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OLO评价方式对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教学的启示

2018-05-21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所学思想品德中考

姚 欣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

一、什么是SOLO评价方式

SOLO评价方式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每一阶段的认知水平有着质的区别。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教授以此创建了一种描述智力发展的一般性的框架,这个框架是根据个体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进行分类,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英文缩写SOLO),从而形成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和评价方式。目前为止,SOLO评价方式在我国已经用于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的实践。比如从2004年起,广东省就开始在试点研究的基础上推广应用SOLO评价法,并在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SOLO评价方式在中考思想品德学科中的运用

2017年广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首次以SOLO评价方式,对25题第(2)问进行赋分(后附25题题目和答案)。这是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学科最大的惊喜与亮点,为将来广州市中考政治学科全闭卷考试投石问路,奠定了基础。SOLO评价系统,以等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答赋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地以逐个知识点赋分的方式,要求学生从三则材料整体把握信息,得出自己的观点,有逻辑、有条理地分析与阐述,立足于生活,扎根于知识,整理为观点,推理为答案。要求教师在改卷时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答题思路和内容,改变分分必究的评分标准,转变采点而忘意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整体的答题框架,基于学生的答题思路和逻辑关系,先准确定位于学生的评价等级,再根据细则赋予具体分数。

总体而言,该题等级评价如下:

5~6分:能围绕校园暴力和欺凌坚决依法惩处、未成年人要预防违法犯罪、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几个论点,选择其中一个论点,综合把握材料,理性分析和阐释,语言表述简洁、逻辑性强;

3~4分:能简单地结合试题情境、所学知识、生活经验的一方面或者多方面进行判断和阐释,能够结合材料但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结论正确但欠全面,语言表述层次比较清晰。部分学生有论据但缺乏论点,也有些学生有论点但论据不充分。

0~2分:不能正确地综合试题情境、所学知识、生活经验等多要素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部分学生观点错误,或仅表明观点、不予阐述;或阐述观点与所采用的依据不一致。

该设问可以多角度得出结论,如违法犯罪的危害、国家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国家在保护未成年人与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间如何平衡、珍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青少年如何避免违法犯罪等,让学生懂“理”;此时更进一步让学生说“理”,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观点进行阐述。该问是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能力要求为“运用”。学生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或者某一框题中抄写答案,而是根据三年所学知识,与材料紧密结合,理清思路重组答案。强调学生要有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有辩证思维能力,有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此问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颇高,完美地拉开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差距,这也是SOLO评价方式的魅力所在。让低层次的学生有话说,让中层次的学生能说话,让高层次的学生说好话。

三、SOLO评价方式对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的启示

许多老师在此之前也对这种评价方式略有所闻,但是真正地落实到试题评价之中,却又感到新鲜和不安。从改卷老师的角度来看,不必纠结于每分必争,而应转变逐句评分的固定思维,注重点意结合、采意为主的思路,发挥专业判断的作用。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说清道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更要懂得知识间的关联,把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让知识“活”起来。接下来,我们该如何教学以适应SOLO评价方式,不少老师都相继提出了困惑。毕竟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这也让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方向更明确,理念更清晰。

启示一:真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几乎所有九年级学生都知晓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师在教学与备考中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复强调。但是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缺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理解。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在教学中不能只做知识的单一传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学生做人办事的准则。

2017年中考25题第(2)问,让学生在三则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加以解释,可见SOLO评价方式在思想品德考试中,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立足于这个价值观合理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适应SOLO评价方式的首要要求。

启示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授予学生“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课本观点,准确分析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知识要活起来,教学上必须以教材为根本,以恰当的典型的时政材料或生活实例为载体,积极发掘时政热点或生活实例中的知识内涵和充分发挥其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把观点讲清楚、解透彻,让学生明事理、乐实践,在认同教材观点的基础上,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启示三: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SOLO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推理能力。在2017年中考25题第(2)问中,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阐述,这就要求教学中应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学会从点到面,从面到整体的推理,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三年的知识整理成一个有逻辑有关联的知识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也会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但大多停留在知识归纳上,更多的是关注某个知识包含的内容,而不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种思维导图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构建逻辑体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思维导图,更多地关注知识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清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学会分析推理,从而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启示四: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解题思路的指导。

SOLO评价,需要考生从大量的文字或图表中提取、整合信息,结合个人的价值认同、生活经验、所学知识等进行分析,说明个人观点。这时候考生可直接从书本中摘取的信息较少,在考场上把时间更多地留给阅读和思考,而不是翻书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对素材、时政热点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水平和解题技能,注重引导他们学会筛选、提取信息并灵活运用信息,增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规范学生的答题方式、书写格式和书写质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避免口语化、聊天式的答案)。教师讲评答案时,应该理清答案的逻辑关系,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不能这样写,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多关注题目本身的需要,教会学生审题,尽可能避免教成“套路”和给予“规范性”答案。

SOLO评价方式的试行为新的思想品德中考改革提供了一种探索模式,为一线教师提早适应新的考试方式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指引。

附:2017年广州市思想品德中考第25题

25.(10分)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底线。材料一、二来自权威部门从2013年到2015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100多件典型案件的统计。

材料一:案件涉及类型

材料二:案件处理结果

处理案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重伤 1 8.7% 6 8.7% 1 2.5% / / /致人死亡 / 2 5.7% / 1 1.4% 3 4.2% 2 8.5%达成谅解,免于刑事起诉宣告缓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三至五年有期徒刑五至十年有期徒刑

注:依据我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符合缓刑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如果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1)初次犯罪;(2)积极退脏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3)具备监护、帮教条件。

材料三:中央有关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1)结合材料一,概括犯罪的本质特征。(4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特点?请运用所学知识、生活经验和理性思维,选择一个你最认可的观点予以阐述。(6分)

参考文献:

[1]茅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胡田庚.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所学思想品德中考
选择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非所学
非所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符合课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