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容缝合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的应用价值

2018-06-11孙振龙张春连

中国医疗美容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位颌面部颌面

孙振龙,雷 情,张春连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病房,河南 郑州,450000)

口腔颌面外伤作为一种急性创伤性疾病,具有组织结构复杂、出血量大、伤口不规整等特征,缝合难度较大。既往临床上对于口腔颌面外伤的治疗以止血、功能恢复为目标,但无法满足当今患者对于美观的需求,因而恢复面部软组织外形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关注热点[1]。近几年来,美容缝合技术开始用于国内口腔颌面外伤外科手术治疗中,可通过精细缝合、表皮固定等操作,得到理想的美容整形效果,并广受临床医师与患者认可[2,3]。然而,关于美容缝合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如何,相关报道不多,建议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为明确美容缝合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的应用价值,对一组口腔颌面外伤患者采取常规缝合技术,而对另一组患者采取美容缝合技术治疗,现报道2组外伤缝合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瘢痕长度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口腔颌面外伤患者共90例,按缝合技术不同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45例,其收治时间: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研究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17~64岁,平均年龄为(34.95±12.97)岁;平均伤口长度是(1.95±0.45)cm;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3例,切割伤18例,撕裂伤4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17~67岁,平均年龄为(34.99±12.24)岁;平均伤口长度是(1.97±0.41)cm;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切割伤16例,撕裂伤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致伤原因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接触等明确诊断为口腔颌面外伤,并有手术指征;②交流与认知功能正常;③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①合并伤口感染;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损伤;③中途转院;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需按颌面部清创、缝合要求进行手术治疗,即对颌面部进行严格消毒,予以清创处理,将坏死、感染组织彻底清除后,应用0号丝线,分层次对位肌肉组织、腺体,止血,关闭死腔,做好缝合处理预备;

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取常规缝合技术,即以0号非吸收蚕丝线、412号角针,间断缝合切口,正确对位皮肤,予以全程缝合处理;

研究组患者则在术中采取美容缝合技术,即应用6-0号编织乙酸乳酸聚酯可吸收线,在无张力下,对皮下以及真皮内组织进行分层、间断缝合处理,期间适当进行皮瓣转移。

2组患者术后均清洗伤口,予以敷料包扎,并在7d内拆除缝线。

1.4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瘢痕长度;

(3)自拟口腔颌面创伤缝合结果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术后创伤缝合美观度、平整度、瘢痕、功能形态、并发症等的满意度,全部满意者,为满意,有一项不满意者为不满意,口腔颌面创伤缝合结果满意度=满意者人数/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 ± s)、计数资料(n,%)对比分别实行t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2.22%,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78%相比较低,且统计学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术后瘢痕长度

研究组患者平均术后瘢痕长度是(1.38±0.29)cm,对照组患者平均术后瘢痕长度是(1.59±0.32)cm,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2,P=0.001);

2.3 口腔颌面创伤缝合结果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口腔颌面创伤缝合结果满意度是95.56%,与对照组口腔颌面创伤缝合结果满意度80.00%相比较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2组口腔颌面创伤缝合结果满意度比较(n,%)

2.4 典型病例

患者,81岁,面颊部外伤,术中用6-0可吸收蛋白缝合线,术后1周和术后2周的照片如下: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治疗着重于功能恢复、抢救生命,而忽略了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而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术后往往因面型改变、瘢痕明显等,产生社交障碍,为其日常生活、工作均带来困扰[4,5]。因此,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手术治疗中选取恰当的缝合技术,从而减小瘢痕,恢复面型,对于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术后1周照片

术后2周照片

据报道[6,7],人体口腔颌面部组织富有弹性,皮肤相对菲薄,而皮下疏松的结缔组织内含表情肌,局部解剖组织极为精细,在缝合时对于各个解剖层次的准确对位要求较高。因此,医务人员应尽可能实现无创伤缝合处理。同时,颌面部组织血运丰富,便于术后创伤恢复,但在皮下对位不齐、死腔残留等情况下,患者术后容易并发皮下淤血,影响伤口愈合效果,严重时可导致伤口崩裂,加重患者痛苦。经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经美容缝合后,仅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伤口感染,而无伤口崩开、对位不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明显,可见美容缝合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伤口崩裂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经分析,常规缝合技术可导致皮肤组织受压迫,术后容易形成蜈蚣样的针眼瘢痕,而组织下小死腔淤血可引起局部皮肤凸起、凹陷、组织萎缩以及伤口感染等[8],而美容缝合技术则要求严格缝合口腔颌面部皮下组织与皮内组织,消灭细小的死腔,准确对位各层次组织,以无创伤的缝线、弹力胶带等进行表皮固定,且每个步骤均考虑对位、减张力,因而可减少皮肤压迫、切割感,降低了皮下死腔淤血、脂肪液化等发生的风险系数,保证伤口更平整[9]。而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不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瘢痕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印证了上述观点,并证明了美容缝合技术在减小患者术后颌面部瘢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研究组患者对口腔颌面创伤缝合结果满意度高达95.56%,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进一步证明了美容缝合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外伤中突出的美容效果。

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应用美容缝合技术,要求根据不同损伤位置、大小等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操作。首先,医师应根据患者伤口的长度选择缝合方式,比如:短小的伤口可直接对位缝合,较长的伤口要观察伤口的皮纹、皱褶的情况,尽量恢复到原始的皮肤纹理及皱褶;其次,观察伤口创缘,相对整齐的创缘可予以直接对位缝合,而严重不整齐的创缘应先修整为较整齐后,再对创缘进行对位缝合处理;再者,观察患者伤口深度,若伤口仅伤及表皮,可予以直接对位缝合,若伤口伤及皮下,则建议选取5-0可吸收缝线进行减张缝合,再对皮肤进行对位缝合处理;若伤口皮下肌层存在较大的空腔,则建议使用5-0的可吸收线进行对位分层缝合,并关闭死腔,并对位缝合皮肤;第四,对有较大皮肤组织缺损、不能直接缝合者,可设计”Z”形瓣、旋转皮瓣、滑行皮瓣等方法修补,若缺损较大,可考虑后期植皮修复;第五,观察外伤位置,其中眼皮周围皮肤较薄、皮下组织疏松,应考虑到下方上睑提肌,以对位缝合方式恢复其正常解剖,防止术后上睑下垂;对于口唇部外伤者,美容缝合的关键是恢复唇弓、唇线正常形态;此外,面部外伤缝合还需防止面神经损伤;第六,观察外伤面积,若外伤面积较大,特别是有死腔存在的可能,术后尽量给予术区加压包扎,减少术区的肿胀和感染发生率,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最后,慎重选择缝线,皮下缝合一般选择5-0可吸收缝线(慢吸收型15天以上),皮肤缝合则选择7-0的无损伤缝线或者6-0的可吸收蛋白线(7天左右吸收),可避免术后形成”蜈蚣型”瘢痕;最后,术前应严格进行伤口清创处理,保证术中无菌操作,术后术区应按时清洁换药,及时应用除疤药膏等等,均为保证美容缝合质量的关键。

综上, 口腔颌面外伤患者适宜采取美容缝合技术治疗,效果更佳。

[1] 王友元, 范松, 林钊宇,等. 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颊部洞穿缺损[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6, 39(1):41-45.

[2] 邓立梅, 田莉, 何苗,等.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术区冰敷温度的监测与分析[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43(2):140-142.

[3] 彭伟, 刘可斌, 张铁军. 丙泊酚与氢吗啡酮联合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患者的临床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16, 32(6):635-636.

[4] 乔朋艳, 贾静, 王东胜,等. 第十二届全国口腔美容医学大会暨第一届北京国际口腔美容医学大会会议纪要[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7, 18(1):43-45.

[5] 高建勇, 朱强, 田刚,等.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北京口腔医学, 2017,25(3):171-173.

[6] 彭伟, 刘可斌, 张铁军. 丙泊酚与氢吗啡酮联合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患者的临床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16, 32(6):635-636.

[7] 韩小东, 安金刚, 张益,等.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的比较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6, 32(1):63-66.

[8] 吴训, 于大海, 蒙宁,等. 环氧合酶-2在口腔颌面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27):3382-3390.

[9] 王珂, 项涛, 汤亚玲,等. 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1):119-124.

猜你喜欢

对位颌面部颌面
《牙颌面发育与再生实验技术》出版发行
《牙颌面发育与再生实验技术》出版发行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位化段落的和音形态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舞蹈:从诗歌中的舞蹈成像到舞蹈符号的多重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