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儿童戏剧初探

2018-05-16宋敏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儿童观影戏

宋敏

【摘 要】中国古代有没有儿童戏剧?学术界鲜有论及。本文从儿童戏剧的涵义出发,试将适合古代儿童观赏的戏剧划分为三类:对成人戏剧模仿;用以娱乐儿童的戏剧;帮助儿童修身养性的戏剧。将傀儡戏、影戏归结为古代兒童戏剧的范畴,并简单分析制约古代儿童戏剧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儿童戏剧;儿童观;傀儡戏;影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007-02

一、中国古代有无儿童剧

中国古代有没有儿童戏剧?学术界鲜有论及。而关注过中国古代儿童戏剧的研究者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持否定态度,如任德耀就指出“我国历史上,找不到专为儿童写作、演出的儿童剧”。①一种持肯定态度,如程式如就指出“儿童戏剧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②并列举出了古代的为儿童演出的“适合儿童观看”的儿童剧,如宋元时期的皮影戏、傀儡戏,清代的肩担戏等。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儿童戏剧?缘何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两种观点之间的主要分歧其实源自于对儿童戏剧概念上理解不同,否定者存在着以今衡古的片面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始,关于儿童剧地界定就众说不一,但有一点在认知上是一致的:主要观众是儿童。我们不妨围绕儿童为主要观众这一点,对儿童戏剧做一个简明定义。儿童戏剧首先是能吸引少年儿童、能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并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戏剧。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儿童戏剧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能引起少年儿童的兴趣、符合少年儿童审美心理;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要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内容与形式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培养少年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基于对以上几个要素理解,我们可以肯定,中国古代是有儿童戏剧的,且历史悠久。但与当代“以儿童为本”的儿童戏剧观视野不同,古代的儿童戏剧是古代儿童接受戏剧的特殊存在形式。

二、古代儿童戏剧的类型

中国古代儿童戏剧按其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对成人戏剧的模仿。

中国古代戏曲剧种普遍存在儿童演戏的现象,即为童伶。例如,清初的昆腔班社有大人带着童伶演出的中班,也有全是童伶的小班。清道光年间轰动京师的“四大班”之一的春台班就是童伶班。早期的梆子生角有童伶“十二红”、“十三旦”,粤剧、广东汉剧和西秦戏有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他们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与成人戏剧完全一致。如在《赤桑镇》、《盗御马》、《空城计》等剧目中,舞台上出现了不少可爱的小包拯、小诸葛亮、小窦尔敦等艺术形象。

(二)娱乐儿童且具有丰富戏剧色彩的戏剧。

这一类的戏剧内容品种多样,有民间神话、传说、寓言等,其中尤以民间神话最为丰富多彩。对历代儿童影响也最大。民间神话具有丰富的想象与浪漫色彩,十分契合少年儿童喜欢幻想的心理特征。由于民间神话通常表现超自然的英雄故事,以及巫术、灵怪、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等观念,与儿童思维中的原始思维同构对应得十分切贴,因而,民间神话一直是古代儿童喜闻乐见的主要戏剧内容。这一类戏剧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朱姬大仙》、《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猫儿相公》、《劈山救母》等。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为儿童认知世界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给儿童创造了一个神奇、愉快、浪漫、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以此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帮助儿童修身养性的戏剧。

如《三娘教子》、《汾河湾》、《桑园寄子》、《汉匡衡凿壁偷光》、《赵氏孤儿报冤记》、《忠孝蔡伯喈》等。这一类戏剧向儿童传递的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大道理”,戏剧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帮助古代儿童树立健康的个人品德和正确的思想人格上提供了引导作用,同时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古代儿童戏剧样式

在古代的百戏技艺中,儿童喜欢的戏剧样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傀儡戏,二是影戏。由于这两种戏剧表演的娱乐性和可操纵性十分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和审美,因此傀儡戏、影戏表演的基本观众便是少年儿童群体。

(一)傀儡戏

傀儡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称木偶戏。最早形成于汉代,在唐、宋时期发展成熟。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傀儡戏因其质朴自然的表演样式受到儿童观众的欢迎和戏仿。宋代刘克庄即有诗云:“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傍揶揄。”1976年,河南省济源县勋掌村出土的宋代婴戏磁枕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婴戏图》中,孩童玩耍的都是悬丝傀儡。南宋灌圃耐得翁在《都城纪胜》③之《瓦舍众伎》中有关于傀儡戏记载:“弄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凡傀儡敷衍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同时在悬丝傀儡下注“起于陈平六奇解围”,肉傀儡下注“以小儿后生辈为之。”表明了肉傀儡在儿童戏剧史上的重要性。以“以小儿后生辈”来扮演角色,敷衍的是“大抵多虚少实”的“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即演出内容多是受儿童喜爱的虚幻的民间神话或以打斗为主的武戏,可以想象,宋代肉傀儡这种儿童戏剧,不论是从演出形式、内容还是主要受众群体都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表演艺术了。元代傀儡戏依然盛行。姬翼就在《鹧鹄天》小令中说:“造物儿童作剧狂,悬丝傀儡戏当场。般神弄鬼翻腾用,走骨行尸昼夜忙”。④

(二)影戏

影戏,又称影灯戏,是一种用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中国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手影戏最初的起源就是古代人们为了逗乐孩童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乐形式。儿童无疑是影戏的最大热衷者。在古代绘画中,存在着不少儿童观戏演戏的婴戏图。如宋朝无名氏绘的《蕉石婴戏图》,图中画一横幅帷帐,一童持一人形物于帐后,幕前儿童席地而坐,似在津津有味观赏。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大定七年(1167年)壁画则绘有一幅儿童弄影戏图,这是金元时期儿童对影戏持续追捧的遗迹。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正月十六日夜:“诸门皆有官中小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⑤明确指出这是古代专门为儿童演出的影戏。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载“……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⑥为后人描绘出一幅宋代儿童因影戏而喧闹沸腾的画面。虽然在古代并没有出现类似“肉傀儡”专门为儿童演出的影戏,但影戏中的变形组合、拟人手法、动物形象等艺术因素吸引了儿童观众,在娱乐方式匮乏的古代,儿童成了影戏的最忠实观众。

从我国古代适合儿童欣赏的戏剧整体现象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古代适合儿童观赏的戏剧非常稀少。

尽管我们扩大了儿童戏剧的范围,将一切“非儿童本位”、仅仅是适合儿童观看的戏剧形式也包罗进来,但可列举对象毕竟不多,更无专属之作。

2.内容多神异、怪诞色彩。

傀儡戏影戏等适合儿童观看的戏剧多玄幻打斗之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儿童的想象力,但这些内容往往也伴有迷信落后的形式,会对古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古代的儿童戏剧是极少的,远远落后于古代儿童的精神需求。

四、影响古代儿童剧发展的因素

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专为儿童创作的儿童剧,与古代的儿童观、戏曲观、教育观等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父为子纲的儿童观严重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在古代,父为子纲、老者本位的父权宗法制度自汉朝董仲舒一经提出便成为维护封建人伦与家族宗法的伦理规范并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这种观念将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变成了主从之间的绝对尊卑和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的关系,儿童的独立人格被压制,天性被束缚。周作人说:“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从古以来儿童“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⑦1918年12月第5卷第6期.当整个民族都存在这种心态时,成人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就必定是扭曲的、专制的、粗暴的,儿童的家庭地位被忽视,社会地位更不用说了;儿童的独立人格被蔑视,身心特征與自然天性不被尊重。

(二)古代注重道德说教的戏剧观制约了儿童剧的发展。

中国古代戏曲大多将道德宣扬放在戏剧功能的首位。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三娘教子》、《桑园寄子》、《赵氏孤儿报冤记》、《忠孝蔡伯喈》等成人为儿童准备的戏剧,无不是在宣扬古代封建伦理的忠孝节义,或是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教条。儿童在通过戏剧这一途径来认识世界时,接受的是政治、名利、成者王侯败者寇等成人观念,对于人类自身的天性、精神与自由的传达等形而上的思考是完全缺失的。在这种戏曲创作传统的制约下,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与自然天性的戏剧作品不可能被创作出来的。

(三)功利主义导向的教育观阻碍了儿童戏剧的发展。

儿童在中国古代既然被视为是缩小的成人,那么教育他们的方式也就不存在因人制宜这一说。以中国古代教育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孟子》为例,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倡“自省”、“求诸己”、“忠恕”、“厚于责己”、“知耻”、等思想。孔子强调的“学而优则仕”则将教育与功名直接发生了联系。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剧目中,这种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考取功名的也屡见不鲜,如“满腹诗书七步才,绮罗衫袖拂香埃。今生坐享荣华福,不是读书那里来。”(《墙头马上》)“三十男儿未济时,腹中晓尽万言诗。一朝若遂风雷志,敢折蟾宫第一枝。”(《举案齐眉》)古代儿童从接触戏剧开始就背上了道德的重负,而戏剧中传递出来的功利观又过早地扼杀了他们的天真与纯净的性格。在这样的教育观下,成人为儿童准备的儿童戏剧也就更谈不上对儿童精神领域、儿童心灵塑造的重视与创造了。

凡此以上种种,在古代儿童观、戏剧观、教育观的三重合力下,古代的儿童戏剧自始至终都被束缚在封建伦理教育的藩篱中,从未得到过合适的营养滋养。

注释:

①任德耀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儿童剧1》[M].第6页,希望出版社,2009.

②程式如.《儿童剧的由来与发展》,《儿童剧散论》[M].第12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③1999年8月中国文史出版社.

④《全金元词》下册[M].第1214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⑤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第37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⑥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第370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⑦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J].1918年12月第5卷第6期.

猜你喜欢

儿童观影戏
早期“影戏教育”建构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东方杂志》为例
吟 荷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儿童本位”与“儿童崇拜”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档案无锡”丛书推出新作《老影戏单的历史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