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

2018-05-16王慕晨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穗子刘峰文工团

王慕晨

【摘 要】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冯小刚执导的影片《芳华》,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与推崇。探寻电影《芳华》的诗化叙事艺术,体会导演对艺术创作的至高追求,透过电影的叙事语境、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由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有助于我们体会其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

【关键词】《芳华》;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100-02

一、导演冯小刚与电影《芳华》

冯小刚的名字及其电影,始终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约定俗成的名词“贺岁电影”“商业电影”相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冯小刚是坚持创作商业电影的代表更为确切,幽默感和思考的状态是他的特点。冯小刚是一位在商业与艺术之间辗转游走的特立独行的导演。在他早期的电影作品里可以找寻到很多商业片的痕迹,在近八年中,冯导又表现出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的真心,所以他在创作商业片的同时又有着对现实社会的真切关注和对高雅艺术的高度诉求。他在电影艺术中发掘着一个时代的本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他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了一条奔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201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刚上映14天,电影票房就突破10亿大关。该影片成为2017年国产电影中第6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也是冯小刚导演所有的作品中最卖座的一部。在影片中,冯导将镜头对准了文工团成员萧穗子,并以其视角讲述“标兵刘峰”的坎坷经历。考究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背景音乐,创造了“冯式影片”的新高度。同时也以理性客观的人类学视角引发观众思考關于奉献精神和自我实现的矛盾问题。影片将叙事的复杂与语言艺术近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本片成为近年来同类型电影中的巅峰之作。

二、电影《芳华》叙事艺术分析

(一)电影《芳华》的叙事语境。电影是一种讲究视听和叙事的艺术。导演们惯用的手法是将多种题材类型进行融合加工,而重新组合调动不同类型片元素并集合其特色和优势,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审美趣味的受众,从而使电影“叫好又叫座”。

《芳华》融合了对美好青春、爱情的回忆,使作品既深具特殊时期里的年代感,又符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风尚。首先,电影描绘了一群正值芳华的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春少年在军队文工团里的悲欢爱情故事,是一部回忆青春爱情的电影。其次,影片讲述了美好的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越南战争的洗礼,长达6分钟的血腥战争镜头的展现,述说着敏感的岁月和动荡的年代。当影片的时间线推移至“自卫反击战”时,导演运用了长镜头的手法对刘峰所处境遇进行连续拍摄。在此长镜头中,刘峰两次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急救包,并且以刘峰同三位战友联合营救战友尸体作为长镜头的结尾,使观众再次认识到刘峰无惧牺牲、舍己为人的无产主义精神。

艺术不是生活,真实战争的残酷程度远远超出了电影里所表现的。由此可得《芳华》也是一部战争片。再者,《芳华》也是一部剧情片。剧情片常常引人深醒,耐人寻味。影片中不论是为娇气的林丁丁下面条、帮助炊事班赶猪,还是为新婚的同事打沙发,都将刘峰这一扁平人物身上的“雷锋精神”通过一系列的镜头组接直观呈现给观众。在那个年代,有刘峰这样的“雷锋”存在。而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争场面里,实际上导演塑造的“刘峰”是中国无畏战士们的一个缩影。曲折婉转的剧情故事也使得电影《芳华》向剧情片靠拢。

电影与小说、话剧、电视等的叙事艺术一样,其叙事实质上也构成了一种话语,而且构成电影的并不是声音和画面,其实是它隐藏着的灵魂,也就是电影的话语精神。简而言之,《芳华》的话语精神具备了“当代性”——重点在于描述生活在这个特殊年代里并且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群人的生活,而不是电影故事发生的时代。《芳华》里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年代于创作者来说是美好的追忆,那个年代于受众来说是一个共鸣和想象。在这个看似美好实则动荡的时代里,有爱情萌生,有勾心斗角,有好人好事,有残酷的战争……

(二)电影《芳华》的叙事视角。想要创造一个好的电影故事,首先要确定影评的叙述者。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1]

第一人称叙事是限知视角,也是外视角,没有人敢说作为“旁观者”的“我”能知道别人感情里的柔情蜜意。“我”即影片中的萧穗子,也许她看到的只是表面,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也看不到事情更深层次的内涵。电影以小见大折射出一代人的芳华。以微观视角向观众展示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女兵的芳华,以此折射出全国文工团里战友之间诸如此类的芳华已去,独留情谊。

以微观视角看影片中越战场面的残酷,以此揭露世界上任何打着和平的口号发动战争的国家伪人道主义精神。《芳华》使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文工团女兵萧穗子晚年口述叙事,讲述过去发生的一切美好与残酷。这样的手法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里实属常见。正如萧穗子的叙事方式,这部影片就像两个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在回忆过去,其实就是导演冯小刚与编剧严歌苓共同回忆年轻时候在文工团的点点滴滴。他们借萧穗子的口叙述着文工团里的美好往事:有一个“雷锋”一般的人物——刘峰;有一群热爱唱歌跳舞的年轻人;有着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憧憬……可他们又忘不掉那个特殊年代所带来的迫害,唤起了一小部分观众心中的仇恨情节。

(三)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电影要讲故事,在结构上必须考虑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人物性格的形成,而且要特别讲求因果关系,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堆砌视频素材,或一览无余表述创作者的思想,将很难“叫好叫座”。电影《芳华》有一个繁复的多条线索融合的叙事结构。笔者将从电影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结构和人物的人生事件说起,详尽分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以此彰显电影的叙事艺术。

首先,影片以“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改革开放作为背景。其中,“文革”和改革开放在交代电影背景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含蓄,而对越自卫反击战利用大量现代摄影手法进行了刻画表达。因为特殊年代,何小萍的父亲受迫害等不到平反就惨死在牢中,后来该人物内心承受不住残酷的打击而发疯;因为特殊年代里的标兵,一直以雷锋形象示人的刘峰因为表达爱恋被当时社会舆情所压制。改革开放的到来,促使林丁丁远嫁他国、萧穗子大学毕业成知名作家。

影片中最突出的人物的人生事件要数刘峰、何小萍了。刘峰作为文工团里的“活雷锋”,在做好人好事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后,荣获各级下发的荣誉证书和荣誉奖品,其实最令他骄傲和光荣的是人们口口相传“文工团里的刘峰是个大好人,不为己专为人”。一个人被捧得越高,就摔得越狠。他最大的人生失误就是在听了邓丽君的歌曲后由于荷尔蒙作用鼓起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因被他人撞见,被女方倒打一耙。这些对刘峰的人生造成了极大影响:首先是从道德模范的高层摔到思想龌龊的低谷;其次是昔日亲爱的战友人情冷漠、落井下石。战场上他失去了一条胳膊,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和身体残缺为他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受尽委屈作了铺垫。

影片中另一主要人物何小萍的重大人生遭遇也是精彩萬分。进入文工团的第一天,被战友嫌弃身上有味;因为要寄照片给多年未谋面的父亲而偷穿林丁丁的军装照相;偷偷在衬衣里缝胸罩衬垫被战友嘲讽;因为是易出汗体质被男舞伴冷落;因为刘峰表白林丁丁事件被战友落井下石而对整个文工团的人心寒;偶然的机会让她逃离这个看似和谐实际却是冷漠无情的大集体去前线救死扶伤,后又因战争的无情杀戮导致精神失常,许多年之后回归正常,与刘峰有情无果,相互依存到永远。

(四)由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电影与原著讲的虽然是一模一样的故事,但将小说叙事的方式转换成视听语言的叙事方式非常艰难。在严歌苓创作的小说《芳华》中,文工团里战友之间难以捉摸的情感是整个小说的创作主体。严歌苓的叙述方式很独特,小说里每个人的故事通过叙述人“我”(萧穗子)的视角讲述出来,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根据作家给出的碎片化情节,在大脑中组合拼凑起每个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形象。跟繁杂的书本文字相比,电影的叙述语言很明显不如文字表达流畅,虽然在电影中也是以萧穗子的视角讲述故事,但从整体上看,整部电影仍然采用的是全能视角的叙述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影以《芳华》命名的同时也表明了导演对于每个人芳华的呐喊。中国古代文人曾提出“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而《芳华》这一略微具有悲剧意味的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的坎坷经历,并不能以点概面表示对现代“芳华”的唏嘘之情,而导演更希望从侧面号召广大“芳华青年”活出真我,爱出真情。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像《芳华》这样的成功之作需要长期的艺术积累和生活体验,在整个行业商业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坚守艺术本质,是广大电影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希望更多的新生代导演以《芳华》为评定标准,脚踏实地再创中国电影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红军等.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178.

猜你喜欢

穗子刘峰文工团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高梁红了
刘峰:从“发明狂人”到“创业达人”
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