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与高师纸版画教学的融合与渗透

2018-05-17彭丽

艺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纸版画学前教育渗透

彭丽

〔摘 要〕皮影艺术和纸版画这两种综合民间艺术,具有装饰性和综合性的共同特征,且制作材料、工艺颇为相似,两者联系紧密又各具特色,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兼具审美性、实用性与操作性的重要内容和特色课程。两者的融合与渗透实践,有利于拓展学前专业版画教学资源,体现美术课程的有效整合,同时促进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承。

〔关键词〕皮影艺术;学前教育;纸版画;渗透

皮影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于2011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重要性。皮影影偶“静观为画”,其丰富的纹饰、夸张的造型、意向的色彩、镂空的形式和工艺、独特的场景等特征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是美术课堂教学的独特资源。笔者在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皮影工艺与创作”培养工程的研修中,更进一步地走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并发现它与现代版画在思维、艺术语言特征、内涵和造型手法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和相通之处可以为两者的结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皮影艺术与版画艺术之间的共通特点

1.属于综合民间美术门类

在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中皮影戏源远流长。皮影影偶是集繪画、镂刻、设色等于一体的综合美术形式,运用镂空技法创造光影特效;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民间传说、戏剧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吉祥图案等等,有主观描绘更有客观再现,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传统木刻版画与皮影艺术一样,作为我国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土壤,运用雕、镂、剔、刻等手段在木板上塑造出以点线面为主要造型语言的各种形象,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反映出普通劳动人民原始质朴的审美情调。版画和皮影艺术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延续,同为农耕时代留下来的精神家园。“而农耕时代留下来的一切都弥足珍贵”,正是有冯骥才、赵树同等专家学者呼吁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以及我们共同努力,才不至于让子孙后代在未来错失这些民族瑰宝。

2.具有装饰性特征

装饰美是版画和皮影艺术的共同特征。版画材质的特殊性和制作方法决定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具有主观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天然具有强烈的装饰美。纵观作品,不难发现夸张与变形、对称与均衡和意象化等是它们共同拥有的表现方式。镂刻工艺、光影造型、平面构成等方面共同构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其独特的视觉资源体现出东方艺术的装饰风尚。无论是人物、动物造型还是场景造型都展示了平面装饰艺术的韵律之美。整体造型通过虚实、阴阳对比和主观、意象来体现形象的内涵和寓意。色彩更是体现出民间美术主观、象征性地用色理念和审美习惯。从艺术形式上看,都需要将点、线、面有机地运用在作品当中,从而使画面层次丰富、形象丰满,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3.制作工艺、材质相似

皮影影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制作材料包括牛皮、羊皮、驴皮、纸板、塑料等,体现了绘画与镂刻工艺的完美结合。版画是一种必须通过媒介转换而完成的艺术形式。版画尤其是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包括画稿、制版、印制等,制作性很浓,同样要绘画和手工的结合。版画的平、凹、凸、漏、制版、印刷、复数性等是区别于其他画种而独有的特点。两者在制作流程、方法与材料使用方面非常相似。从视觉效果来看,皮影通过阴刻和阳刻结合所呈现的镂空艺术形式与纸版画中的凹版、孔板如出一辙。孔板即为镂空版,凹版则为刻线底版,版画的“留黑”手法与皮影的留白镂空表现原理相通。

综上所述,版画与皮影都是体现装饰美的艺术形式,都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都是以刀代笔,制作流程也相近,却又各具特点。造型元素、媒介材质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使得版画与民间皮影艺术在审美和造型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幼师美术课堂追求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美术与民间文化结合的内容,使得两者的渗透和嫁接更为长效。

二、皮影与纸版画嫁接的教学

版画创作不仅要求具备绘画能力,而且集刻、印等于一体,整个制作过程能使学生的心、眼、手得到全面协调的训练。纸版画是版画中取材最方便,制版、印刷都比较容易操作的版种,不受机器的制约,可纯手工制版、印刷完成。纸版画虽操作较容易,却不失艺术性、设计性、操作性和趣味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版画制作的最佳版种,且更注重综合性,更像是综合版画。纸版画在造型上具有单纯、概括、夸张、变形等特点,有很独特的视觉美感,这些特点恰好能表现出皮影的装饰美,因此,皮影纸版画是非常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也是符合美术大纲要求的,同时与国家复兴传统文化艺术的目标理念相吻合。版画与传统皮影艺术的嫁接,具有很好的实践和研究价值,有益于丰富美术课堂资源,促进课程的有效整合。基于此,我们开发了皮影版画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刻线皮影版画、孔板皮影漏印版画和皮影拼贴版画,凸显学前专业美术课程绘画与手工内容相融合的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1.刻线皮影版画教学

海绵纸刻线版画制作过程包括画图、刻线制版、印制。底版板材选用的是海绵纸,也是手工材料,较吹塑纸有更好的制版效果,刻线时不易刻断底版,凹下去的线条可深可浅,可粗可细,非常方便制作不同形态的底版。刻凹的线或形,印制后呈现为纸本身的颜色,如果印纸是白色,则为白,相反,则为黑色。海绵纸很适合表现皮影外简内繁,丰富的装饰图案。印制时,可用笔调水粉或丙烯颜料画于底版上,再进行对印,颜料的干湿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条件的话,可像木刻版画一样用滚筒和油墨、油画颜料着色再对印,效果也不错。对印是版画的基础方法,对印制作的装饰图案纹理有一种稚拙、粗犷的美。

2.活动的漏印皮影版画教学

漏印皮影版画,也可叫纸孔版画,即用刻刀或剪刀在纸板上镂刻出皮影底版后,再用水粉、丙烯颜料进行漏印。首先制作纸影,并转化为漏印底版。底版纸张可以是打印纸、素描纸或其他防水纸,纸影制作方法同剪纸手法。漏印的方法多样,喷漏、拓漏、刷漏的画面效果均不同,印纸可以是卡纸、素描纸、铜版纸等。由于底版镂空,颜料就会透过镂空的形态从而产生之前作者所镂空的图形的负形,并可以移动底版重新漏印,复制出单位底版的其他色调。由于喷漏上色的速度较慢,易于控制色调和颜色的变化,颗粒状的颜料之间相互交错,产生空间混合的色彩感,别有一番印象派点彩画的韵味。漏印时要根据底版的需要来搭配色彩,体现渐变或层次丰富的对比色彩。底版的纹饰可复杂也可简单,漏印纸业可用彩色纸,或者提前处理底色后再漏印新的色调,这种方法较传统的粘贴套色法更方便,更灵活,更有特点。值得说明的是,重叠漏印时应注意相叠处的颜色变化和虚实关系,才能体现很好的画面层次。若皮影底版各关节是活动板,则能根据作者的意愿拼接出连续的底版,并复制出犹如皮影动画般的一系列画面。皮影漏印版画体现了绘画与手工的结合,实践性强,同学们很乐于去尝试,在动手与协作中体会到乐趣,意想不到的作品效果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漏印纸版画不仅拥有传统版画所具有的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作品的复制性,印痕的雕刻味等艺术特征;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受比例和透视这些专业美术知识所束缚,造型夸张且随意,做出的漏印纸版画往往给人以最纯粹的艺术享受。拓漏的效果和漏印画面艺术效果有很大区别,更适合镂空较大的底版。无论喷漏还是拓漏,都和直接画的画面不同,具有版画印制的独特美感,并且,漏印后的底版往往也成为极具美感的作品,若将它和漏印的作品进行设计装裱,则成为姊妹版的新装饰画表现形式。

3.拼贴皮影版画

拼贴皮影版画则选用有一定厚度和硬度的纸张,结合剪纸、堆叠、拼贴的组合方式,使皮影形象具有凹凸不平的厚度,再将印纸覆盖在底版上面进行印制。这种底版可用生宣纸、水粉颜料进行拓印或用薄纸和彩铅笔、油画棒进行摹印,效果各异。若进行水印,拓印之前需将生宣纸湿润,颜色薄薄地层层拓印上去。若进行摹印,要注意摹印时的方向和力度。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艺术效果也各有特色。

為提高学生版画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分目标实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主题。我校学生共同完成的大皮影版画梁祝和花木兰主题系列皮影版画曾应邀参加2017年绵阳全民终身学习周展示活动,在展出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皮影纸版画体现了手工和绘画的结合,体现出民间美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皮影版画课程形式新颖、实用操作性强,非常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不仅应运用到在版画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创编皮影元素等中国元素的皮影插图、皮影藏书票、绘本、动画以及海报设计,扩大本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进而焕发其新的生命力,增强学生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魏力群.皮影之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赵玉兰,等.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芮法彬. 民族传统图案在版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 2015(6):92-95.

[4]马海元. 皮影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形式创新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科版), 2016, 33(6):82-85.

[5]吴静泽. 论版画艺术装饰性的审美价值[D]. 天津美术学院, 2013.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成果,项目名称:皮影艺术与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编号:JY2017C07】

猜你喜欢

纸版画学前教育渗透
锥刻纸版画
小学纸版画教学
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儿童纸版画教学中的渗透
纸版画助力队员素质提升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