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宝玉临诊医案及学术教诲

2018-06-13王晶莹许凯王秋园祁宝玉梁丽娜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舌质右眼黄斑

王晶莹 ,许凯 ,王秋园 ,祁宝玉 ,梁丽娜

祁宝玉教授是我国中医眼科学界的元老,1962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因能力突出而留校工作,后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眼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顾问等,祁老行医近六十载,临床教研事必躬亲、治学严谨,吾辈虽侍诊时间不长,但感悟受惠颇深,本文选取祁老临诊医案三则,就相关学术经验和恩师教诲叙述如下:

1 临诊医案

病案1 宋某,女,61岁。2017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右眼自觉眼前有黑影遮蒙伴视物模糊2 d。患者曾于2015年7月诊断“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祁老治疗2个月痊愈,右眼视力由0.3恢复至0.8。近日患者因家务繁忙,操劳过度,心情急躁,致右眼旧疾复发。双眼无胀痛感,全身无其他不适。查:矫正视力,右眼0.5,左眼1.0。眼压,右眼13.0 mm Hg(1 mm Hg=0.133 kPa), 左眼 13.0 mm Hg。眼底检查:黄斑区有水肿光晕,未见黄斑中心凹反光。OCT:右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图1A)。中医诊断为:“右眼视瞻昏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水湿内停证,治宜健脾渗湿、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减:耳环石斛2 g,猪苓12 g,茯苓 12 g,白术 10 g,车前子 10 g(包),楮实子 12 g,防风10 g,桂枝5 g,骨碎补10 g,陈皮8 g,半夏曲8 g,蕤仁 10 g,共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二诊:2周后,患者视物模糊无明显改善,全身状况无明显变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处方:原方加炙黄芪20 g,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三诊:4周后,患者服药后自觉右眼视物模糊有好转,眼前仍自觉有黑影但较之前减轻。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底检查:眼底水肿减轻,隐见黄斑中心凹。OCT:右眼黄斑水肿减轻(图1B)。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处方:原方不变,2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四诊:9周后,患者服药后自觉视物清晰,眼前黑影消失。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底检查:眼底水肿消退,可见黄斑中心凹。OCT:右眼黄斑水肿基本消退(图1C),中心凹轮廓显示。全身无其他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处方:服上方14剂巩固疗效,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乐观。

按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为自限性疾病,但病程长、易复发,其发病原因不明,西医治疗强调应消除诱因,等待其自行恢复[1]。中医认为本病复发根本病理在“虚”,责之脾肾,治疗应通过辨证分型、分期论治以促进黄斑部水肿的吸收、提高视力及恢复视功能[2]。该患者初次发病时曾应用五苓散治疗,效果颇佳。本次通过四诊合参,仍选方五苓散加减温阳化气、利水布津,然初诊后用药效果欠佳,祁老考虑患者自觉身心疲惫,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遂二诊加炙黄芪补中益气以资利水消肿之功。患者调整用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说明中医治疗眼病要根据不同病程和证型转变随诊变通,化裁方药,且治疗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图1 病案1右眼OCT图。1A初诊时右眼明显黄斑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落。1B 4周后(三诊)右眼黄斑水肿明显减轻,神经上皮脱落范围缩小。1C 9周后(四诊)右眼黄斑水肿基本消失。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案2 陈某,男,49岁。2016年12月14日初诊,主诉:右眼下方有黑影遮挡1个月。患者诉半个月前于他院被确诊为 “右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各项检查均未查明发病具体原因,住院半个月予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右眼下方黑影遮挡症状无明显改善,延请中医治疗。患者既往高血压6年,血压服药控制良好。查视力:右眼0.5,左眼0.8,矫正均不提高,眼压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乳头淡,边界清楚;左眼乳头边界欠清晰,色偏红,视网膜有硬性渗出。视野检查:右眼下方视野呈半圆形高密度暗区,下方视野严重缺损。MS:11.2 dB,MD:15.4 dB,sLV:9.9 dB。中医诊断为:“右眼视瞻昏渺”,全身状况无明显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辨为气血亏虚,治宜补益气血为主,予处方:黄芪30 g,葛根10 g,凌霄花 6 g,三七 3 g,制首乌 10 g,石斛 10 g,当归10 g,陈皮 8 g,升麻 5 g,玄参 10 g,桑寄生 15 g,全蝎5 g,颗粒剂14剂,早晚冲服。二诊:2周后,患者服药后全身无不适,自觉右眼下方黑影遮挡略减轻。查视力:右眼0.6,左眼1.0。眼底检查:同前。视野检查:右眼下方视野缺损较上次有所改善;MS:14.1 dB,MD:12.6 dB,sLV:10.6 dB。舌质淡,苔白略干,脉细。处方:继续服上方,颗粒剂28剂,早晚冲服。三诊:1.5个月后,患者自觉右眼下方黑影遮挡部分消退,且右眼较左眼怕风。查视力:右眼0.5,左眼1.2。视野检查:右眼下方视野缺损较上次进一步改善;MS:15.9 dB,MD:10.7 dB,sLV:8.5 dB。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防风8 g,颗粒剂28剂,早晚冲服。四诊:3个月后,患者服药后1小时自觉面部发热,一般半小时即消退。右眼下方黑影遮挡又有好转。查视力:右眼 0.6,左眼 1.0。 视野检查:MS:14.7 dB,MD:11.9 dB,sLV:9.6 dB。 处方:上方加枸杞子 15 g,黄精10 g,鸡内金8 g,颗粒剂28剂,早晚冲服。五诊:6个月后,右眼下方黑影遮挡基本消失。查视力:右眼0.6,左眼1.0。视野检查:右眼下方半圆形高密度暗区消失;MS:19.0 dB,MD:7.7 dB,sLV:5.7 dB。 处方:继续服上方28剂巩固疗效。

按语: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由于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病损及其继发的视功能损害。该病可造成不同程度视野缺损而影响视力,目前中西医治疗均感棘手[3]。由于本例患者全身除血压高且可用药物控制外,无其他明显症候,故治疗以辨病为主。以下为祁老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1)该视野缺损乃由视神经缺血而致目系失养,其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当归身、人参、黄芪固不可少,还应考虑肾生脑髓,目系属脑,故补益药中应加补肾益脑之品,如何首乌、黄精、玄参、核桃肉等。(2)由于眼位至高,脉络深邃,要想使药物上达病所,则必须考虑方剂中配伍用引经药物[4],本例方剂中的葛根即是。(3)眼部脉络精细蔽密,且其目系已萎缩,其中脉络必不通达,故方剂中应用虫类药物可以达到搜剔、通经活络的作用,特别是细微深邃之脉络唯虫类方可建功,如方剂中之全蝎[5]。

病案3 林某,男,81岁。2017年4月12日初诊,患者诉双眼眼压高12年,首诊诊断为“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服中药治疗并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和布林佐胺滴眼液控制眼压,病情较为稳定。查眼压:左眼23.6 mm Hg,右眼22.2 mm Hg。中医诊断:“青风内障”,全身无其他不适,脾气急躁、易上火、口干,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为肝肾不足,治宜滋补肝肾为主,祁老予处方:旋复花10 g,半夏曲8 g,车前子 15 g,楮实子 10 g,栀子 8 g,灯盏花 10 g,葛根10 g,枸杞子15 g,石斛10 g,密蒙花10 g,当归10 g,菟丝子 15 g,陈皮 8 g,14 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二诊:2周后,服药后自觉全身状况可,查眼压:左眼21.5 mm Hg,右眼 21.5 mm Hg。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遂在补益肝肾之基础上,加补气药补气升阳以营养神经,以及清热药佐制其温热之性,予处方:茯苓12 g,炒枳壳8 g,法半夏8 g,葛根10 g,车前子 10 g,夏枯草10 g,黄连4 g,羚羊角粉 0.3 g,铁皮石斛 6 g,红景天 10 g,当归 10 g,楮实子 10 g,生竹茹 10 g,玄参 10 g,炙黄芪 20 g(单包),山萸肉 12 g,丹皮10 g,14剂,并嘱黄芪逐渐加量应用,水煎服,早晚分两次温服。三诊:4周后,患者服药后眼压上升,左眼 25.0 mm Hg、右眼23.7 mm Hg,且口舌起泡生疮,舌苔干、舌质稍红,脉沉细数、稍滑。仔细询问,患者自行全量黄芪。遂予处方:茯苓12 g,炒枳壳8 g,法半夏8 g,葛根 10 g,车前子10 g,夏枯草10 g,黄连 8 g,羚羊角粉 0.3 g,铁皮石斛 6 g,红景天 10 g,当归10 g,楮实子 10 g,生竹茹 10 g,玄参 10 g,山萸肉 12 g,丹皮 10 g,知母 6 g,黄柏 6 g,生石膏 30 g,14 剂,水煎服,早晚分两次温服。四诊:6周后,患者服药后眼压恢复平稳,左眼20.1 mm Hg、右眼17.6 mm Hg,且全身不适症状消退。苔薄白,脉沉细。予处方:上方加黄精4 g,制首乌4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两次温服。

按语:本例患者二诊时,祁老根据患者眼底及视神经的检查情况,考虑应用补气药如炙黄芪等营养神经、改善视功能,因患者体质偏阳性,故嘱其要慎重逐渐加量内服黄芪,但患者自行全量黄芪服用,导致服药后立即口舌起泡生疮,遂三诊时祁老根据患者上火、眼压升高等情况调整前方用药:去掉炙黄芪,黄连加量,并加知母、黄柏、生石膏滋阴降火。用药后患者眼压恢复平稳,全身无其他不适,四诊再加黄精、何首乌等药养阴润燥、营养神经,视野复查显示病情较初诊时好转。本病案提示治疗不能只考虑疾病本身,临床用药应考虑患者整体情况,比如偏阳体质应用补气药时应逐渐加量,由此可见中医的体质辨证对于临床用药同样有指导意义。

2 学术教诲

我等有幸随祁老侍诊,老师虽诊务繁忙、患者盈门,但无时不忘教导其身边侍诊学生,不仅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

图2 病案2患者治疗6个月视野变化图。2A初诊,右眼下半象限视野缺损;2B二诊视野缺损较前轻度减少;2C三诊视野缺损较前缩小明显;2D四诊视野缺损大致同三诊;2E五诊下方视野缺损残余少量相对暗区

祁老认为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基础知识和实践的漫长积累、螺旋式上升过程,故对学生必读的专业经典书籍提出明确要求,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医眼科学》(廖品正主编)[6],该版教材的编写国家专门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教材编写委员会,并聘请了全国知名中医大师分工为教材中医部分审定把关,因此本教材中医眼科学的特色尤为突出,保持了中医眼科的系统性,是入门中医眼科的精华范本;《眼科临证录》[7]是已故中医眼科大师陆南山教授一生的学术结晶,本书以中西医结合方式呈现,突出中医,主要为20世纪70年代中的部分医案小结以及心得体会,其中内容贯穿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及如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继承与发扬”,该书读后一定能感到开卷有益,并不乏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意;《祁宝玉眼科方药心得》[4],中医眼科国医大师唐由之教授在该书中序言称:“书中内容总的感觉无论方或药都是祁宝玉教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他本人近50年临证积淀学识的底蕴,经过消化吸收加以升华提炼铸就而成”。在阅读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正文前的引言、每一章的前言及“用药心得”,例如上篇第十一章“活血化瘀药”前言中,祁老将该类药物比喻为“双刃剑”,故在临证应用时必须辨证论治。

祁老在眼科临床诊治上坚持“辨证辨病互参,临证医理相促”,注重以人为本,整体合参,谨守病机,随证变化,认为只有这样中医眼科才能取得最大的传承,有利于与现代医学接轨。例如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和现代技术检查明确眼底出血病后,要根据中医四诊合参,整体辨证,明确出血的原因指导用药,不可一味止血或无原则的化瘀,并且祁老强调“痰瘀相兼”“痰可致瘀”“痰瘀互结”规律,因此在活血化瘀药使用时应考虑配伍化痰软坚药;而且,祁老注重顾护脾胃,慎用峻补苦寒,服药日久者常予神曲、麦芽、白术、山药等健脾和中;并且善于伍用引经药如葛根、柴胡等,以助所用方药入目取效。

此外,祁老虽为中医眼科名老专家,临床经验丰富,但遇诊断不清、尤需借助高新技术检验及专业数据鉴别的疑难眼病和急症、危症眼病,祁老认为“术业有专攻”而其为所短,常请相关专家会诊,并教导我们要心系患者,切勿骄傲自满,虚心请教他人才能取其所长、完善自我,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

文献参考

[1] 葛坚,王宁利.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40.

[2] 祁怡馨,谢立科,郝晓凤,等.谢立科主任辨证治疗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经验[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3):167-169.

[3] 黄小东,冀建平.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4,24(3):219-222.

[4] 祁宝玉.祁宝玉眼科方药心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祁宝玉,郝进.引经理论在眼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4):249-251.

[6]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舌质右眼黄斑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掩其右眼
左眼右眼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左右眼
裂孔在黄斑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