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视野下的桃江山歌“胡呐喊”

2018-05-17赵琴

艺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桃江民俗

赵琴

〔摘 要〕“胡呐喊”是湖南桃江特有的高腔山歌,与其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胡呐喊”的整理和分析,努力发现其中有关桃江民俗的艺术表现内容,并从风土饮食、农耕生产、婚恋嫁娶、节日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解说。

〔关键词〕 “胡呐喊” ; 民俗; 桃江

“胡呐喊”是湖南桃江特有的高腔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鲜明地表现了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与心理诉求。“胡呐喊”所唱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桃江广大农村民众的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游戏娱乐、风土人情,以及与“胡呐喊”相关的种种社会文化活动,他们是观察桃江地区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与文化遗产价值。

一、?“胡呐喊”中的风土饮食

桃江山清水秀,素有“竹子之乡”之称,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全县楠竹面积达70多万亩,仅万亩以上的成片竹林就有31处。因此“胡呐喊”中经常会唱到竹,如《姐屋门前》中“姐屋门前一根竹,……”,《唱词》中“风吹竹叶片片动,三脚跳出发财门”就是形容翠绿挺拔的楠竹,坡连坡,山连山,一眼望不到边,风吹竹叶,起伏之间,有如连绵的海浪,沙沙的竹涛声又似优美的乐曲。

自古以来的桃江人民,生活非常节俭,日常的饮食比较简单。这一点,在歌中有一定的反映,《新造龙船十八舱》中唱道:“我那浏阳女子爱我一船好白米”,桃江人的主食是大米,桃江人种水稻,一年两季,六月收早禾,十月收晚稻。“稻谷”,桃江人 叫“谷”,稻谷去掉壳之后不叫大米,桃江人叫“米”,米煮后成饭,桃江的主食除了饭外,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还以红薯为主,到端午时节必吃粽子,如《姐屋门前一根竹》中:“姐一个翻身抱哒郎,好像五月粽子沾砂糖”,就以粽子做比兴。

《太阳扭扭往西斜》中唱到“岸下姣莲喊哪,吃的茶哪”,这里的茶不单单指白开水或者茶叶水,桃江民风淳朴,乡情雅致,有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五道茶”,这是一种桃江特有的民俗。所谓“五道茶”分别为“煎茶”“泡茶”“擂茶”“甜酒茶”“面蛋茶”。“煎茶”是最普通的,每天早上女主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烧一壶开水,放入自家种的茶叶冲泡而成。除了自己饮用外,好客的主人们还经常放一壶到自家门口,过路的行人口渴了想歇脚都能喝到,也是喜庆待客的第一道茶;“泡茶”是指芝麻豆子茶,在客人喝完煎茶后,主人把开水冲入备好的芝麻、茶叶、黄豆泡制而成,这是待客的第二道茶;第三道茶是指“擂茶”,用桃江特有的一种用陶土烧制的里面有齿的一种叫擂钵容具,将芝麻、花生、茶叶倒入擂钵,用茶子木或柿子木制作而成的一根粗长的擂茶棒在擂钵里打圈转,将佐料粹烂,再加上凉开水或热开水、白糖,最后形成的这种乳白色的糊状液体就是正宗的桃花江擂茶;第四道茶是“甜洒茶”,是用糯米加“药子”酿造而成的,将这种甜酒放入开水中煮一下,并将捣烂的鸡蛋冲入煮沸,加些糖形成;最后一道茶是“面蛋茶”,精致的小碗里放一个“荷包蛋”,上面盖面条或家做的米粉,最有意思的是不能用筷子吃,而要用一根很小的铜匙挑着吃。因此,歌中提到哥哥在划龙舟,妹妹喊哥哥喝点“茶”,这个“茶”可能是“煎茶”也有可能是“泡茶”或“擂茶”,这也体现了桃江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

二、?“胡呐喊”中的农耕生产

明万历《益阳县志》载:“民尚朴素,勤于衣桑,拙干商贾。”这里地处丘陵,江河密布,雨水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再加上交通不便利,桃江人过着闭塞的农耕生活,农家极重育秧、播种,因此“胡呐喊”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当地农耕习俗息息相关。如薅草歌《六月里太阳如火烧》唱的:“六月里太阳如火烧,苦了我情哥在田中把草薅,姐说我的哥,你看那田塍上一无荫凉树,二又无称心姣,姐说我的哥,你加劲扯来你加劲薅,姐绣一朵乌云为你遮日(nì)头(dáo)”。六月的太阳像火一样,农民长期劳作在田间山头非常辛苦,这时,要放松、要解脱,扯开嗓子吼上几句“胡呐喊”会感到舒坦多了。过去农村插田很有讲究,要开秧门,或打鼓、或唱歌,祈求一年的好丰成,插秧时主人要热情招待插秧能手,大家边插秧边唱起《秧田里扯秧叫秧苗》“秧田里扯秧叫秧苗,移过田塍叫禾苗”,《打鼓插秧歌》“看哒插秧看哒干,看哒五谷进哒仓”。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玉米、油菜、高粱等,在种植或收割麦子、高粱时,他们会唱起“隔河望见麦子黄,割掉麦子点高粱”。

在劳动生产实践中,人们总是能总结出许多劳动经验,传承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将这种生活方式化成了极具审美的艺术形式,如他们总结出了种植、纺织、做竹艺品、打垫子等各种技术,并创造了与这些技术相应的劳动歌,因此在日常劳动的各个环节都常常能听到优美的“胡呐喊”,如《四季劝郎》:“好汉不叫别人唆,自己屋里妻子纺得棉四两,三天四夜纺得一斤纱”,《对唱》唱词:“郎在外边唱山歌,娘在外边听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绫罗织得脚手软,手脚软,脚踩不得平板,手拿不得梭,丢下绫罗不织听山歌”就表现了当时的妇女纺织生产的情景。而《姐屋门前》中“姐屋门前一根竹,……郎要砍掉打晒垫,姐要蓄的打垫子”则是表现的另一种生产形式,桃江因盛产竹,会将竹编制成各种用具,“晒垫”和“垫子”都是竹劈成的篾编织而成的,“晒垫”是用来晒谷物糧食的,“垫子”就是竹凉席。

三、?“胡呐喊”中的婚恋嫁娶

“胡呐喊”与当地传统婚恋方式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古时,就有以山歌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习俗。千百年来,桃江人民代代相传,用山歌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创造了独具魅力、脍炙人口的情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描写女性美。桃江有“美人窝”之称,桃江的女子喝桃花江水长大,桃花液滋润得她们脸色艳丽、宛若桃花,这是天下闻名的。男人们通过吆喝“胡呐喊”来倾诉爱慕。《太阳扭扭往西斜》“太阳扭扭往西斜,岸下姣莲喊吃的茶”;《四季劝郎》:“篙子一响把船开,岸上的姣娥莲哭哀哀”;《六月儿雷雨洒青苗》:“姣莲姐生得嫩好好,犹如白纸包胡椒。”等多次把美女比作清雅的“姣莲”,如《交姐要交满姑娘》:“喝酒还是高粱酒,交姐要交满姑娘”,“满”在桃江话中是小的意思,这些都表达着对年轻漂亮的姑娘的倾慕与追求。而对品貌不好,又不爱整洁的姑娘是厌恶的;如《十八姐没人要》中唱道:“情郎哥说你塌哒鼻子敞了口……脚穿草鞋一胡稀,你看何子个要你这个臭东西”。

叙述男女互相爱慕之情。含蓄地表达爱恋,如薅草歌《六月里太阳似火烧》中唱道:“六月里太阳似火烧,苦哒情哥在田中把草薅。叫一声我的哥,你加劲扯加劲薅,姐绣一朵几乌云你遮日头”,就表达了心疼哥哥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质朴之情。唱词“狗赶兔子满山跑,姐赶郎哥在心间。”,委婉地用“狗赶兔子”起兴,引出姑娘想郎的心思。《对唱》唱词:“郎在外边唱山歌,娘在外边听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绫罗织得脚手软,手脚软,脚踩不得平板,手拿不得梭,丢下绫罗不织听山歌”,诙谐生动地刻画出姑娘在听到情郎的歌声后魂不守舍的画面。

记载情人间幽期密约。《五更月明》中“系不起的罗裙抱起走,扯不起丝鞋撒起行,双手扯开绣秀房门,只问情郎哥来得咯夜深”唱出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魂不守舍、难分难舍的心情。《十根绒线》:“游鱼子爱耍水上漂,情郎爱耍抱姐腰” “瓜瓢里装肉姐爱嫖,洞宾爱耍乐遥遥”则表现了特别直接火辣的爱情。

表现对感情的道德规劝和婚恋观。比如“胡呐喊”中的《四季劝郎》中“水面上浮萍根不牢,别人家的妻子莫依靠”“自己屋里妻子屋上瓦,别人妻子瓦上霜,太阳一出融了霜,露水夫妻不久长”则规劝人们对爱情要忠贞,并对婚外恋表达了不满与抨击。

四、?“胡呐喊”中的节日习俗

桃江的节日习俗很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时,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如打地花鼓、舞龙舞狮、耍花灯、打三棒鼓、赛龙舟、包粽子等,传统节日构成了独特的民俗环境,在这些民俗环境下,民间艺术往往能迅速生长、传承、发展。因此,这些节日庆典成为“胡呐喊”传播与发展传承的重要媒介手段。

人们在耍花灯、打地花鼓之前先要由歌师唱一段“胡呐喊”作为这场演出的序幕,如《花鼓高腔》:“花鼓好唱口难开,仙桃好吃树难栽,要吃仙桃拿钱买,要看花鼓你站拢来”,还有《打锣腔》“花鼓打得快又快,拜上筵东且莫怪;如今怪来怪又得,不是新春我不得来”。唱腔粗犷洪亮,充满了感染力,不一会就会把人们都吸引过来,人们一阵“嗬”声围成一圈,场面热烈喜庆。

还有一个必唱“胡呐喊”的场合是端午赛龙舟时,用以纪念屈原。桃江是屈原的第二故乡,屈原曾在桃江生活12年之久,千百年来,桃江人民用“胡呐喊”倾诉着对诗宗屈原的缅怀。他们唱起《龙船歌 》:“宝庆下来十八滩,滩滩望见紫金山,紫金山上般般有,只少芙蓉伴牡丹”。“龙船歌”有好多段,歌师每唱完4句,众挠手就齐声呼喊“齐挠划闪——嗬嗬”,刹那间鼓声激越、气势恢宏、龙旗飘飘、舟行似箭,岸边人山人海、翘首企足,场面甚是热闹。

“胡呐喊”与其民俗文化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胡呐喊”所唱内容反映了桃江的风土人情,而桃江独特的民俗也为“胡呐喊”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丰富的题材。“胡呐喊”这朵艺术之花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上盛开的,它的生长与发展都离不开桃江的地方民俗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胡呐喊”出现了衰败没落、后继无人的危机,要使“胡呐喊”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当下最为重要与急迫的就是要保护好其生存的土壤——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 桃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桃江县志(1986~2000)[M]. 北京: 方志出版社,2010.

[2]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M]. 北京: 中國ISBN中心,1994.

[3] 蒋作斌.益阳历史文化丛书—桃花江美人窝[M].长沙:岳麓书社,2008.

[4] 陶立璠. 民俗学概论[M].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益阳地方志网》[OL].http://dfz.yiyang.gov.cn/yyfq/2015-01-14-230.html.

[6] 陈丽琴.民俗视野中的广西那坡壮族民歌[J].广西民族研究,2011(9)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社科办[2014]20 号)课题编号: 14YBA157

猜你喜欢

桃江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桃江凤凰山:屈原发出《天问》绝唱
民俗中的“牛”
桃江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建议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湖南桃江县的基层实践探索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