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信息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2018-05-29程罗德王建彬卢笑明孙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和谐网络绿色

程罗德 王建彬 卢笑明 孙涛

摘要:本文从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角度出发,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概念、特征、结构进行具体阐释,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基本原则及其规律;针对新信息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和探讨;就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如何构建绿色、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出具体的可供参考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绿色;和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9-0103-04

● 引言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师生为主体,基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BBS、QQ、微信、手机APP等平台为载体,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发展、创新。在新信息环境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确切定位校园网络文化?如何在不断创新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与时俱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建设好、管理好校园网络文化?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构建绿色、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社会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受到网络文化和网络传媒手段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信息具有来源开放、内容丰富而繁杂、传播快捷、访问获取方便的特点,高校网络化学生的参与度极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相应加深。网络的虚拟性使得校园网络文化处于虚拟的信息传播、交流环境当中,信息交换参与者均可以匿名身份来进行信息的发布、交流。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的开放广泛,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高度复杂多元性,既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与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不可见特点,信息安全技术及信息安全设备的应用无法完全控制不良信息的管理和传播速度,平台的虚拟性、身份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行为随意性、自由化程度增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网络及舆情监控的难度。

新信息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新发展,在内容、性质和功能上,二者具有一致性,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校园师生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是道德层面、制度机制规范等要素的有机统一体,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物质、制度规范和精神等几方面的内涵。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1.建设目标和原则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绿色、文明、和谐、以人为本的校园网络文化。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传播基础平台,在校园网络应用过程中,可以校园网站及多媒体宣传来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发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为高校师生提供优秀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服务功能。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都要充分体现绿色、文明、和谐的理念。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处理好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设计更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和内容,利用网络平台与信息技术来传播校园文化,让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为校园文化增添新的内容,使二者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人”这个主体的文化品位提高。大学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地位及作用,引导好、教育好学生文明上网,使用绿色资源,创造校园网络和谐环境,做好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监管者与维护者角色。

2.建设内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要涵盖网络基础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建设、网络行为文化建设、网络规范制度建设和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建设等内容。

高校要大力推进网络基础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和投入,扩大网络效应覆盖范围,让网络能随时随地便捷接入,提高网络宽带速率,部署高性能核心网络设备,满足校园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网络主管部门在技术层面要做好网络应用安全、信息应用安全、数据交互安全,配置防火墙和数据出口网关,利用防火墙及行为管理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打造“以师生为本”的绿色资源、红色网站,建设成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好全校师生网络安全常态化教育,培养师生自觉形成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网络文明礼仪,共同维护和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安全行为文化。管理部门要建设健全上网行为规范与制度准则,从制度上严格预防不良的上网行为的发生,有效阻止垃圾信息的生产。同时,还应建设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又要具备有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水平素质,合理分工,协同工作,做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管理者角色。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技术应用与资源建设及信息环境变化不适应

虽然信息环境高速变化,但高校网络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对滞后,网络新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原有的网络信息监管技术和管理手段无法满足目前的应用需求,尤其是在网络监管技术和管理平台开发问题上显得较为突出,從而导致应用技术防范措施不到位。以博客、BBS为代表的Web 3.0技术的应用,自媒体及手机APP的大规模普及,弱化了网络信息中心、信息门户网站中心监督和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了信息及网络安全的监管难度。

2.自律与监管意识不强

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大部分网络自律意识和保护意识还比较弱,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学生之间的网络行为缺少监督与引导,他们对身边随处可见的网络不道德现象缺少敏锐性和制止、自我隔离的主动性,虽然接受了学校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培训和安全规范的学习,认识到文明上网的重要性,但一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抵挡不住各种混乱信息的诱惑就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部分学生利用媒体平台或个人空间上传、发表各种不负责任的信息、言论,法律观念淡薄,侵犯版权,违背学术道德,随意抄袭或拼凑知识信息,充当自己的作业或者毕业设计、论文。

同时,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管理领导体制还不健全,缺少校领导层面统一协调与统筹,造成学校各部门尤其是各院系各自建设和管理,根本没有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无法及时对师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信息作出研究、判断和应对,常丧失处理信息危机的最佳时机,造成事态负面影响的扩大。

3.建设和管理队伍水平不高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兼职教师或者学生,缺少专业的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很多部门网站建设、网页设计都需要学生来设计和维护。缺少一支既懂教育管理又兼备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建设和管理队伍,造成管理人员与学生网民思想“脱节”,管理手段也不能适应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服务意识。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问题对策

1.提升网络文化环境,打造特色精品网站

高校要继续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扩大网络接入、覆盖范围,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活动区等要实现网络全覆盖,加大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规模,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中心、多媒体互动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中心等网络信息环境,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精品课平台、MOOC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学校网络规划应以“服务学生,引导成才”为教育理念,从学校一级门户站点到各院系部门二级网站建设,紧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创新实践于一体,形成绿色、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充分发挥网站传播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知识获取和交流沟通渠道,传承校园制度和精神文化,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2.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加强教育引导监管

高校要使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遵守道德规范与相关网络文明公约,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开通网上在线网络文化板块或专区,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平台及宣传电子版等对校内外网络安全信息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增强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性,多种渠道加强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人在网络,自律常在,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应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安全教育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辨识网络繁杂的信息,使用网络安全教育视频、图片、展板、动画设计等多种形式对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展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访问绿色资源,积极接触文化学习、知识检索、红色基因等学习类网站、教育网站及新闻网站,树立文明的上网观。

3.加大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时代网络园丁

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兼备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例如,在高校可以成立由校级主管领导、院系负责领导、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师生网络舆情监控引导评论员信息员等组成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 结语

由于信息环境的发展和不断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表达新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个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规划、建设和管理,新信息环境下,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教育及网络文化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积极应对,做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引领者角色,构建积极向上的时代网络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4-5.

[2]马秀峰,李彤彤.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36.

[3]褚洪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王健.校園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l1.

[5]陈怡,王军.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l1(7):59-62.

作者简介:程罗德(1982—),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网络技术部主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网络技术;王建彬(1975—),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研究领域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卢笑明(1967—),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思政教育;孙涛(1963—),大连海洋大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中心实验师,研究领域为多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和谐网络绿色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