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18-06-07王安忠彭海红潘祥臻

探求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外国留学生

□ 王安忠 彭海红 潘祥臻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也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5月24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P208)生态文明实质上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崇高体现,是一种强烈的道德诉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社会道德责任扩散的主阵地。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崇高生态道德的时代新人。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

生态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而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指进行生态道德的教育。这是一种实践教育活动,是一种相对于工业社会以来传统德育而言的新德育观,其实质是要求人们要从道德的层面维护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指通过系统而全面地传授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知识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了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使其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并积极推动社会全体成员来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一)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

生态道德教育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要素展开,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P50)这这一阐述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态价值追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5月24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P209)面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必须放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对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持久而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只有这样,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逐渐成为国家、社会、公民的自觉行为。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提高生态道德意识,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基本上是以单向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德育观念的培养基本围绕“思想政治素质”来展开,德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进行,往往忽视生态观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道德关怀中,关注重视生态观、生态消费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可有效拓宽高校传统德育的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四)生态道德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P70)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骨干力量,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怎样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提高生态道德意识,转变生态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塑造人格的教育,也是一种培养时代新人的德性教育。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实质是使当代大学生形成并增进生态德性,使大学生自觉地倡导生态文明之路,践行生态道德义务。

二、对青岛滨海学院中外大学生生态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比较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P23-24)生态道德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参与度、生态道德意识,进而真实地掌握当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现状,笔者以青岛滨海学院部分外国留学生及本国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以期从中找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的问卷及对象情况说明

本次调查采取设计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填写问卷调查表的方法,内容涉及环保意识、环保参与、生态道德意识等16道题目。

问卷调查对象为青岛滨海学院部分留学生及本国学生400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96.75%。其中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95.25%。留学生120名(美国、英国、韩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国),本国学生280名;男生142人,女生138人;本科生140人,专科生140人;理科生152人,文科生128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比较

本次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本国学生与留学生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本国学生与留学生的生态道德现状存在差距,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环保意识、环保参与、生态道德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1.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图1 对各种环境知识的了解

从图1可以看到,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对环境问题均有关注,其中在对生物多样性价值、酸雨成因、气候异常成因等方面的了解所占比例低于外国留学生,约低1个百分点。但是对白色污染的了解高于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为25.4%,外国留学生为22%),说明我们国内的白色污染较严重,在平时生活中不太注重避免白色污染,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环保意识

图2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图3 是否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

图2中,针对认识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本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观点普遍存在差别。认为很严重的本国学生占42.4%,外国留学生占40.8%;认为一般严重的本国学生占34.4%,外国留学生占35.6%;对环境问题没什么感觉的本国学生占18.2%,外国留学生占16.6%。说明我国学生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与外国留学生基本不存在差距,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有成效。

图3中,在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方面,外国留学生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本国学生。经常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外国留学生占30.6%,而本国学生只占20.4%;从没有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外国留学生占24.6%,而本国学生占36.8%。说明本国学生的环保意识明显低于外国留学生,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3.生态道德意识

图4 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图5 可能获得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的途径

图4中对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调查统计,其调查结果中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所占的比重更是相差甚大。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本国学生占20.4%,外国留学生占46.6%;认为一般必要的本国学生占27.4%,外国留学生占32.8%;认为有没有无所谓的本国学生占40.2%,外国留学生14.6%。说明本国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欠缺,没有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外国留学生相比,生态道德意识相对淡薄。

图5中在对可能获得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途径的调查统计中,本国学生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来获得,占39.8%;外国留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信息所占的比重较高,占38.6%;通过家人、朋友、同学及课外活动获得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外国留学生所占比重均高于本国学生。说明本国学生主动获取环保信息的途径较单一,课堂教学中缺少生态道德教育。

4.环境保护参与度

图6 有机会,你会参加植树活动吗

图6中,在对“有机会,是否参加植树活动”的调查统计中,本国学生选择“从没有过”的比重占60.4%,远远高于外国留学生的30.6%;经常参加的本国学生占6%,远远低于外国留学生的24.6%;偶尔参加的本国学生占27.4%,也低于外国留学生的38.8%。说明本国留学生的环保参与度不高,急需提高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参与度。

根据“对青岛滨海学院外国留学生及本国大学生生态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比较”(以下简称“调查与比较”),本国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上、环保意识、环保参与度、生态道德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亟需加强本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推进绿色发展”时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P51)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5月24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P210)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青年一代生态道德水平,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搭建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

课堂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搭建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提升。

第一,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我们规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宏伟目标,并明确指出要大幅度提高生态违法成本。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P22-2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应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穿插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把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规范贯穿其中,对学生进行人、社会、自然的三维立体道德观教育。另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关章节中开辟专题进行讲解,激发学生们提升生态道德的自觉性,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巩固和强化生态道德教育成效。

第二,开设生态道德教育选修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除了通过思政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外,建议开设《生态哲学》、《环境科学》、《保护环境法》等选修课,为实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搭建稳定平台。这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又有助于他们掌握生态保护知识,提升其生态道德意识。

(二)以生态文化为支撑,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观、生态消费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重视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化修养,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源泉。

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观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P23-24)将生态意识的培养纳入到教学过程,用鲜活的案例及近年破坏环境的反面教材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课外实践中,通过举办各种环保公益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从内心意识到增强生态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关注环保,使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生态观。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生态消费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是以绿色为核心理念,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把人类消费的目的回归本源,同时有利于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这种消费观杜绝以享乐和炫耀为目的消费行为,把人类消费行为纳入整个生态循环系统中,从而实现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行动。[2](P5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一是,自觉消费绿色产品,自觉抵制有污染、不环保的产品,如学校餐厅实行“绿色”阳光采购工程、校内直饮水覆盖工程,等等;二是,科学处理管控垃圾,如实行校内垃圾分类处理工程、自觉维护卫生的人人“弯腰”工程,建设美丽和谐校园;三是,培养勤俭节约意识和习惯,反对铺张浪费,如倡导校内饭后“光盘”行动、拒绝垃圾食品行动、“简约派”着装打扮行动、“绿色”庆祝生日行动等;四是,倡导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实施体育达标测试制度,组织龙舟队、爬山队、野外体育项目协会,开放校内游泳馆、体育馆、健身房,鼓励参加体育锻炼。

第三,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P23)“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P50-51)中国长久发展的最终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持续进行下去。学校定期举行党的重大会议专题报告会,专门为学生阐述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用权威的政策文件使学生们在内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紧跟时代潮流,用详实的内容为学生们解读“加大破坏、污染环境的法治成本”,站在法治化的角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观。

(三)以开创绿色学校为载体,打造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

实践是道德教育实现知行合一的必然途径。以开创绿色校园为载体,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提高大学生环保参与度。

第一,以绿色学校建设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出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行动的号召。高校要坚持以绿色学校建设立校,给学生营造一个绿化率较高、花草木相间、自然雅致的优美环境;利用校园里的“绿色”设备设施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载体,如青岛滨海学院校园风能太阳能发电设施实训基地,校内国家4A级景区——青岛滨海学院世界动物标本艺术馆、地球生命科技馆、宇宙科技馆、天象观测馆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了解动物世界、地球演化发展与大自然的神秘、宇宙的深邃与奥秘、太空的神奇变幻、世界科技的发展史等,采用理论讲解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感知力和信服力。

第二,以绿色环保实践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活动载体。首先,要发挥绿色环保社团组织的作用。高校应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的绿色环保学生社团组织,作为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自1995年1月成立以来,经常组织广大会员,在校内外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维护花草树木、维护校园卫生、组织绿色环保生态教育宣讲等,并利用节假日到社区、旅游景点进行类似的相关志愿活动,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影响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队伍越来越壮大。高校要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正能量和影响力,将其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生力军,鼓励吸引学生们参与其中、乐享其中。其次,着重时代新人生态责任感的培养。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4月2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辖区。”[1](P207)高校可尝试组织发动学生参与“绿色责任田”认领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有属于自己的花草树木,人人参与花草树木的种植维护活动,增强主体责任意识的培养。青岛滨海学院坚持人人参与,人人有份,把全校的花草树木让学生认领,一人一棵树、一人一片花草,个人承包、负责维护;每年植树节,还实行种植个人纪念树活动,学校购树苗,学生集体或个人自愿认领种植,并在校期间负责维护;每届毕业生,自愿捐植毕业纪念树。学校长期坚持此项活动,深入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们提升绿色环保生态道德意识和素养。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应高度重视并担负起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责任,以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为基础,大力探索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外国留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外国公益广告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