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火天成 陶冶大美

2018-05-14张雪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陶瓷艺术釉色审美

张雪梅

【摘要】文章以陶瓷艺术这门土与火的艺术为载体,从泥性之美、釉色之美以及火的艺术魅力阐述陶瓷艺术泥火天成的美。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创作实践等方式切身感悟陶瓷艺术的本然魅力。本文阐述了陶瓷艺术对观者展现内外兼修的美感,以及其由内而外彰显的质朴本色。丰富多样的陶瓷艺术品在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向世人展现着它的美,它的艺术魅力来自于泥、釉、火浑然天成的融合之美。

【关键词】陶瓷艺术;泥性;釉色;火的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来自于泥、釉、火的浑然天成,是一种融合之美,这种美的形态是首先通过视觉传达给观赏者的。

陶瓷艺术语言具有公共性,是联系艺术、社会与公众的重要桥梁,陶瓷艺术品作为一种物化形态也成为了陶艺家与观赏者情感互动的重要纽带。陶瓷艺术品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诉求,表达的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是能够与观者对话的情感交流方式,是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物化形态。丰富多样的陶瓷艺术品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向世人展现着它的美。

一、泥性之美

泥,从字面上看是离不开水的,是土与水的交融。“泥性”是土与水结合后呈现出来的性能于状态,承载着陶瓷艺术最原始的质地之美——泥性之美。陶泥和瓷泥是陶艺家创作的两种物质媒介,陶,厚重粗犷;瓷,细腻清秀。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泥料表达的情感特征各有不同。陶艺家通过对黏土性质的把握,使泥性与人性完美地融合,从而表达内心的情感。陶的原始美、瓷的柔和美加之釉色的润泽美、窑火的神秘美,都是泥性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情感魅力。在创作过程中有意保留手工的痕迹,利用刻意的变形、开裂、扭曲、错位等形式,拓展泥性的肌理和写意的表达,展现作品随意自然的泥性之美。

泥性带有自然之气,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泥土孕育生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是生命意义的文化象征。与天然泥土亲近有一种返朴归真之感,泥土本身平实亲切,质感朴素动人。陶艺的泥是有灵性的,对泥性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情感理念及美学价值的表达,泥性之美令人惊奇心动。

二、釉色之美

“美食不如美器”,美器的造就当然离不开釉色的装点。釉色的丰富多变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其他任何艺术手段都无法代替和实现的。彩瓷质朴、黑陶灵秀、白瓷优雅高贵、青瓷如冰似玉,都是釉色之美的呈现。釉料要想呈现出它的美就离不开火的参与,釉与火在窑室内发生神奇的窑变,它的不可控制性无疑为烧成效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一种釉料不同的烧成气氛,又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即是形容釉色在窑变后色彩的变幻之美。

商代陶工发明釉料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种经典釉色在不断出新,釉色在尽情地展现着造物与造化之美,谱写着中华陶瓷文明的乐章。钧瓷是靠自然窑变生成的以铜红为主的花釉,看似无形实有形,看似无意实有意,景随意变,入目销魂。钧瓷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髓。“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的色泽是在不稳定的动态之中自然窑变而成,无法人为操控,每一件钧瓷都堪称独一无二的稀世孤品。形似“冰裂纹”的开片,看似裂缝,抚之无痕,光润如玉。开片赋予了钧瓷鲜活的生命灵魂,那种细微的开裂声似乎是在诉说着它的“窑变人生”。钧瓷用古朴、端庄的造型,与绚丽、飘逸的釉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强烈反差之中达到了互补的和谐统一,呈现了超凡脱俗的绝世之美——古朴之中显秀丽、简约之中藏含蓄、温婉之中见豪放、粗犷之中流柔情,宁静而饱含冲动,端庄而百媚千娇。

三、火的艺术

陶瓷艺术是一门土与火的艺术,不同的“火”能使“土”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陶瓷的艺术个性,是一种本质的美感。火对坯体的影響千变万化,它不但影响形体、肌理,而且影响成色,不同的气氛、温度和媒介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窑变是火创造美的过程,让土与火所具备的如梦如幻、多姿多彩、不可重复的丰富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现和尊重。火的不确定性为器物的烧成效果带来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之美创造的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坑烧、熏烧、乐烧、柴烧、盐烧、苏打烧等烧成工艺更是被人们传承并创新地应用于创作中,使作品保留最本质的、回归自然的美感,是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

正所谓“无灰不成釉”,柴烧就是在烧成过程中自然下落的灰烬产生的天然灰釉,柴烧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百变而神秘的艺术魅力。这种无与伦比的魅力离不开灰烬下落的效果、泥土的肌理、走火的痕迹创造。灰烬落于表面形成的天然构图,以及灰烬在下落时层叠覆盖的层次美感,其色泽如油画般美轮美奂;黏土的肌理美感是艺术的内在美,那中或粗犷或细腻的朴实无华的内在美让人有种亲近的冲动;柴烧之火不是单纯的燃料之火,它还背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为器物穿上一件梦幻般的彩衣。火与灰烬、泥土中的金属氧化物、碱性物质完美融合形成黄、红、绿、黑、白等美奂色泽,甚至是金银的光泽。这种光泽温润、层次丰富美的艺术是火的印迹,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质朴、浑厚的自然之美。坑烧是一种熏烧工艺,它的美来自于其燃料自身产生的黑烟碳素,坯体在一定湿度下吸收这些薪材或木屑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碳素,由于吸收量的不同,或有或无,或重或轻,使素坯的颜色与碳的黑色形成对比,从而呈现出水墨般的浓淡之美,有着神秘的美学意境。熏烧的黑,沉稳、神秘却又质朴粗犷,有一种浑厚的包容之美。

四、内外兼修?以美触人

人们通过切身接触,对事物产生更加直观具体的美的感知,通过对事物的亲身接触来感知创作者的内在,能得到的不仅仅是凭双眼看到的第一印象,而是更加翔实的亲临之感,是一种精神之美的感动。

泥土在火的淬炼下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转变,使其质朴无华的本色魅力得以彰显。陶瓷是带有天然手工制作痕迹的物化形态,可以通过感官互动实现与观赏者的沟通,具有无比的亲和力,是容易触动人们心灵的。

艺术作品的使命是将其真善美的内涵传达给观赏者,把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加以呈现,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美,还有其精神的力量。这份神秘的力量,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那份最敏感的真善美的感受。作品融入了 创作者真诚、真心、真爱的切身感受,陶艺家把自身要表达的情感定格在作品当中,作品是真情的付出,是美感的流露。将真善美以作品的形式传达出来,是一种触动心灵的艺术境界。从具象中感知抽象,对真的刻画、善的诠释、美的表达,都蕴含着生命历经磨难而顽强不屈的意蕴。

五、以人为本的美学情感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艺术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精神现象,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说:“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可见艺术与人不可分割,艺术是尊重于人、服务于人的创作。

陶瓷藝术的创作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陶瓷艺术品是承载人们情感的美感元素,能够弥补人类生活上日益空乏的情感寄托,对于生活于此间的人们,得到视觉的放松,得到心情的放飞,得到温暖情感的呵护与拥抱。

陶瓷艺术的创新设计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观和实用,尤其对应着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使得对于审美情趣的要求更高,更重视。陶瓷艺术品能够寄托人们的情感,使空间环境中物质与精神文化和谐并存,使人们的视觉空间不再空乏无神,使精神情感有所依托,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的体现。

六、独生代消费观念影响下的审美观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提出,消费的动机不仅仅是对实用价值的需求,而是对消费对象所象征的“意义”的需求,而这种对“意义”的需求正是由现代生产机制这一“操纵符号的系统化行动”生产出来的。在家居环境中,人们对于陶瓷艺术品的占有欲取决于自身的不同需求,而这种需求决定他选择的种类,在满足人们不同消费需求的同时就有设计理念与之相匹配的陶瓷艺术品。喜欢追随新潮的独生代消费者们追求的是“物”的夸耀性、符号性和独特性。独一无二的美感是人们新的追求目标,由陶艺家亲手创作的具有唯一性的陶瓷作品正是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美感追求,同时也成为他们消费理念中的“限量版”。

“泥火天成,陶冶大美。”陶瓷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通过各种创作技法、材质以及烧成方式,将不同因素互相联系来,共同塑造最终美的形态,从而更深入地传达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刻含义与情感。现代生活的机械化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土与火的语言,将陶瓷艺术的创新设计加入自然、生机与自由的理念,将陶瓷材料的亲和力发挥到最佳状态,让人们体会一种回归自然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使其不仅具有满足人们生存空间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3]薛永年.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陶瓷艺术釉色审美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研究
浅析景德镇陶瓷粉彩雪景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动漫艺术创作与陶瓷艺术的融合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