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家庭关系中良好父子关系模式的探究

2018-05-28周柠汝袁梦丁崟楠郑雯斐徐鑫鑫祝琴

东方教育 2018年9期

周柠汝 袁梦 丁崟楠 郑雯斐 徐鑫鑫 祝琴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几种父子关系模式,通过文献查阅、对比分析,针对当前父子关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构建一种良好互动的现代民主、平等的父子关系模式。

关键词:家庭关系;父子关系模式;民主平等

弗洛伊德曾说“神圣的东西从根源上说只不过是那位原始父亲的未曾遗忘的意志。”这个观念在西方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他们认为父亲是一个神圣的存在,是人们必须高高尊奉、不可以触碰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父子逐渐以一种朋友的关系相处,他们认为父子之间更像朋友,父子之间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拉妮·马勒斯(MelanieMallers)在美国心理学会颁布的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父子关系好,则孩子长大后抗压能力强。

古代中国是宗法制社会,人们特别重视父子伦理,认为父子一伦居于家庭伦理之核心地位,起着主干作用,一切家庭人伦和亲属称谓皆围绕父子伦理展开。[2]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在传统父子关系的基础上,当下中国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子关系虽有较大变化,但受传统观念和诸多因素的影响,仍有很多父亲对家庭亲子关系、亲子活动不够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参与不足甚至严重缺位。在当代社会,“父亲缺位”、“父爱缺失”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的关注和重视,人们更加强调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回归,对新型父子关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探究建立良好的现代化父子关系模式,以实现父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下父子关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的父子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者李莉在《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不同的父子教育模式》一文中,将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分为传统式、平等式、友情式等。[3]亲子节目中父子间的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下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父子关系模式。因此,本文在亲子节目中展现的父子相处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存在较为普遍的几种父子相处模式。

(一)严父型

严父型是我国常见的传统父子关系相处模式。我国素来是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家庭伦理,传统社会更是封建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家长制社会。[2]此类型父亲多受“家长制”的影响,在家庭甚至家族中具有绝对的权威。父亲与母亲相比,常常不苟言笑,对孩子态度严厉、要求苛刻。同时,父亲不善于表达情感,导致父子之间由于缺乏沟通交流而关系疏远。例如,《爸爸去哪儿》中的郭涛父子,就相对接近于“严父型”。郭涛作为一名北方人,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有着大男子主义思想,这对他的教育方式以及父子间的相处模式影响深远。在平常生活中过于严厉,以至于儿子石头因为惧怕他而不敢在他面前流露心声。

(二)宠溺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溺型父子相处模式在现代社会中也越来越常见。此类型父亲具体表现为对孩子百般呵护,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在给予孩子更多关爱的同时,而往往忽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遇到困难时容易遭受打击。如果一个家庭过度保护和宠溺孩子,孩子可能会恃宠而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从而造成孩子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父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当保持理性,把握好适度原则。

(三)散养型

在当代社会,不少家庭仍然践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父亲扮演着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供养者”角色,在对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顾、教育孩子等内容缺席较多,而日常照顾仍然是母亲的传统职责范围。父子之间则表现为散养型的父子关系模式。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说过“父教缺位会让孩子人格缺‘钙,父爱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营养。”[4]经相关研究论证,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容易有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的倾向。父亲作为孩子成长重要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过度散养的父子相处模式并不值得提倡。

严父型、宠溺型、散养型是当前我国社会中较普遍存在的父子关系模式,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在严父型父子关系模式中,父亲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对孩子拥有绝对支配权,孩子往往不能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不够大胆创新。在宠溺型的家庭中,孩子容易“没大没小”,对家庭的依赖性强而缺乏独立性。由于父亲与其他家庭成员给予过多关爱,孩子可能不把长辈放在眼里,不懂得尊重他人。对于散养型父子关系模式,父亲由于工作等诸多因素,而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参与不足甚至严重缺位,不愿分担家务、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忽视了对家人的关怀,父亲的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的滋生,[6]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在强调公正平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当下的几种父子关系模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家庭關系,人们逐渐认可和推崇民主平等的现代化父子关系,提倡父子间以朋友的关系相处,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父子关系模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化父子关系模式的构想

(一)良好的父子关系模式的特征

1.民主平等。美国家庭重视民主和平等,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权,他们把孩子当成独立和平等的家庭成员,并且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中国家庭往往重视服从,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1]因而美国家庭中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对现代良好的父子关系有借鉴意义。父子间应当相互尊重,在家庭中拥有平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2.父父子子型与朋友式相融合。父父子子型父子关系是典型地对传统父子关系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仍占有相当比例。[2]因此,良好的父子关系模式应当将父父子子型与朋友式父子型相融合,取其利避其弊,从而有力地促进父子关系的和谐发展。父亲能够明确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父子之间能够如朋友一般相处,平等相待,遇事协商。

(二)良好的父子关系模式对家庭的有利影响

1.推动和谐的家庭关系形成。核心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 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 也是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5]其中,父亲是家庭亲子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是母亲无法替代的。良好的父子关系是影响夫妻婚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会改善母子之间的相处交往,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6]

2.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7]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独特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有利于孩子健全性格的养成。第二,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第三,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最后,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8]因此,良好的父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模式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父子关系中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家庭中民主平等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父子关系,探究适合当今社会的新型父子关系模式,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家庭和谐。笔者认为构建良好的现代化父子关系模式,需要社会、家庭、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

在社会层面上,第一,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明确提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义务,从宏观上深化社会对父亲角色认知。在新媒体时代,国家要在文化政策上鼓励并支持更多优秀的亲子教育类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节目等相关文化产物进入大众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科学观念,营造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第二,父子关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父亲对科学的教育方式和父子相处模式等相关知识的匮乏,对此,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多开展相关的指导,建立专门的亲子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人士举行讲座、提供咨询、组织举办亲子活动等,对父亲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在家庭层面上,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有利于家庭学习气氛的形成。[5]建立良好的现代化父子关系模式,首先要促进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的平等化。在传统的家庭亲子关系中母亲占主导地位,良好的父子关系模式要求母亲适当放开教养孩子的掌控权,积极主动为父子相处提供机会。由于性别、教育背景等差异,父亲与母亲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协同教育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和而不同,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

在个人层面上,第一,父亲自身要树立科学的理念,提高对父子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作为父亲,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误区,适当分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父亲应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的独特作用,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与母亲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父亲要增强亲子互动,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是亲子之间的双边活动, 是一种互相影响的过程。提高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父子关系,进一步促进良好的现代化父子关系模式的构建。第三,父亲要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父亲应多用积极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来影响和感化子女,为子女树立学习模仿的好榜样。[8]

三、小结

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良好的父子关系能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发展,为实现这样良好父子关系的普遍建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家庭的积极探索以及父亲的主动实践。

参考文献:

[1]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4):101-104.

[2]冉春燕.传统人伦文化中的父子关系之现代扬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1):60-62.

[3]李莉.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不同的父子教育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0).

[4]孙云晓.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J].少年儿童研究, 2009(11):18-20.

[5]郁琴芳. 小學生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1:53-56.

[6]李晔轩.基于家庭系统的父子关系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2014,(4):196-196.DOI:10.3969/j.issn. 1672-5719. 2014.04.152.

[7]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J].2001.

[8]仝召燕.试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影响及其优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8(03):55-57.

作者简介:周柠汝,袁梦,丁崟楠,郑雯斐,徐鑫鑫,嘉兴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16级学生;祝琴,通讯作者,嘉兴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社会学研究。

项目来源:2017年嘉兴学院SRT项目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