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前抽检:图书质量的最后关口

2018-06-05徐学军

现代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印前编校出版单位

◎ 徐学军

编校质量是决定图书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编校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编校者的编校水平、编校者的责任心以及编校者的心理状态等。

图书质量从头到尾都涉及管理及其细节,印前抽检是所有细节中最后的细节,也是所有流程中最后的流程。印前抽检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图书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管理者在最后的关头发现质量管理中的瑕疵,从而给管理者一个正或负的反馈,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管理水平。

一、抽检的流程节点

首先要区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质检和抽检。质检和抽检同属于质量管理范畴,就质量检查范围而言,抽检从属于质检,是质检的方式之一。抽检是指从全部书稿中抽取一部分文字内容进行查错,从而推断和估计整体书稿质量。对于国家监管部门而言,质检一般在出版单位图书出版上市后进行,主要用来评估该出版单位的图书整体质量。一般会抽取个别图书进行整体质量检查,因此对于图书整体市场而言,该质检行为也是一种抽检方式。而对于出版单位而言,质检应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图书上市后,二是图书上市前。毋庸多言,图书上市后的质检虽然对图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出版单位而言,更有价值的质检应该是在图书出版上市之前,这样做,既能避免上级部门对本企业的处罚,也有利于本企业提升图书质量,同时也避免了不合格图书流入市场。

编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工作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图书质量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要求经由编校工作反复把关,也就是三审三校,有的甚至还要增加审次和校次,就是为了避免因编校者的各种失误而产生差错。从出版流程上看,在出版前期有一个短暂的清样核红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有3到6天的等候期,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个等候期,把抽检工作安排在这个阶段,对于书稿质量的提升会起到关键作用。这是因为,当书稿进入这个阶段,编辑和校对人员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从思想到心理上已经处于解除戒备状态,因为图书马上就要下厂印刷,书稿整装待发。而此时正是“疾病”潜伏期,如果把抽检安排到这个阶段,会重新唤醒编校人员的注意力。从笔者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看,责任编辑一般不愿意在此阶段出现任何问题。但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质量管理的关节点。就笔者所在的出版社而言,此阶段被抽查的书稿,仍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按1万字抽样检查,差错率在万分之一的约占20%,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约占4%。这也使笔者意识到增加这一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清样核红阶段,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往往在这个时候,作者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因为马上要印刷了,很多作者出于谨慎会对书稿再做少量的修改,有的作者会再加一篇序言、后记或一些参考文献,甚至增加致谢之类的文字。而由于时间紧迫,编辑对这些增加的内容往往不会像对待原稿那样认真,一般会自己加工一遍就植入原稿当中。这是极易造成差错的环节。笔者所在的出版社发现这一问题后,进行了严格把控,所有新加内容必须同原稿一样重新走一遍流程,由主管负责人签字,新加文字方可进入原稿。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环节外的差错进入环节内的概率。

二、抽检的方式

印前抽检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前期编校水平较高,如果没有一定水平的编校质量支撑,抽检便会成为无源之水,甚至是无稽之谈。但即使再高超的编校水平,也难免千虑一失。因此,印前抽检就是保证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图书质量实施的检查包括:图书的正文、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版权页、前言(或序)、后记(或跋)、目录、插图及其文字说明等。正文部分的抽查必须内容(或页码)连续且不少于10万字,全书字数不足10万字的必须检查全书。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可见,所谓合格也是保有一定瑕疵意义上的合格。笔者所在出版社规定,每部书稿随机抽检量为1万字,由有正高级职称的编审人员来抽检,抽检合格标准为万分之一以下的差错率。

抽检方式中最核心的是管理方式。首先是经济上的,要鼓励抽检人员发现错误,给予奖励,这样会增加抽检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对抽检不合格书稿的要求,即直到抽检合格方可进入印刷流程。如果第一次抽检不合格,经过责任编辑修改后,再次抽检其他部分,并采取更换抽检人进行二次抽检的方法,如果还不合格,第三次抽检,如果仍不合格,流程停止,相关领导要找该责任编辑谈话,分析问题所在,并给予口头警告。问题严重的书稿,要重新走编辑流程。

对于作者新加内容,首先责任编辑要初审,复审编辑要复审,然后交终审编辑进行终审,最后由校对人员进行校对后方可加入原稿。整个流程的关键在于印制环节,因为印制环节是书稿进入印刷的最后环节,对印制员的要求除了正常的流程管理外,还必须严格监控编辑新加内容的行为。为此,要建立一种责任印制员到部门主管的循环系统,没有部门主管的签字,任何新增内容不得进入流程。

尤其是重点图书,比如获得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各种出版基金项目,更要加大印前抽检力度,适当增加抽检比例,一旦发现问题,重新返工,最大限度减少问题。

最后,在一定时期内召开质量检查分析会,根据该周期抽检结果分析书稿错误的类型与性质,分析是因为编校水平而产生的错误,还是因为编辑责任心不强或是因为疏忽大意而产生的错误。

三、印前抽检在图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很多出版单位为了严格把控质量,在各个环节上都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和管理,也有很多单位不惜外聘专家学者来把握书稿质量,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保障出版质量。但是,质量管理是一个整体流程,方方面面都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改善得越细致,图书质量越会得到保障。

印前抽检这种质量管理模式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并运用的。从初审、复审到终审,从一校、二校到三校,直至核红阶段,所有工作都指向书稿中的错误。但即使是这样,还会出现“无错不成书”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除了时间压力、任务压力、效益压力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编校工作的不稳定性。时代总是在前进,语言文字也随之变化发展,国家政策也因之变化,编校人员除了已有的知识外,必须及时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来适应新的要求。书稿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这些错误经过一道道审核程序、一道道审查环节,最后必然汇总到即将出版的关口,而为这个关口再最后加一道防护栏,无疑是审中审、查中查,做到心里有底才敢付印。印前抽检是编校流程的最后环节,但这个环节也同其他环节一样,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书稿中的错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环节都有改善的必要,只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没有发现问题的思路,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管理办法会更加科学、更加实际地被运用到出版流程当中。

猜你喜欢

印前编校出版单位
探讨印前、印刷与印后工序三者之间的关联
浅谈专题图印前检查重点和方法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出版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短文改错练习题
GB/T 18721.2-201X《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 第2部分:XYZ/sRGB编码的标准彩色图像数据(XYZ/SCID)》国 家标准起草组成立会议在深圳召开
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首次等级评估完成
出版单位组织结构设计探究
浅谈平面设计课程中印前知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