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富有语文味

2018-05-21丁丽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丁丽君

【摘要】语文味是指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精妙与韵味,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本文通过大量的课堂实例具体阐述了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的三种做法,为小学语文教师设计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语文味 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15-02

一、语文味的重要意义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是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的积淀,它的美丽与精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更是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体会语言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把语文课上的富有“语文味”如,2018年平昌冬运会央视解说员陈滢对一日本男子花样滑冰的一段解说词对仗工整、平仄押韵,但翻译成日语后,句式长了、音韵没了,再也无法体会出汉语言的韵味美。让语文课堂有自己的特点和韵味。什么是语文味呢?顾名思义,语文味就是语言文字的韵味和美感,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要把语言文字的韵味与精神挖掘出来,帮助学生获得汉语言文字美的深切体会,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如何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1.运用多种读法,提升阅读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语文课程个性化的体现。语文课堂就应该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课文需要反复阅读,文本中字义在阅读中自然就会理解了。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如初读(浏览,略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语文课上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明确大意,在头脑中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第二步再读课文,阅读时,以“找一找、划一划”的形式。“找一找”新字、生词,边读边划一划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在边读文边理解,或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也可以用工具书解决。如果不能马上理解的字词,画上问号在接下来细读文本,分析文本中进行理解。第三步细读或者称为再次读。根据文字结构的不同,可以按文章的一部分一部分的读,也可以一个自然段的读。细读要读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第四步精读课文,品读感悟,品好词佳句,从好词佳句中理解思想感情。在读中品读感悟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多种读法可以在学文中灵活掌握,不失语文味。如在《称赞》一课的讲解中,老师可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故事吸引学生,再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学习新字词。精读和品读怎样完成呢,方法多样。可以由学生自己划一划,找找自己喜欢的语句再说一说,重点的句子可以全班议一议,再品讀理解。精读的方式也不单一的读,如演一演,分角色朗读,加入动作体会等灵活多样。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多运用分角色或表演的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在进入角色深入体会了。如《荷叶圆圆》,《小蝌蚪找妈妈》、《狐假虎威》等等这样的文章有很多。但不论低中高年级,语文课上不能丢掉多读这一原则,文本只有反复多读才能其意自现。

2.深入文章鉴赏,理解文章的内涵

深入理解文章,挖掘文本的内涵,全面体会文本的寓意。学文时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字,理解词,把一篇美美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但也不是只学习文章有忽略掉了字词的积累。那怎样处理呢,字词的学习要在阅读中结合文章帮助记忆和理解。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除了完成字、词的教学外,有些学习往往只读懂了文章的意思理解了内容,就懒于再次阅读深入挖掘体会文本内涵。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有横向的深入,文本层面的理解,文辞之间的存在的意思。还要纵向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如《孔子拜师》一课,除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还要懂得这样几条线。(1)孔子拜师一路艰辛,从这些词可以体会,“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风尘仆仆”,可以体会到求学的艰辛;(2)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如“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还有“您”、“多谢”、“拜见”、“再次行礼” “不离老师左右”等等都能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3)知识渊博的品行,在第自然一段感受求学的艰辛,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到彬彬有礼,学无止境永不满足都有完美的告诉我们做学问,不要只知其表,不知其里。(4)从德高望重的老子身上学到了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质。当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说说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然后再加以引导。

3.走进生活情境,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文本离不开生活。好的课堂导入如一首激情澎湃的歌,焕发人的精神。如《葡萄沟》一课,一上课教师可以头戴一顶维吾尔族小帽,饱含深情的导入,“孩子们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的葡萄成熟了,邀请我们小朋友葡萄沟去做客呢。”此时播放风光秀美的葡萄沟里,一位小姑娘带领全班同学在爬满了密密层层翠绿葡萄叶的葡萄架中。教师配以妙语连珠的解说,“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美丽极了。”教师巧妙利用第一自然段就把学生带进了那如诗如画的葡萄沟,宛如真的置身于茂密的葡萄架下,“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再次结合课文),这时学生仿佛已经品尝到最甜的葡萄、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得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招待了。入情入景直接将学生带到文本中,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愉悦不由得感叹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识记了本课的生字 “坡”、“修”、“够”、“留”“梯”、“味”、等,感悟了“梯田”、“茂密的枝叶”、“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语文不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更是帮助学生吸收古今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不应该脱离生活,要积极创设与文本对应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纯真情感,触动学生的心弦,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与课文的内涵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挖掘出文本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语文味。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