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师心理弹性

2018-05-26杨唐惠子邱莉

求知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量表弹性幸福感

杨唐惠子 邱莉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文化知识,还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应对各类学生,解决学生的各种即时性事件,还要处理与同事、与领导之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故而现代教师无疑是一份充满挑战和挫折的职业。

面对相同的困境,为何一些教师教学效能低下,产生职业倦怠,而另一些教师依旧能“越战越勇”,对教育教学工作保持着高度的激情与信心?目前有学者用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来解释为什么面对相同的困境时,却出现以上完全相反的两种情况。何为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指面对困境、压力下的有效应对和适应能力[1]。良好的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社会,面对生活困境时,可以缓冲压力,帮助个体顺利度过逆境,抑或适应良好,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探讨教师心理弹性,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解决一些诸如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负性情绪饱和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弹性的提升对于学生尤其是学龄期儿童的发展来说,也具有极强的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教师心理弹性的相关文献,从教师心理弹性的概念、结构以及与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以窥视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国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教师心理弹性的概念

1.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起源

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发现:有些儿童经历过由于父母精神疾病、家庭冲突和贫困以及虐待、创伤、离婚等原因造成的悲惨童年,但是这些看似“处于危险中的”儿童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过去的不幸所打倒,而是发展成为了“有爱心、有能力”的人。学者们对上述这些有过痛苦经历却成功发展的儿童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构建[2]。早期的研究根据调查“有弹性的儿童”的个人品质,提出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 “危险因素”和 “有保护作用的因素”。 近二三十年来,心理弹性的研究对象由过去的儿童群体扩展到更多的社会群体中,尤其是高危高压环境下的群体,而教师群体无疑是这样的一个群体。目前教师面临各种压力有工作负担重、学生差异大、课程改革压力、学生父母的高期望及工资低等,导致教师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甚至离职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学者们将心理弹性概念引用到教师研究中[3]。

2.教师心理弹性的界定

关于教师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是Oswald等人(2003)提出的“能力说”。他们将教师心理弹性定义为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环境的压力,并且在面对潜在危险时能够复原并保持良好的状态的能力[4]。

二是“过程说”。Patterson.J.H.等人(2004)将教师心理弹性看作在逆境下教师有效利用各种支持性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5]。

三是 “特质说”。Brunetti等人(2006)认为教师心理弹性是教师为了维持对教学的承诺,在挫折中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内在特质,这种特质让教师在面临压力环境或遭遇挫败时仍然能够继续坚持本职工作,坚守他们对教学的承诺[6]。

本文认为,教师心理弹性是教师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或者挑战时,依靠自身能力和外界的各种支持性资源克服困难,并能够恢复到自身最佳状态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心理弹性的结构研究

心理弹性较强的教师在面对教学以及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么,这些教师身上到底有哪些结构特质造就了他们较高的心理弹性?对于教师心理弹性的结构,不同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弹性的理解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因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J.Sumsion(2004)提出了关于教师心理弹性结构的构想,即包括个人品质和特点(如动机、人际交往意识)、环境因素(关心他人、有效的支持系统)和与人互动的过程[7]。Mansfield等研究者(2012)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后,构建出了教師心理弹性四维结构模型,包括专业相关、情感、动机以及社交四个维度。其中教师专业相关维度主要是指对学生负责、有效的教学技能、有组织高效率的管理时间等;教师情感维度是教师对其教学经历的一个情感反馈,自身的情绪管理以及应对压力,包括不以自我为中心、有幽默感、会情绪管理、合理应对工作压力、关心自身幸福、享受教学等部分;动机维度是个人行动的意念和内在驱动具有心理弹性的教师拥有一种自我效能感,内在的使命感会使教师在专业上获得持续的发展,包括积极和乐观、坚持、专注于学习和自我提升,喜欢挑战、维持动机和热情、自信和有自我信念、设置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目标七个方面;社交维度关注的是教师在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关系,包括解决问题、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寻求帮助和采纳建议、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8]。 Wagnild和Young(1993)将心理弹性分为自信心、坚持、自在感、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和平衡性这五个结构维度[9]。

虽然国内对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教师心理弹性还是外来引入的概念,但国内有些学者基于国外的文献以及国内教师的实证性研究,编制了相应教师的心理弹性量表,并提出了不同的教师心理弹性结构维度。2014年李琼、裴丽等人以北京市455名中小学教师为样本,通过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及最后在一阶基础上的二阶验证性结果分析,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弹性包含三个维度,即对教与学的热爱与奉献、教师自我效能感、工作满足感与乐观[10]。

综合以上研究者提出的教师心理弹性的结构观点,总的来说可以划分到Mansfield等研究者(2012)提出的专业相关、情感、动机、社交这四个大维度中,比如专业相关中有效的教学技能、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反思等,情感这一维度包括情绪稳定性、对教育的热爱、教师自我效能感、工作满足感这4个部分,动机包括为了职业技能发展、对科研的追求、职业信念等部分,而社交这一维度有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支持与培养(来源于家庭、朋友以及学校)这两个部分。

三、教师心理弹性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

1.教师心理弹性与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帮助个人积极适应压力,并对个人的利益目标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能力[11]。Bowles等(2016)以澳大利亚的160名中小学教师为样本,探究适应能力(包括开放性,可视化,计划性、行动力、封闭性、社会支持、消极情绪和内驱力八个维度)与心理弹性(包括个人能力,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和计划风格五个维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教师之间的适应能力差异显著,教师适应能力高的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能够更好地适应压力[12]。

2.教师心理弹性与总体幸福感

德国学者 Johanna和Barbara(2012)对170名教师做了网络调查,探究教师心理弹性和总体幸福感两者的关系。他们采用的是Schumacherd等人(2004)编制的RS-11,RS-11就是将Wagnild和Young(1993)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S-25抽取其中11项而成的德语简短版心理弹性量表,包括个人能力、对生活和自我的接受,研究的幸福感包括一般的健康认知、工作满意度、疲惫感和身体疾病。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分析,他们发现总体幸福感量表各个维度及总分及心理弹性总分及大部分维度是存在显著关联的,心理弹性可以缓冲教学专业的特定特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助于维持一般健康和工作满意度。心理弹性对总体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韧性的各个维度均对总体幸福感总分存在着显著正向预测作用[13]。也就是说,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教师,总体幸福感越高。

四、我国教师心理弹性的未来展望

虽然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弹性的概念、构成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开发中国教师心理弹性量表、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心理弹性研究上有所欠缺。所以,基于国内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作者认为,未来我国教师心理弹性研究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心理弹性,提高幸福感。

1.开发信度和效度良好的测量中国教师心理弹性的量表

中国本土文化具有其特殊性,特殊文化孕育出来的人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然而,目前国内研究者大多数采用西方成人心理弹性量表或职业弹性量表来测量教师心理弹性。如杨惠在研究特教教师离职意向与工作倦怠、心理韧性的关系时,采用Connor和Davidson(2003)以特质论为基础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还有王琛采用的是经杨立状等人(2008)翻译修订的,由挪威学者Friborg(2005)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简称RSA)[14],不仅没有基于中国文化情境,而且忽略了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特殊性。虽然近几年有研究者编制了符合中国教师情况的教师心理弹性量表,但在信度和效度以及使用范围上并不是很高。因此,必须整合目前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结论,开发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中國教师心理弹性测评工具,为我国教师心理弹性研究服务。

2.扩大对中国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的地区

国内现有很多关于不同地区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大多数是立足于农村教师或者是西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对于城市或者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教师研究涉及较少。因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在办学经费、硬件设施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均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很多研究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问题更加严重,研究心理弹性的价值更大,从而忽视对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承受来自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生存境况的压力更大,面对更高的教学要求和在城市更大的生存成本,他们也需要心理弹性自身的修复,因此,未来可以对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GU,Q.,DAY,C..Teacher Resilience: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ffectivenes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8):1302-1316.

[2]Garmezy, N. Children at risk: The search for antecedents of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Bulletin,1974(8):14-90.

[3]李 琼,张国礼,周 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源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1):97-103.

[4]Oswald M.,Johnson B.,Howard S.Quantifying and Evaluating Resilience promoting Factors: TeachersBeliefs and Perceived Roles[J].Research in Education,2003(1):50-64.

[5]Patterson J.H.,Collins L.,Abbott G.A Study of Teacher Resilience in Urban Schools[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4(3):3-11.

[6]Brunetti G.J.Resilience under fire: Perspectives on the work of experienced,inner city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6(7):812-825.

[7]J.Sumsion.Early childhood teachersconstructions of their resilience and thriving: a continuing investig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4,12(3):275-290.

[8]Mansfield C.F.,Beltman S.,Price A.,Mc Conney A.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at the Chalkfac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3):357-367.

[9]Wagnild,G.M.,Young,H.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1993(1):165-178.

[10]李 瓊,裴 丽,吴丹丹.教师心理韧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报,2014(2):70-76.

[11]Le Fevre,M.,Kolt,G.S.,Matheny J.Eustress,distres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occupational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Which way first?[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6(6):547–565.

[12]Terry Bowles,Jessica L. Arnup.Early career teachers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adaptive change capabilities[J].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6(2):147-164.

[13]Johanna Pretsch,Barbara Flunger,Manfred Schmitt.Resilience predicts well-being in teachers,but not in non-teaching employees[J].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12(3):321-336.

[14]王 琛.特教教师离职意向与工作倦怠、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量表弹性幸福感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基于分治法的Kubernetes弹性伸缩策略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