扶贫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这就意味着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集体行动和个人努力相结合,协同参与主体的行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功效的发挥,既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个体积极参与,发挥优势,提升能力,从而形成合力。

在历史性与现实性方面,贫困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历史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要正视不同地区致贫的历史问题与现实条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要正视区域贫困的历史问题和致贫原因,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又要针对现实的情形,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有利条件,提出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策略。

在客观性与能动性方面,精准扶贫既要立足客观条件,面对现实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合理发挥能动性,克服不利因素的阻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既要自觉尊重客观性,建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又要发挥能动性,制定详密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措施,发挥职业教育的最大功效。

在经济性与社会性方面,贫困不仅是经济收入问题,也是人的发展问题,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构成的整个社会系统紧密相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系统的一个部分,不能就职业教育扶贫论扶贫,必须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研判、科学的决策、合理的部署。

在长期性与短期性方面,贫困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长期存在,人类的文明演进史可以视为人类的反贫困史,即使消灭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也仍然存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兼顾短期目标,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助力完成扶贫攻坚的紧迫任务,又要坚持长远发展,提升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返贫现象,巩固扶贫脱贫成果,实施“后小康时代”的职业教育扶贫战略。

通过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外延关系的认识,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要精确地根据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精确地找出致贫的原因,精确地进行资源分配,采取精确的方法与途径,还要辩证地处理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和局部性、国家性和个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长期性和短期性等复杂的关系。

至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可以初步界定为:相对粗放扶贫而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基于“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理念,以扶贫地域、对象、原因、方案、措施、方法、目标等方面的精准为核心,以精准、综合、可持续为维度,以协同多方参与主体力量、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等为方法,以提高人的可行能力为途径,以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治愚”、“扶智”重要方式,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系统理论和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概念除涉及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方法、步骤之外,其内涵更加全面、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更强。首先,遵循国家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强调“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扶贫动机;其次,在聚焦地域和对象精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致贫原因、方案实施、采取措施、方法选择、目标定位方面的精准;第三,在实施的过程中,既注重“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确考核”,又强调协同“宏观—中观—微观”层级形成共同体,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发力;第四,在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注重提高人的可行能力,着眼于人的全面而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功能定位

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如何“精准”地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怎样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以及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都显得异常重要,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扶贫功能的“精准定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兼具目的与手段、功能与价值的双重属性,它既以“扶职业教育之贫”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也“依靠职业教育扶贫”来提升人的可行能力。

(一)“扶职业教育之贫”: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当前的扶贫工作仍十分繁重而艰巨,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全方位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从原来的“大水漫灌”“输血式”扶贫向“精准滴灌”“造血式”扶贫迈进,逐渐由过去自上而下的“救济式”扶贫模式,向上下协同联动的“开发式”“参与式”“综合式”扶贫模式转变。

扶贫工作强调“扶智”和“治愚”,这与教育扶贫密不可分。“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11]。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它作为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它独具目标明确、易于实施、效果明显等优势和特征,更是教育扶贫基础性、先导性和根本性的重要类型。在脱贫攻坚阶段,职业教育是“挪穷窝”“拔窮根”“摘穷帽”的关键,是帮助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应当予以优先考虑,并按照着力“拔穷根”的思路,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12]。

随着扶贫战略的推进,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的地位得以彰显。2013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中专门要求,“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大力发展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从而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强调“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2015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等三部门在《关于加强雨露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引导和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稳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举。”2016年11月,国务院在《“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要求,“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东西部职教资源对接……鼓励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对口支援或指导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设。”同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2017年1月,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让贫困地区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些政策充分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认识,肯定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能,赋予了职业教育新使命,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拔寨阶段,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是巩固扶贫与反贫困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把职业教育的发展视为扶贫攻坚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以实现“扶职业教育之贫”。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发展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为贫困人口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等素质,是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依靠职业教育扶贫”:提升人的可行能力

随着人类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化,贫困问题从过去强调贫困人口的物质缺乏,到现今关注贫困人口的能力匮乏。收入低下导致经济贫困是贫困的重要表征,而可行能力的缺失或匮乏则是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无论贫困类型和贫困程度如何复杂,致贫原因如何多样,但知识贫乏、技能缺失等素质问题无疑是贫困人口长期深陷贫困之中,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因此,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和生产生活能力,使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反贫困战略的必然选择[13]。

扶贫应是识人之贫,缓人之贫,助人脱贫,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指扶贫的对象“人”,初衷是使人脱贫致富,最终是实现人的发展。“贫困中的人是扶贫的起点,自由发展的人是扶贫的终点。”[14]就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而言,与其他扶贫方式相类似,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也是精准扶贫得以实现的可能;但与其他扶贫方式不同的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规避区域排斥、对象排斥、规模排斥等问题,能更好地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提供公益性、广泛性、持续性、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注重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它既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金钥匙”,也是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的长效机制。只有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等可行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才得以更好地巩固和维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得以真正实现。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依靠职业教育扶贫”的手段和方法,以提升人的可行能力作为目的,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功能与当代价值。

如果说“扶职业教育之贫”是现行的制度安排,那么“依靠职业教育扶贫”则是具体的政策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扶职业教育之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依靠职业教育扶贫”,提升人的可行能力。基于对人力资本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的认识,“扶职业教育之贫”和“依靠职业教育来扶贫”兼顾目的与手段、功能与价值,较为“精准地”定位职业教育扶贫的功能:通过“扶职业教育之贫”加大职业教育的投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的收益与回报;通过“依靠职业教育来扶贫”,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来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40.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8.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

[4]尹飞霄.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研究:理论与实证[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34.

[5]陆小华.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与农村职教改革[J].教育研究,1998(5):36.

[6]周颖,王大超.贫困地区反贫困职业技术教育的集成管理模式[J].职教通讯,2005(3):5-7.

[7]王大江,孙雯雯,闫志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实践效能与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6(34):49.

[8][13]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7,66.

[9]谢德新,陶红.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职教论坛,2017(16):11.

[10]刘占勇.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及对扶贫实践的启示[J].江汉学术,2016(4):6.

[11]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6.

[1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5-20.

[14]劉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2):48.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之浅见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银行业支持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新常态下宁夏扶贫开发创新思路的建议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
广东扶贫开发的典型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