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儿童天性的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课堂

2018-05-14王海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王海芳

【摘要】建立“顺应儿童天性的审美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儿童通过体验建立审美情趣,让不同层次的审美课堂成为审美意识的源泉,以多彩的审美活动培养审美自信,以情境渲染审美课堂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儿童天性;审美课堂;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顺应儿童天性的审美课堂”是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主张,它是我二十多年来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沉淀和思考。

所谓“天性”,即人的先天本性,是“天然的品质或特性”,也可以理解为“天然赋予”的。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美学的理论融于教育活动中,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感。

作为美术教育者的我们,在提升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要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因此,我提出了“顺应儿童天性的审美课堂”教学主张,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主张。

一、审美情趣是审美课堂的基础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事物美丑的判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是教育目标的首要基础”这句话来源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可见兴趣爱好是儿童的天性表现之一。少年儿童最初参与美术活动特别是低幼的儿童更应在松弛的状态中,在玩中发展。美术教学内容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灵活性和创建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苛求孩子对操作对象的构图、色彩或画面布局的平衡应达到何种程度。比如在室外上美术课,用水作为绘画工具。水是儿童爱玩的對象,体验用水作画的乐趣,用水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干了还可以再画新的图形,不怕画坏。尤其是让孩子讲评,孩子会更有乐趣,乐意帮别人去添画、去改画,去创新。这种“玩”的美术课是儿童渴望的,在“玩”中增强了儿童绘画创作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儿童的审美意识。

“快乐的玩”是适应儿童天性的学习,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儿童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合作学习,让儿童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在乡土美术课中以“踏着历史的足迹寻找黄河古道之美”为主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黄河古道上的各座桥梁的景色。春天的桥及两边的花树,夏天垂柳掩映的桥,秋天衬托暖色调的桥和水面,冬天白皑皑的雪景以及美丽的夜景。孩子们欣赏到了不同造型桥梁的美和周边独特的景色,以及与之相连的黄河古道历史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体验中提升审美创作能力,再次以视频、图片结合帮助学生从艺术角度寻找、发现桥的造型,桥墩的形状、桥梁上的花纹图案、周边的古建筑、风景等的艺术魅力。欣赏黄河古道景色优秀的绘画作品,引导孩子观察作品细节的刻画,如构图、透视、色彩等,完成自己的创作,并积极主动展现自己的成果。

二、审美意识?是审美课堂的源泉

审美意识是指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反映形式,它包括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源泉比喻事物的根源。

儿童在低幼时期画物体,大多使用单线造型,画花就是一根竖线加几个圆圈,画人就是几根火柴棒式的线条小人等。这种绘画现象反映了儿童发展规律的。7-10岁左右孩子则要求把物体画的像,要掌握比例关系、特征样貌等,如果再用单线表现物体就幼稚了。学生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了,简单的图形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这一阶段要进行绘画基本技能技法的学习。

我国传统的剪纸是低年级学生们喜欢的课,色彩鲜艳的彩纸在学生们手中的剪刀下时而变成树叶,时而变成窗花,又时而成为一张张不成形的碎纸片,学生利用拍印形成图画,还有零碎的纸片,撒在纸上,描下轮廓,想象添画。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学生们看到别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审美形式将会长久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自然而然地养成热爱绘画的兴趣。

儿童在七八岁时绘画水平进入了转型期,绘画心理也进入了中级阶段,对物体的结构、比例等问题感到枯燥,不能够理解,作画的热情和信心逐渐降低,处理目前出现问题的能力较弱。这正显示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状态,即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也是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刻,他们的兴趣、爱好范围在扩展,对美术的兴趣不断缩减,眼高手低的学生占有大部分。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后,其他学科课务加重,对绘画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态甚至厌倦。“自画像”课程的设计使高年级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不断产生兴趣,学会基本知识。上课时,每人一面小镜子,重在设计发型,强调疏密对比、黑白对比、轻重对比。眼睛的结构和神气是最有趣的教学内容,衣领装饰可以结合生活想象进行创作。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引导保护他们创作的欲望,增强自信,把心中所想敢于表现出来。

由于孩子们的发展存在个性的差异,因此在美术创作表现上有着自己的特征。作为美术教师应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充分展示个性,才能把美术课上得别具特色,而且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有的学生画画的天赋没有,但他们动手能力很强,何不让他以手工的形式完成作业内容呢?或者让他们合作完成作品,唤起他创作的欲望,同样能体现美术教育的目的,从学生们的作品中能看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只有支持、爱护孩子们这种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创造冲动,努力理解并启发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和个性差异,顺应引导学生将内心世界的感受变成可见的。

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求也不一样,低年龄段的孩子,侧重对美的感知、体验、涂鸦等综合素质培养,高年龄段的孩子在尊重孩子想象发散等素质思维的基础上侧重方法技巧的表现。

三、审美自信是审美课堂的动力

审美自信是指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作品的美的自信心。每个人生来就有着一种爱美的天性,在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发展它的话,这个天性就逐渐的退化掉。只有自信时才会相信自己的审美观点,只有真诚的去审美时才能发现那些真正的、高雅的、有气质的美。这就是审美自信。

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会遇到问题也会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获取自信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在上水墨画课的时候,学生们非常兴奋,但这么多的绘画工具该怎么摆放,一会碰洒了水,一会打翻了墨汁,怎么办,如何摆放工具才能用起来方便?顺应学生爱玩的特性,让他们在玩水玩墨中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把工具放在握笔的手边方便使用,有的同学说要把工具摆放有序,按照工具的高矮,水桶在最前边,盘子放在靠近自己的地方等。同学们进行了几次摆放练习,最后找出方便使用的摆放方法。这件小事培养了学生细致工作的习惯,同时收获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如何获得最佳学习方案的路径。

在水和墨美的探索中,学生们不厌其烦寻找水和墨的调和比例,或浓或淡,水多少,墨多少,在宣纸上变化出不同的效果,让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做事情的坚持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审美自信。这种自信是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是求是求真的实践活动。

四、审美素养是审美课堂的内生力

审美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课堂的内生力是由审美素养转化而来的,它包括了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在审美素养中情境创设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是孩子们喜欢的。创设美术教育情景不仅在课内,还应在其他环境中开展美术活动情景,通过多彩的艺术活动提升孩子的审美素养,从而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儿童对文化交替及多元并存的认知力、理解力,以及对异质文化的接纳心理。

汉画像石(砖)是家乡徐州世界级艺术宝藏,为了给学生一个更接近汉代古人的情境,把美术课堂搬到汉画像石馆,学生在汉画像石馆里亲身感受绘画与浅浮雕之间艺术表现形式的美。他们仿佛穿越到了汉代,与汉代人面对面对话,学汉人的礼仪,跳汉人的舞蹈,练汉人的竞技等,这些体验增强了学习汉画的自信心。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在这里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涨,对绘画技法的探索不用老师强行灌输,他们徜徉在奔放灵动、天真质朴的画境间。造型上似与不似,以形写意,立意成形的特点恰好符合小学生的作画状态。三三两两的围在一起讨论着,比划着,被线条起承转折的美深深吸引着,独特的图案边框增加了画面的装饰感。博物馆教学是美术教师的得力帮手,在这里创设情境,具有终极目标的长远意义,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养育而形成的,润物细无声正是美术基础教育之根本。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美术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法培养其审美能力。丰子恺先生亦曾说:“审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小学美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是美术教师“不忘初心”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体验建立审美情趣,让不同层次的审美课堂成为审美意识 的源泉,以多彩的审美活动培养审美自信,以情境渲染审美课堂来提升审美素养。引领学生学习丰富的审美内容,提高审美能力,創设情境使学生喜爱画画,热爱生活,具有品味审美的修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