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嬗变

2018-05-14梁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山水画在历经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构图审美绘画特点以后,逐渐发展到五代至两宋的、从成熟到辉煌的绘画历史时期。本文以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审美构图特征展开分析,梳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山水画从“全景式构图”到“边角特写式构图”的演变、特点,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与艺术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特征;风格嬗变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山水画绘画的发展,历经区别于其他画科而独立发展、蜕变的隋唐时期,在五代、两宋时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全面成熟起来,进入了山水画创作的繁盛时期。此时的山水画家传承了隋唐时期的绘画精髓,在先期前人画作的经验、技巧基础上总结尝试,取得了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形成了这一时期极具特点的创作风格,缔造了第一个山水画创做高峰期。

一、五代、北宋時期的全景山水构图

五代山水画在我国山水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山水画史上不可磨灭的关键一笔,其中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绘画风格,是五代时期山水画辉煌盛况的代表,引领了山水画的构图、审美艺术的蜕变。

由于荆、关、董、巨的创作多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实际写生经历,构图以山为中心进行远映空间处理,以云水、树木、桥路、屋舍、人物等为点缀的全景山水构图模式。浑厚雄壮的北方山水和秀丽婉转的南方山水,通过壮阔舒展的全景布局,层次分明、远近相应,充分体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艺术情致和悠远意境。全景布局使山水画的构图打开辽阔的视野,是山水画创作蜕变革新、从根本上脱离隋唐传统绘画而迈向成熟阶段的体现。

“全景山水”构图至五代、北宋时期,成为占据当时山水画坛主流的重要布局方式,并在北宋时期被总结而得出“凡经营下笔,须留天地。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①的基本方法规则。这一时期的构图大致分为立轴、横卷、小幅三种形式。

(一)立轴构图

“全景山水”构图方法,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空间意识和主宾之礼的儒家思想。五代时期的立轴山水画,大多采用布局辽阔丰满的全景山水方法构图,以山体层峦迭次为主立意定景,再加以云水等景物点缀的远近、主次相映布局。其最为突出的优点在于满幅铺陈、危崖万仞、山高水远、林麓相叠等全景风貌,却避免了空间的拥挤充塞感,有限的范围内充分体现了辽阔壮观的视野和悠远恢宏的艺术境界。

这种构图在北宋时期李成、范宽等画家的延续发展下达到顶峰,其中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最。图中以中轴线构图模式,以三分之二篇幅的主峰为主展开布局,加以飞瀑直泻、山路溪水、驴队及行旅等远近相应,鲜明的层次布局映衬山峰的巍峨挺拔,画面气势恢宏壮阔,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全景山水”构图模式的经典代表之作。

(二)横卷构图

横卷构图的长度有数尺甚至更长,多以平远构图方式布局,或幽远静谧,或山水连绵。其中以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为代表。近景由石与枯树为主,依次向远描绘平缓的河滩及悠远朦胧的远山,通过大篇幅的留白烘托幽远平和的艺术审美意境。

(三)小幅样式构图

小幅构图主要为近似方形幅面较小的简约布局构图,以突出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与映衬为主,是蕴含抒情色彩的具有较强感官享受的艺术审美形式。其中以北宋时期画家惠崇的《沙丁丛树图》为“全景山水”构图中小幅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其构图布局温和简约,唯美浪漫。画中近景丛树临水与远景烟林渺渺遥相呼应,旷野清远、水天相接,体现了江南景致诗画一体般的优美意境。

二、南宋时期的边角之景构图

伴随着北宋王朝灭亡所引发的频繁战乱,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时,赵氏王朝向南迁都临安,并建立新宋朝。时局现状、地域因素、文化思想等因素使山水画的审美及构图形式也随之改变。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摒弃了北宋时期的突出主体的“全景山水”构图布局形式,以虚实结合的构图章法,从“全景山水”构图的繁杂转变为简约空灵的风格,通过局部或边角的景物描绘烘托无限的空间意境。同时,绘画内容和风格逐渐融入画家的个人思想与品格,并结合不断的探索、尝试,使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的“半边”或“一角”式取景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构图风格。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笔法精练、墨法简洁,将“边角构图”的以局部刻画为主的特写式山水画表达方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成熟。从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到南宋时期的“边角构图”的转变过程中,曾师从于范宽的画家李唐是两种山水画构图形式转换演变的关键人物。《万壑松风图》是李唐于南渡以前的画作,虽然是突出主峰、留天留地的全景构图形式,却以拉近景物刻画的手法进行了布局处理,是“边角山水”构图出现的最初形式。李唐的画风完全转变自南渡之后,取景手法开始一角或半边的偏离中心方式,不再留出天地,大胆取舍,加之李唐本身的特殊影响力,促使这种绘画风格得以迅速扩展至整个南宋画坛。“边角之景”的构图布局特征的确立,对整个南宋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南宋山水画统治地位的构图风格,其样式同样分为立轴、横卷和小幅,却区别于“全景山水”而具有“边角之景”的独特特征。

(一)立轴式特征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已经少有使用立轴样式,即便有这种样式,但画面的整体构图布局却不同于“全景山水”的以主体为中心的表现手法,“边角之景”的立轴构图趋向简约化,取景偏向于半边或一角。其中,以马远的《踏歌图》为代表,画面将自然景致进行大胆裁割,将高山林木等主体景物布局偏离中心位置而置于画面侧边,以更多留白的画面处理方法衬托辽阔幽远的视觉效果,加强空间感,是山水画构图审美的蜕变和革新,为后世山水画的审美、构图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横卷式特征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横卷样式逐渐摒弃了“全景山水”横幅样式的山水连绵,构图更加简约空灵,画面布局更着重于一景一物间的点缀映衬。其中,以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卷》为代表,突破了“全景山水”的繁杂,以特写的形式只截取近景中的一角加以描绘,并以独创的“大斧劈皴”手法刻画山石的形状、棱角,画风明丽清新,将层次鲜明的远山近树、烟水迷蒙同拱桥屋舍相映衬,突出了江南美景的悠然婉约、秀丽雅致。

(三)小幅式特征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受局部取景、边角布局等因素影响,大多采用小幅形式的近景构图刻画江南特色小景。例如纨扇、册页的山水构图,以一角或半边的构图方法取代林麓相叠、层峦万丈的“全景山水”,以小幅样式的“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笔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树参天,而远山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②的局部特写突出小景怡情的诗意。其中,以南宋画家朱锐的《盘车图》为代表,画面以冬季的局部山景为主题,构图布局中有磐石枯树、上有云烟远枝,前有溪水牛车,后有老者骑马,山间有小路,行人三两个,所有景、物、人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小幅山水边角之景悠然空灵又不失灵动生机的特征。

三、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徐复观说:“所谓‘澄怀味象乃‘清洁其情怀以及玩味由道所显之象。”③五代、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们的作品,是他们的智慧、思想、品格以及审美意识的结晶,渗透着他们对生活、对所见所闻的深刻感悟,是“澄怀味象”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全景山水”与“边角之景”构图是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家们摒弃世俗杂念的自我突破和超越,作品的自由灵动、虚静淡远,真正达到了忘我、脱俗的精神境界,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不朽成就,为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代正统画派“四王”之一的王原祁提倡摹古,可谓传统山水的集大成者,其五十多幅山水画中,基本都符合全景山水的构图特点。其中,以《山中早春图》为代表,画面上下留天地,山峰、树木主次分明,屋舍、小桥加以点缀,开阔的视野和壮阔的山水之景概括于有限的画幅之中,是全景山水“以大观小”核心本质的体现。

“清初四僧”之中的弘仁乃新安四大家之一,以画黄山著称,其多幅画松为主的作品中,体现了边角构图的影子。比如《黄山松石图》即是截取黄山悬崖峭壁的一角,画面大片留白衬托松树的身姿气韵,是明显受“边角之景”构图影响下,边角之景特征的体现。

四、结语

自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构图形式至南宋时期的“边角之景”构图形式的审美、特征的转化、演变,历经频繁的战乱与朝代更替,通过绘画的技法与构图审美的“量”与“质”的不断积累、传承与革新,最终得以蜕变、成熟。山水画创作的艺术经验、艺术思想的延续和传承,使其不断呈现新的艺术面貌,丰富了我国现今甚至未来的绘画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注释:

①出自《林泉高致.画决》,作者:北宋郭熙。

②出自《格古要论》,作者:明代曹昭。

③出自《中国艺术精神》作者:近代徐复观。

参考文献:

[1]任福成.论五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5-46.

[2]范婧.五代、北宋山水画南北地域性风格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

[3]赵若竹.浅析地域性特征对两宋山水画风格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7(22):109.

作者简介:梁艳(1982-),女,山西省霍州人,山西管理職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
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
自然与建筑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论广西龙州旦歌的审美特征及功能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