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唱歌曲活动游戏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2018-05-29施艳琳

学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游戏化幼儿园

施艳琳

摘 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和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基于此,我们针对学唱歌活动进行游戏化设计,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歌曲,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唱歌活动;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2-018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2.114

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学实践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活动主体化,形成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体系。非游戏活动的游戏化,通过把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因素与一定的教学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来自外部的教学要求转变为幼儿自身的活动要求,是幼儿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游戏性体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积极地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的后续学习将产生积极地影响。在唱歌教学中,以游戏为媒介,利用游戏的形式或因素,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通过“计划—实施—反思—再实施”这一动态系列进行实践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们研究的过程及思考。

一、以游戏为媒介,激发幼儿自主性,赋予幼儿真正想唱的动力

在传统歌唱教学中,以丰富多样的练唱形式(主要有男女唱、小组唱、个别唱、集体唱等多种类型)为媒介,辅助幼儿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达到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种传统的练唱方式在小组活动中或难点突破时能起到较好的作用,面对集体性教学就无法达到人人同时保持跃跃欲试的游戏状态,容易出现倦怠感,幼儿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如何引领幼儿主动唱?我们通过以游戏贯穿的方式,让歌曲成为游戏的背景音乐,在游戏驱动下,学会歌曲成为参与游戏的首要条件。为了避免幼儿产生倦怠,我们一改往日学唱风格,以游戏为媒介,将学唱贯穿游戏始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演唱歌曲。例如,中班歌曲活动《小青蛙》,在设计中,我们以游戏“小青蛙捉害虫”为主干线,引领幼儿在玩中学。玩法介绍:一人扮演小青蛙,一人藏“害虫”,其他幼儿围坐成圆圈扮演荷叶,藏匿“害虫”者将“害虫”藏于荷叶周边,扮演“荷叶”的幼儿利用歌声帮助“小青蛙”找到“害虫”。在游戏剧情的触动下,随着剧情的变化及推进,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歌曲。

以游戏为媒介,以达到幼儿自发参与游戏的目的,使幼儿喜欢游戏玩法,根据游戏的发展及需要,玩起来、唱起来,有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通过游戏规则支持的方式,引领同伴发现,扩大“教师”队伍,提高纠错密度

在传统教学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幼儿会出现节奏不准确、咬字不清晰等多种问题,教师会通过多种练习演唱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歌曲内容。为了摆脱教师高控状态,我们可通过游戏规则支持的方式,支持幼儿指出不足,发现问题,从而发出疑问,通过集体纠错与验证,解决问题。

幼儿自我倾听无法有效进行对比,且不易发现问题所在。于是,我们通过自己与同伴、自己与教师对比演唱,发现不同在哪里。自己发现不足,同伴倾听、发现及帮助不足之处,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小组学习能力获得提升。在自主纠错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小老师”,从而扩大教师的“阵容”,从教师一对多的累、烦、杂,发展到多对一的快、易、简。同时,在给同伴纠错的过程中,“小老师”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对音乐的感受更富有敏感性,节奏感明显增强。

因此,在幼儿有疑惑时,抛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和发现答案,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有价值。教师应该学会创造机会,让幼儿去互相学习、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很有重要意义。

三、添加游戏因素,抓住兴趣点,促进游戏动机生成

适当添加游戏因素(其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新异动作、竞赛、幽默娱乐、探究、表演等),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但在添加游戏因素时,要注意使所选用的游戏因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同时,要避免形式主义,不要“堆砌”游戏因素。游戏因素作为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必须与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谐一致,避免为游戏化而追求游戏化的倾向。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谱、PPT课件演示、头饰、环境支持以及游戏情境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和填充学唱环节,以达到幼儿乐于参与游戏的目的。在不断组织与实施中我们发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尤为重要。我们通过改变歌声音量大小及速度快慢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中班唱歌活动《小青蛙》,在游戏背景下,以集体演唱为音乐背景提示,歌声越来越小(或越来越大)即青蛙越來越接近(或远离)害虫,以此增强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歌曲,收获更多的喜悦。在游戏结束时,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能不能再玩一次”“我还想玩”“我还想当一次青蛙”“我还没藏过害虫”……

因此,不要在教学环节上搞得太复杂,要充分关注教学环节中幼儿参与的兴趣、感受与真正的收获。简捷、流畅、适当的教学环节才能彰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外部的游戏形式,不在于选取多少数量的游戏因素,而在于是否能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能否使他们真正产生以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为主要成分的游戏性体验,使来自外部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学习需要。

四、借助自然后果法拟定游戏规则,解除游戏束缚,还幼儿自由游戏的空间

在以规则游戏为形式编制的教学游戏中,教师所制定的游戏规则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着游戏的趣味性。因此,教师要注意所拟定的规则的合理性。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教师出于对幼儿安全的思考、游戏的有效性等多重考虑下,会预设一系列完整的规则,提醒幼儿这不行、那不行,在行为上给予幼儿过多的束缚。在这种背景下,往往出现一种状态,幼儿记不住规则,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幼儿注意和遵守规则,强力限制幼儿游戏范围,严重压制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而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导致幼儿觉得游戏不好玩。

游戏规则的制定要合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通过自然后果法,自主发现规则的可行性,在不断制定—验证—提升—再验证—再制定的循环过程中,促进规则不断完善。自主制定规则赋予游戏新的生命,每个规则的制定,教师没有给予正面的直接性评价,而是通过游戏的形式,由幼儿自己验证其规则的可行性,通过这种自然后果法,来逐步促进游戏规则的完善。例如,在“青蛙捉害虫”游戏中,幼儿先提出将“害虫”放在头顶(原因是害虫都躲藏在荷叶上,集体是荷叶的扮演者),在游戏后,所有幼儿提出异议。在二次游戏中,有幼儿提出藏在身后(经验来自于游戏“丢手绢”),同样在游戏后,共同否认了此种藏法;在三次游戏后,便出现了多种藏法,隐蔽性明显提高,给“青蛙”制造各种难度,而游戏则不断升温。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幼儿很快掌握歌曲内容。演唱歌曲时幼儿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每次活动幼儿都意犹未尽,总想着再来一次,游戏的规则也在一次次尝试中得到了完善,玩法也随着规则的变化而富有多样性。

自然后果法验证了其游戏规则制定的明确性、可行性,为幼儿的游戏添加色彩,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同时赋予游戏玩法新的生命,不仅规则产生变化,玩法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化。与此同时,环境的支持也在自然后果法中得到验证,摒弃多余的环境及情景化的游戏支持,最终留给幼儿的是舒适、需要的游戏环境。因此,游戏规则的制定不能过于复杂繁琐,一般以2—3条为宜,好的游戏规则一定有其实用性,合理的规则设置才能促进游戏的不断升华。

此外,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活动的特点是自我探索、自我建构与自我反馈。因此,我们应以游戏为媒介,将学唱歌曲活动游戏化,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引领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想玩就要唱,唱得好,玩得就更好,形成连环扣,获得游戏性体验,玩“自己”的游戏,做自己的主人。

总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对我们充满了新的挑战。而掌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付挑战,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值得我们积极进行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芳.幼儿园歌唱活动游戏化的研究与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6(7).

[2] 宋丹.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游戏化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