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趣味贯穿于阅读的有效教学中

2018-05-30田林任强王其标

关键词:趣味有效教学阅读

田林 任强 王其标

摘要:兴趣作为心理动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重要且具有促进作用的,不仅对学习动机和认知角度起到了激活的作用,更是可调动内心情感和激发短时注意力来帮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由于兴趣的易消退和灵动性,所以让兴趣帮助调动学生的课堂融入是很有必要的。把控情绪及外在情境的渲染,激励和调动,都是对唤醒学生有效性阅读的影响因素,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从情感和心里态度上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上帮助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从而走向一条幸福的阅读学习之路。该文通过对袁爱国老师《动物笑谈》的教学研讨,让教师有效性成为引导学生趣味阅读与释放思维认知的良好示范。

关键词:趣味;阅读;有效教学;《动物笑谈》

一、趣味的重要性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我们知道:“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理念的确定则是因为语文课是具有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而为什么兴趣的教学是重要的,是因為语文生活,语文性的学习,语文的课堂,都是需要以兴趣为抓手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

而兴趣又是让课堂结构更加充分,课堂教学更加多样,读书方法与模式更加灵活的思维建构。既有效的把教学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且在文本开展里让精读、默读、选读的教学方法择情呈现,帮助兴趣来激发学生心里目标的设定与组织思维信息。一方面是因为不同的文本内容选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效果会不一样,另一方面一堂课的呈现根据不同的课型会有精读和略读的不同需求。而这些所做是为了协助学生自主支配自己获取信息的结构模式思维图在大脑中的互认,把信息的获得在一种自我建构的模式中不断的组合成自我所需的信息点。而在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兴趣的探索,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去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使得发于心的这一思路得到有效的运动。

二、趣味教学

以下就以袁爱国老师《动物笑谈》的课堂实录来阐述对阅读兴趣的培养使阅读教学更具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介绍课文出处

本文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该书曾被纽约图书馆推评为20世纪最佳自然科学著作。此书1998年翻译成中文,译者曾加一个副标题:“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结合下面诗句,让学生谈谈书名的含义(所罗门王的指环即“魔戒”)从来没有哪个国王,能够像所罗门这样,他可以和蝴蝶说话,就像两人闲聊家常。——鲁德亚德·吉卜林。明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读出自己的发现,读出疑问,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一,学生白读课文,结合旁批以及文后“阅读提示”,圈划批注。

第二,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中提出的问题:本文写了动物的哪些趣事?写了作者的哪些可笑的事情?(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这两个主要问题的看法,也可以将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记录下来。)

第三,交流讨论。

第四,本文写了动物的哪些趣事?明确:小凫只认母亲的声音,不认母亲的外形;对母亲的极度依赖。鹦鹉“可可”处处追寻给了它自由的主人,咬下老父亲衣服上的所有纽扣排成一排,为柠檬树缠上毛线。提示:在交流的过程中,结合朗读,体会“趣”味。如下列描写小凫的语句: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她们的母亲。描写鹦鹉“可可”的语句: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来找我。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追问:这些动物仅仅是有趣吗?可以结合重点段落展开研讨,如: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讨论时可以结合“很清楚”、两个“总是”“有规则”等词语进行分析,也可以围绕动作描写的一系列词语(如“咬住”“飞”“打开来”“蹿”“绕”“打转”)进行总结,体会作者笔下的动物不仅有趣、调皮,而且十分机智,充满想象力,还能够与人类友好相处。

小结:我们在探究动物有趣事情的同时,还要看到动物个性特征的丰富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力求自己解决问题,还要善于追问,发现事物的真相,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

2.观察者的态度

作者可笑在哪里?结合文本交流第一件趣事,作者做小凫母亲的趣事,重点研讨第6—9段。如:第6段“匍匐在草丛中”的相关描写;第7段中观察者“蹲”“爬”“嘎嘎地叫”等怪异行为;第8段中“又蹲又爬又叫”等处语句反复描写;重点分析第9段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等语句,如“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地上爬着”等语句。第二件趣事,作者在公共场合叫唤可可着陆,重点研讨第12—14段中相关语句。如13段正面描写语句: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14段侧面描写语句: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以结合插图想想当时场景)追问:这位观察者真的可笑吗?你从文中对作者的描写中还读出了什么?提示

: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探究,认识作者劳伦兹的科学态度和人生追求。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一是劳伦兹探求真理严谨求实的态度,他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满关爱之情,尊重一切生命,给它们自由,在野生状态下研究动物行为学(他被称为“动物行为学之父”);三是劳伦兹崇高的人生境界,不畏惧世俗嘲弄的目光,执着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结合劳伦兹《这都是基于动物之爱》的语句。

小结:为了研究动物行为,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你还得具有超人的耐性。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和动物建立互信的联系。(摘自《所罗门王的指环》德文版序言)

3.促进学生思辨性思考

结合开展的阅读活动过程,学习思辨性阅读的一般方法思辨性阅读需要学生个体先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整合得出初步结论,然后通过集体对话,不断补充、融合、修正、升级既有观点。思辨性阅读可以从读标题、开头或结尾处发问,也可以读完全文提问。可以采用递进式(是什么,还有什么?)、反思式(是这样,真的是这样?)提问的方式进行。

第一,结合题目切入,思辨性问题一:动物是否好笑?为什么?结合《动物笑谈》原文中劳伦兹的语句加深理解:我很少笑话动物,有时笑过,后来总是发现其实笑的是自己,或者也是因为动物的某一种滑稽相很像人才笑的。凡是有经验的观察者都不会随便取笑动物的奇行异相。

第二,结合课文开头切入,思辨性问题二:观察者好笑吗?为什么不好笑?

理解作者的原初想法: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再联系自读文本后生发的深层理解,把握观察者的科学精神与人生境界。

第三,结合全文尝试提问:本文真正可笑的是谁?他们真的可笑吗?认识旁观者的可笑之处。探究旁观者的表现:学母鸭时,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他们大概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学猪被杀嚎叫时,我周围的人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联系开头“艾登堡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认识社会上的旁观者对这位怪诞不经的动物行为研究者的不理解,其实这些人才是最可笑的人。

第四,理解作者对外行人的看法。结合文中语句理解劳伦兹对外行人的善意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这自然是一些外地来的观光客,……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小结:这篇课文的翻译者认为,《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不仅在它的“真”它的“趣味”上,还在它的“透视力”。阅读这本书采用思辨性阅读,不仅仅在于认识动物的真实世界,感受其间的种种趣味,更需要拥有透视的眼光,去认识动物,认识自然,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拓展延伸,扩大情境

认识作者的丰富阅历与人生境界,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期待之情。(1)结合劳伦兹手绘插图,补充节选文章删去的三个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2)认识作者,结合劳伦兹生平,说说自己对作家的认识。【PPT展示《漫画中的劳伦兹》】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美丽的城市维也纳,他的家乡在多瑙河畔;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1937年,在维也纳大学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1941年,在德国军队当军医,1944年成为苏军战俘,1948年被释放;1949年夏,《所罗门王的指环》德文版面世;1950年,德国普朗克研究院创立了劳伦兹讲座;197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9年,在他家乡艾顿堡逝世,《雁語者》是他去世前写成的最后一本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作家的一生,如劳伦兹对科学执着追求,取得光辉成就,终于成为动物行为学家,并获得诺贝尔奖;一生与动物为伴,可见他对动物的尊重与热爱;他热爱写作,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同时,一生笔耕不辍。也可以关注劳伦兹参加战争的经历,《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是他在战俘营里写成的,被释放时他带了这部著作的手稿以及养的宠物回国,可见他敬畏生命,热爱写作;(3)拓展阅读,课后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在名著阅读报告会上与同学分享。(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七中学210032)

三、教学案例分析

该篇课文是统编本教材新加入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根据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教学目标应设为与学生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来体会幽默的效果,并感受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体会追求真理的乐趣。再者在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重视对兴趣的引导,重视在兴趣的引导下带领学生浸润在文本中,感受阅读的趣味并养成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因而在阅读量增加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开拓了思维也增强了学生应用的能力。

(一)引导让趣味调动起来

袁爱国老师在上该课前所设置的目标,既符合了义务课程标准的要求也重视在矛盾处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即在课堂开始前通过幽默且富有趣味的语言开篇。又让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人与动物带入到文本阅读中,且因为该篇是自读课文,所以根据部编本教材在自读课文中加入旁批这一提示性的变化。袁爱国老师在《动物笑谈》的这篇文章当中让学生通过旁批独立完成提示的问题和提取信息,这需要快速锁定旁批中的关键词,这种旁批的提示和问题的提出使得自读课文可以通过旁批的引导来快速掌握文本的大致意思和提取到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让思维在快速的节拍中活跃起来并拓展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扫读对速度也是有要求的,在多次的训练中会锻炼到学生眼睛的浏览速度和大脑建构能力以及猜测文章的主旨或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功用。在旁批的提示下、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推理解析的能力会快速地得到提升。因为阅读的学习与兴趣的关联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强度的兴趣也是无法使得学生真正的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所以袁爱国老师以选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教学目标的完成便在有效的阅读策略的使用下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二)巧妙生疑,激发趣味

多年来,中小学阅读教学往往把绝大部分的功力用在精读的深挖,仿佛认为这样的深挖某一个点就可以通知全文的误解,其实这是不了解文体与题材的一把抓的混淆,只有让学生在思辨的意识下有自主性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效。

在袁爱国老师《动物笑谈》的课堂设计里,其思路全程与课堂组成是同步的,通过动物和作为观察着的可笑是作者自己描述出来的,而找出与可笑有关的事件来进一步的进行分析则是作者希望读者感受到的深意之处。在导入部分,已经激发了兴趣让学生愿意去阅读,通过第一遍的扫读基本知道文章大概主讲什么,在把握主旨后,袁老师用可笑的不同含义再次让学生去文本中检阅,讨论并分享各自找的字、词、句,并让小组讨论他们之间究竟是谁可笑来发表各自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那么袁爱国老师的提问:“本文真正可笑的是谁?他们真的可笑吗?”,鼓励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积极回答问题,这则是根据作者的写作线索和为文章的下一步情感的升华做铺垫。

此部分袁爱国老师选用默读的阅读方式。将动物与人的可笑之处以点的形式提炼出来,在最大的范围内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在讨论之后,发现文中的矛盾点即看上去像是动物可笑和作者可笑,最后通过学生的查找,学生们根据旁批和可笑的点的分享发现其实是观察者可笑,可笑在哪里,文中的6—9自然段是通过作者科研劲头的描写反衬出看客的可笑,通过12—14自然段的侧面描写将看客的无知与可笑在看客的反应上描写了出来。这是筛选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训练,在第二遍默读时是在进一步掌握了基本主旨后深入的思考,把大脑中前面所反射的信息进行了聚合。所以在阅读中,袁老师让学生把文中你认为是“可笑”的地方找出来,让尽量多的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都参与进来说说自己的观点,给更多的同学在袁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学习目标中提到的对真理的坚持与追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的能力。袁老师通过设置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以自己的分析和讨论梳理出可笑之人就是那些无法理解科学的探索精神的可悲之人。那这种在学生小组的讨论进行中思想的碰撞也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寻求答案,这就是袁爱国老师在阅读中选择的策略。就是根据全文的主线索来提出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问题,从而定点在19段、第6-9和12-14段即可找到找到赋有深意的句子,也在自读课文的提取中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探索欲也就增强,使得兴趣又再一次让教学的内容不断的推进。

四、创设情境升华趣味

一般课文的最后都是情感的升华,是所有的知识和情感的交融,在《动物笑谈》中有一段基于动物之爱(德文版序言)说:“想了研究动物行为,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你还得具有超人的耐性。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和动物建立互信的联系。”是作者劳伦兹的一段话,是袁爱国老师在学生们熟悉文本后对内容的升华与情感的概括。教学的过程中袁老师是顺者学生自己的思路跟进到下一个问题或观点的陈述。让学生对待自己的观点有思考的時间,而这些观点会促进心里的感知的强度,人文情感得以升华。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科学家可爱又可敬的精神,袁爱国老师在教学中给同学们开了名片。呈现出劳伦兹的一生的轨迹,并让学生发言说自己获取到的信息。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美丽的城市维也纳,他的家乡在多瑙河畔;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1937年,在维也纳大学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1941年,在德国军队当军医,1944年成为苏军战俘,1948年被释放;1949年夏,《所罗门王的指环》德文版面世;1950年,德国普朗克研究院创立了劳伦兹讲座;197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9年,在他家乡艾顿堡逝世,《雁语者》是他去世前写成的最后一本书。通过班里的多数同学发言,让未发言的和发言的同学们一起都在这则名片里获得了信息。看到的劳伦兹是一生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把一生都交付给了动物们,教学内容所要体现的人文性得以获得共鸣。此时是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辈子只要专注的去做一件事,他就能够成功。是对劳伦兹一生的总结也是在总结中让学生思考自我的人生。也对前面的思辨认知找到了确定的答案。

这样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自然流露的生活常见事例来导入调动学生表层的趣味状态。通过三问学生动物是否可笑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中深化趣味,为激起学生内心对趣味对文本的专注力,袁老师巧妙的变换多种阅读方式并顺势引入情境让学生在自我独立的审美思考下感受作者笔下的世界,让学生在一堂语文课里感受到的是动物与人的和谐快乐,体悟到科学家探索的执着精神。通过阅读一篇文章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层面来推进深知,这种动力抓在手中是开启学生愿意读一本书的认识。

五、结语

只有在趣味的阅读下才是推进学生思辨转动的好方法,因为有效的阅读不仅促使内心情感的进发更是文章的作者想要通过文本的表述给我们呈现出文本背后的深意,即对人物的解读和人性的包容。就像我们在牵着学生手中跟随风筝的那根线,在趣味的推动下让学生主动地去爱上读书。该堂课也正是让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下舒展开来,在趣味中带领学生去走进那美妙的文学作品。

(备注:本文的课例全出自袁爱国老师《自读:基于语言运用情境的发现之旅——<动物笑谈教学设计>的课堂实录》。)

猜你喜欢

趣味有效教学阅读
午睡的趣味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