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氏“温通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2018-05-16田小刚

西部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温通针法视神经

田小刚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甘肃 天水 741020

视神经萎缩是由青光眼、外伤、视神经炎、中毒、遗传等致病因素损害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神经传导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祖国医学称之为视瞻昏渺或青盲,患者会出现视觉灵敏度下降、视野缩小、视力减弱、甚至失明。我国男女发病比例接近1∶1,女性发病率为15%,接近于日本而高于其他国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视神经结构组织受到损害后,传导功能很难得到恢复,且目前西医治疗此病多以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改善机体代谢等对症治疗为主,疗效并不明确,因此该病成为眼科的疑难杂病之一。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此病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郑氏“温通针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气和血等作用,以其热感传到眼底为操作的关键技术,笔者采用郑氏“温通针法”治疗60例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2年至2016年在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60例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52眼),其中男18例,女12例;单眼4例,双眼24例;年龄最小 21,最大 74岁,平均(49.11±2.41)岁;病程2个月至5年。对照组30例(57眼),其中中男15例,女15例;单眼7例,双眼25例;年龄最小24,最大79岁,平均(49.11±2.41)岁;病程1月至6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1)符合视神经萎缩的西医诊断标准[1]者;2)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2]者;3)年龄 10~80 岁;4)男女不限;5)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及糖尿病者;6)能配合检查,遵医嘱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颅内或眶内占位性改变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温通针法治疗。温通针法[3]:1)选穴:主穴取风池(双侧)、太阳、瞳子髎、丝竹空,配穴取血海及膈俞。2)针刺方法:针具选择华佗牌针灸(规格:0.25 mm×40 mm),在以上所选的主穴行温通针法,配穴行平补平泻。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左手拇指用力切按风池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 min,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对照组口服复明片4~6片,3次/d;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灯盏花素50 mg静脉滴注,1次/d。2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视力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法检测视力。

1.5.2 视野 采用瑞士Octopus-101弧形视野计检查,记录视敏度。视野疗效标准[5]:显效:视野平均光敏度增加2 db以上(含2 db),平均缺损减少2 db以上(含2 db)。好转:视野平均光敏度增加1~2 db(含1 db),平均缺损减少1~2 db(含1 db)。无效:治疗前后视野无变化或退步者。

1.5.3 图形诱发电位 图形诱发电位(P-VEP)的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比较。

1.5.4 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痊愈:视力≥1.0,视野正常,或有P-VEP(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改善。显效:视力进步≥4行,或视野扩大≥15°。有效:视力进步≥2行,视野扩大≥5°。无效:视力进步不足2行。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有效率采用Wilcoxon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 视力前后观察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视野 观察组视野显效27眼,好转16眼,无效9眼,有效率为82.69%;对照组视野显效17例,好转15眼,无效25眼,有效率56.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 P100波潜伏期、振幅较治疗前后观察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

表2 2组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比较(±s) mm/sec

表2 2组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比较(±s) mm/sec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

2.4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66%。临床疗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视力减弱主要因头颅目系外伤、肿瘤压迫经络,脉络瘀滞阻塞于外,精血失养于眼,从而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目为肝之外窍,受血则能视,情绪失调,肝气不畅、气机紊乱、玄府闭阻于内,则目之视、色觉功能失常;或痰热浊气内阻目系,蒙蔽清窍,神光不能焕发;或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脏腑精华物质不能濡养精目于上,滋养瞳孔于内,故出现失明。综上所述,该病的主要病机归纳为“玄府之幽源郁遏,脏腑之精华不能上归于目”。《医学纲百通治眼病》认为,青盲是由于气机不畅、血络瘀阻,从而元府闭塞,神气游行出入,上升下降的道路不通所导致的。该病的治疗应当以疏通经络,条畅肝气,调节脏腑气血,活化经脉痰瘀为佳。

温通针法是已故医学家郑魁山教授创立的特色针法[4-7],该针法对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经络穴位角度而言,风池穴、瞳子髎皆属于足少阳胆经,前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后者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至目锐眦后”,故在风池穴操作时使热感朝着眼底的方向传导有经络基础。三焦经脉过丝竹空后“前交颊,至目锐眦”。因此通过此穴可以调节三焦少阳之气。太阳为经外奇穴,与瞳子髎、丝竹空相配属于临近取穴,操作过程中使针感沿着眼睑上下缘传导,使针感传导到眼底,改善眼底气血供应。2)从针法角度而言,该手法突出“温”“通”的功效,温可扶助阳气、祛除阴寒之邪;通可祛瘀生新,温经通络、解痉。此手法补泻兼施,通过推弩守气能激发经气使针感向眼眶及眼底传导,促进经脉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补养血气的作用。且温通针法重视押手的配合操作,有2次向前捻转和1次重插轻提,并操作九阳之数,刺激量大,针感传导作用明显,治疗效果更优。3)从实验角度而言,针刺通过增强视觉中枢的生物电活动,加快视觉细胞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血液供氧,加快视神经的传导速度,使视神经的功能的得到修复和改善,从而提高视力和扩大视野[8-9]。同时瞳子髎、丝竹空、太阳等穴的周围有支配眼睛的颞浅深动静脉、眶上神经、颧神经,因此针刺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及缺血状态,提高视网膜的营养及代谢功能[10]。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干预后视力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疗1疗程后最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后视野、P100峰潜时和振幅N75-P100变化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温通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能显著提高视力,拓宽视野,改善视觉功能。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5-100.

[3]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6.

[4]张亮,王玮,邱连利.温通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35 例[J].西部中医药,2017,30(12):100-102.

[5]王允娜.温通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7,30(5):114-116.

[6]赵耀东.温通针法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IL-2、IL-6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7(5):114-116.

[7]赵耀东,韩豆瑛,方晓丽.近年来“温通针法”研究概况[J].西部中医药,2012,25(8):118-120.

[8]孙河,樊晓瑞.针药并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20-22.

[9]张宏,周杰芳,靳瑞.针刺对视神经萎缩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2):25-26.

[10]朱柏君,王援朝,戴惠婷,等.针刺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7,17(1):11-12.

猜你喜欢

温通针法视神经
基于红外测温的火针“温通”效应改善脊髓损伤作用靶点研究*
温通刮痧联合中药塌渍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效果中的应用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的影响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唐由之视神经萎缩诊治经验
大鼠视神经夹持伤后视网膜Flt-1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