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解决伊斯兰教族群的社会冲突
2018-06-11孟郑涛
孟郑涛
【摘 要】伊斯兰教在中国已经传播多年,但始终存在社会冲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文化的融入极大的丰富了社会文化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宗教融入的判断,坚持以中国化为方向进行,若宗教文化融入中国是为了谋取宗教特权,进而对中国固有文化和社会结构造成冲击,必然会受到中国人民的排斥,发生社会冲突。由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中国化方向,是解决宗教族群与社会冲突问题,促进国家各类文化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浅析伊斯兰教难以融入中国的原因,并提出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基础,解决伊斯兰教族群社会冲突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党和国家;基本路线;伊斯兰教;社会冲突
伊斯兰教及其宗教文化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发展传播了1300多年,最初是于我国历史唐宋时期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多年的发展中,尽管历史变迁,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始终在中国宗教文化中享有一席之地,各个历史时期与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呈现分庭抗礼的趋势[1]。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伊斯兰教族群在中国的社会冲突逐渐凸显,基于此,只有全面贯彻党对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法制管理,解决社会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特色伊斯兰教构建和发展目标。
一、伊斯兰教族群难以融入中国的原因
(一)伊斯兰教族群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伊斯兰教族群的排他性特征众所周知,这也是导致其难以融入中国文明的根本性原因。中国文明丰富多彩,各类文明均能够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可见中国文明是一种非常包容的文明,一般外来文化只要对中国发展有利,不对中国文化强烈冲击和否定,都能迅速融入本土,获得中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最终转化为中国社会的优质思想资源。伊斯兰教的群体性特征明显,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这种封闭式的思想是中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中国文明开放、自由、特色鲜明,且中国的每一个人民都痛恨封建思想文化,伊斯兰族群的群体性、封闭性思想,与中国文明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导致其与他种文明的难以相融,伊斯兰教想要在中国保全自身的独立,拒绝多元性融合,有一种在中国发展独立宗教特权的意味,若伊斯兰教族群不能改变这一思想,那么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发展,都不可能融入中国主流文化,而只能成为我国的小众信仰[2]。
(二)伊斯兰教和他种文明相互尊重基础相对缺失
国家和社会是由多种文明构建融合而成,中国传统文明、现代文明等多种文明相互尊重融合,相互分享和促进,最终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体系[3]。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值得提倡和遵循的,同时也是多元化文明有效融入的基础。人个人本身的尊重力量弱小,但族群、群体、社会之间的尊重则会发挥巨大的力量,国家与国家互相尊重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前提,同样,文明与文明的相互尊重,则是多元化文明融合,共同发展、构建新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再来判断伊斯兰教难以融入中国的原因。伊斯兰族群已经进入中国1千多年,但三种人类的正向价值观念始终没有突出体现,伊斯兰教过于看重自身的文明内容,对于其他文明无法尊重和认可,认为自身的文明价值才是无法超越的,由此无法和中国内部的多种文明和谐共建,无论是分享还是尊重,都无法达成。伊斯兰教对于中国本土多种文明的不尊重态度,致使中国民众难以接受这种外来宗教文化,自然也会呈現排斥的态度,尊重是相互的,若伊斯兰教族群无法从内心认可、接受并且融入中国文明,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伊斯兰教文明依旧只能成为地区性的文明,不会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认可。
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解决伊斯兰教族群社会冲突的措施
(一)坚持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契合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契合是精神层次的和谐统一,是共同促进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中华文化丰富多样、博大精深且传承多年,伊斯兰教文化独具特色、特征鲜明,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发展了了1千多年,在历史变换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但始终交相辉映、协调发展[4]。但为解决伊斯兰教族群社会冲突问题,需要伊斯兰教文明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契合,认可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交流,并尝试深入融合。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文化融合的国家,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只要与国家社会利益没有冲突,在发展中不排挤和构陷中国文化,都可以接纳并认可其在中国的融入和发展。基于此,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的契合是十分可行的,两者之间本身就有融合的契合点,由此两种文化的融合将更为顺利。
(二)坚持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交融、相互尊重
团结友爱、共同努力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自出生就应该履行的职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文化、民族宗教始终包含多个类型,内容丰富多彩,但中国在发展中各民族、各文化、各宗教却没有突出性矛盾,多个体系血脉相连、多元一体,促进了中国的整体和谐发展。因此,解决伊斯兰教族群的社会冲突,要从民族、宗教之间的团结、交流、沟通等方面共同努力进行,拉近各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中国品格、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和精神。民族和宗教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可促进对彼此的了解,为今后的融入打开突破口,进而在历史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两者互相认可,互相尊重。除了民族与宗教的交流和融入,还要求国内各个宗教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互相尊重宗教信仰、宗教礼仪,不干扰和质疑其它宗教的行为和事物,进而推动各类宗教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坚持国民教育与经堂教育相结合
宗教文明和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相适应,并坚持以沿中国化方向健康发展,是中国对于其它宗教文化融入的基本要求。国民教育与经堂教育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是解决伊斯兰教族群社会冲突的重要手段,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中各类人才层出不穷,国民教育与经堂教育结合,能够创新教育方式,对于我国人才的创新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伊斯兰教应该适应中国的新形势,寻找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打破传统相互独立的格局,创新培育方式,完善培养机制,以新的教育方式培养全新的人才。对于伊斯兰教的信仰者而言,不能仅仅着眼于宗教内部的教育内容,还要了解当前国家的形式政策,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宗教学识以及思想素质。
三、结语
多年以来,伊斯兰教族群的社会冲突问题在中国始终难以解决,这也是伊斯兰教多年无法融入中国的根本性原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放弃对于伊斯兰教的单纯辩护,也不能片面的从某一个角度否定伊斯兰教,依照党的方针政策解决教派冲突。无论是何种教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可以以一种文化、寓意、象征的形式存在,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一片祥和宁静的空间,而不是在社会发展中谋取宗教特权,成为其他文化排斥的对象。综上所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有效的方式解决伊斯兰教族群的社会冲突,以共同促进当代社会的和谐构建,多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新. 伊斯兰教中国化路径再考——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述要[J]. 西北民族研究,2018,(01):87-95.
[2]王冬丽. 从佛教、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看我国“多元通和”宗教文化模式[N]. 中国民族报,2018-03-2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