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桑植民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

2018-05-16周地林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传承

周地林

【摘 要】民歌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可是面对社会发展和其他文化的冲击,民歌传承面临困难。本文选择桑植民歌作为代表,研究民歌的传承。

【关键词】桑植民歌;艺术特点;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083-01

一、桑植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桑植民歌曲体结构奇特多样。桑植民歌中曲体结构奇特多样,单句、双句、三句到七句都有,桑植民歌中单句体很常见,用相同的曲调吟唱不同的内容,利用其中节奏、调试来表达看似不完整且情绪饱满的内容;桑植民歌也利用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双句结构;桑植当地人对数字“三”极为崇拜,民族中也多用三句体来体现当地人民的思想;为了烘托情感,展示递进的关系,桑植民歌也通常利用五句体、七句体来体现音乐或者情感的承接和转合,例如,著名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就是五句体的民歌。这种多種句体的曲体结构在其他民歌中并不常见,是桑植民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桑植民歌“儿化音”较多,运用比较有规律。桑植语言属于西南官话体系,而桑植地区又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方言体系,地方言体系与民歌声腔完美融合,形成桑植民歌语言特点。桑植民歌多用“儿化音”,zh\ch\sh\r四个卷舌音被广泛应用,大量儿化音的应用显得民歌语言灵活可爱。不过桑植民歌儿化音的运用具有一定规律,在赞美或者表达喜爱之情时,多用儿化音,在严肃、郑重语境中并不适用儿化音。

(三)大量衬词的应用。在桑植民歌中有大量衬词存在,例如“哦”“哇”“嘿嘿”“黑啦”等,特别是多数山歌的结尾用“哎喂”。这些衬词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可是它们的出现使得原本单调的歌曲显得有韵味,长短有序、快慢适当,使得歌曲旋律被调节到最佳优美的境界。同时不同的人演唱,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衬词来表现当时的情景和自身特点。

二、桑植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桑植民歌面临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开始转向其他音乐形式,民歌的处境堪忧,老一代民歌艺人逐渐凋零,年轻人对于民歌的传承兴趣不大,这对于必须“心口相传”的民歌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已故著名桑植民歌艺术皮喜姑一生未收到传承人,这种情况反映了桑植民歌传承和保护的急迫性。

(一)收集、整理传统民歌。民间还存在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由于有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所以要做好传统歌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利用现代手段将这些保贵的民歌艺术保留下来,尽快组织人员将已经搜集到的民歌进行整理完善。

(二)专业人员指导。立足于民族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特点,主要是对于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的体现,其主要依托的是“人”,表现手段是声音、技艺和形象,传播方式主要是身口相传。对于民歌进行传承需要提升艺人的综合素质,对新人进行培养,从而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编导、演员、舞美等。成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剧团,在保证民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士进行有效指导,继承和发扬桑植民歌。

(三)政府加大投入。在桑植民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对它扶持的力度,对于民歌的作用进行正确宣传,让全民对其形成自觉保护。

在资金上也要给予桑植民歌更多的支持。可以建立桑植民歌保护机制,以及建立专项的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基金。并且还需要民间资本对于地方民歌进行保护,要将其引导成为一个公益性的事业。

(四)融入新元素。桑植民歌的发展和传媒宣传是分不开的,在人们没有接触现代传播媒介的时候,民间舞台还能够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但是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介入,诸多艺术逐渐摆脱了舞台的束缚,快速通过电视、网络等向观众传播。

桑植民歌也需要对新元素和新媒介进行运用,由于其自身存在着受众面小的特点,想要通过电视、网络传播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融入新的元素,让桑植民歌能够走出本土,扩大受众面。

桑植民歌代表的是当地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我们不应该让这些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音乐成为遗憾。我们应该将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歌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事业来做,让包括桑植民歌在内的所有民歌在保持原有韵味的情况下进行创新,运用现代手段为它们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不能让它们消失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1]张先永.从《马桑树儿搭灯台》管窥桑植民歌的特点[J].当代音乐,2016,(14):30-31.

[2]杨和平.桑植民歌传承现状有喜有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04(006).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传承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