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吟诵走进语文课堂

2018-06-07翟佳诺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涵泳语文课堂小学生

翟佳诺

【摘要】吟诵是一种古老的诵读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为人们所重视,甚至广大学生不知道吟诵为何物。近些年来,随着一些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与传承,吟诵在新时期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当前,吟诵走进了小学语文的课堂。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语文课堂吟诵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吟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54-02

吟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古诗词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古代的人是用吟诵的方式来读书、创作与学习的,吟诵介于唱与读两者之间,古代文学通过吟诵显示了它独有的文化内涵。在100多年前,由于私塾这种教学形式的消失,吟诵也几乎被人们所遗忘。最近几年,吟诵的形式被人们重新发掘出来,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吟诵教学回归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吟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在古代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进行创新。吟诵是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新加入的一个因素,要在继承前提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何让吟诵走进小学课堂,在小学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在下文中,对吟诵的几种模式作出了探讨:

一、在吟诵中背诵

通过对经典篇章的背诵,小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内化,转化成他们内在的知识素养,这种学习形式不是用查阅资料可以取代的。现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中对背诵日益重视,小学生要背的课文越来越多,成了他们一个学习的负担。在传统的诵读中,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借鉴的:一是要大声地朗诵;二是要准确地朗读,一个字也不能错;三是要多读几遍,达到熟练的程度,并且可以背诵出来。

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大声诵读其实就是吟诵,它集音乐、文学还有语言为一体,在我国传统的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方法中,吟诵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背诵方法。使用吟诵的方法来背诵,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符合,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强化记忆,并且可以加深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由于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也是记忆与审美的过程。用吟诵的这种方法来读书,可以更好地做到准确无误,如果将吟诵与音乐相结合,就是重复地读上很多遍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在现代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好地运用吟诵的教学方式,就一定要对反复的作用重视起来。以前的读书人,就是到了很大的年纪,但是对于很小的时候学过的诗书还是记忆犹新,这都是从吟诵中得到的好处,是从当年反复熟读中得到长久的记忆。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安排好时间,不仅要在课堂内安排大量的时间供小学生进行吟诵,在课余时间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吟诵。

二、在吟诵中涵泳

吟诵中的涵泳本来的意义指的是潜游,之后引申到品味与浸润等含义。在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是太笼统与模糊,没有深入到涵泳的层次;二是讲解得太透彻,每一个部分都深入讲解,甚至讲解到一些小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涵泳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涵泳,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还有示范性的作用与方法的指导。涵泳的目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更深的领悟,以及对学生语感的加强。进行涵泳教学的关键点不是在于讲解,而是对于问题的设置。

三、在吟诵中想象

在当今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到的是多媒体教学工具,常常看起来课堂教学是五彩缤纷,十分热闹,但也会让语文失去它本来的味道,小学生们不容易从文字中感受到文学的意境美,有违语文教学的最初的用意。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一定要运用音频、视频等形式来代替他们去想象,而是要将语文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带领小学生进入到诗文所营造出来的意境,缺乏想象力的阅读是很贫乏的。将自己的想象加入到反复地吟诵中,在吟诵中使想象的空间得到拓展,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让画面、文字、声音的艺术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让诗歌的鉴赏有更多层面的认识。

总而言之,吟诵走入小学语文课堂,让古老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小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体验,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娟.吟诵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14):228-229+255.

[2]伍碧波.让吟诵走进语文课堂[J].文學教育(下),2016(08):88-89.

[3]韩艳青.通过吟诵,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3.

猜你喜欢

涵泳语文课堂小学生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