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

2016-12-20唐卫平

电影文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

[摘要]女性电影从女性的立场与视角出发,反映女性生活与思想,但又并不仅仅局限于由女导演执导的影片,其关键在于是否表达了女性话题和女性意识。在伊斯特伍德的艺术生涯中,也有一部分将女性作为影片主要表现对象,反映出女性在特定时代中需要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当代美国女性电影的研究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范本意义。本文从伊斯特伍德审美思想的渊源、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以及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情怀三方面对这些电影进行分析。

[关键词]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审美特征

所谓女性电影,一般指的是从女性的立场与视角出发,反映女性生活与思想,呼吁人们对女性的存在方式以及困惑给予一定关注的电影。女性电影并不仅仅局限于由女导演执导的影片,其关键在于是否表达了女性话题和女性意识。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1930—)自20世纪70年代从演员转型成为导演后,为观众贡献出了一系列佳作。在伊斯特伍德的艺术生涯中,也有一部分将女性作为影片主要表现对象,反映出女性在特定时代中需要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当代美国女性电影的研究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范本意义。

一、伊斯特伍德审美思想的渊源

要补上伊斯特伍德电影研究在女性电影上的这块“拼图”,就要对伊斯特伍德的整体审美思想进行一个全面的考量。任何一个导演的生活环境、曾经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生经历等,都是成就其创作理念的根源。而从演员向导演身份的转化,以及其艺术生涯与电影数十年的越来越频繁的风云变幻的高度重叠也造就了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复杂内涵。

伊斯特伍德成名于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的一系列西部电影。这一个经典系列成就了他在好莱坞以及欧洲的地位,也可以说,伊斯特伍德所塑造的英武有力的独行侠形象也成就了这些西部片。年过不惑后,伊斯特伍德开始自己尝试拍摄电影,其电影题材极为丰富,如《不可饶恕》(Unforgiven,1992)等电影便让他问鼎奥斯卡。从伊斯特伍德本人的演员和导演经历来看,他对于犯罪题材可谓情有独钟,在犯罪题材中,伊斯特伍德能更得心应手地彰显正义,刻画复杂的人性。除此之外,如《美国狙击手》(American Sniper,2014)这样的战争题材影片也是伊斯特伍德的代表作品。无论犯罪题材还是战争题材,都可以从这些电影中窥见伊斯特伍德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而伊斯特伍德的“英雄主义”情结也影响到了他的女性电影。例如,在《换子疑云》(Changeling,2008)中,主人公克里斯蒂娜·柯林斯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一位职业女性,甚至还担任所在单位的故障检修主管,同时她还是一位单身母亲,这一身份本身就已经意味着她拥有着坚强的心志和体魄。在遭遇了人生中几乎是最惨重的打击——视若性命的九岁独子沃尔特不幸失踪后,柯林斯的各项才能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被真正激发了出来。最终这个为了找回儿子而不懈抗争的女性成为一个被誉为“改变洛杉矶历史,开辟一个新时代”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英雄主义叙事的变体。而对“硬汉”力量的展现也不代表着伊斯特伍德对女性的忽视,从《不可饶恕》等电影中也可以看出伊斯特伍德有着对女性遭际的同情,只是现实而理性的伊斯特伍德深知女性寻找出路的困难,因此在表现女性故事时比表现硬汉故事要平静、温和、收敛得多。

二、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美学是综合性的、复调式的,但就具体的特征而言,仍然是可以进行单独分析的。就具体的审美呈现而言,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可以就内容、影像以及叙事三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首先在内容上,第一,相较于更能够让观众缓解压力的《凯迪拉克神探》(Pink Cadillac,1989)、《白色猎人黑色心》(White Hunter,Black Heart,1990)等电影而言,伊斯特伍德的女性电影基本上全部采用严肃性较高的题材。但严肃题材并不意味着对市场的放弃,首先,严肃题材并不意味着就是与消费主义语境不相容的,庄严的、引人深思的话题同样是观众所需要的。其次,在处理这些内容时,伊斯特伍德并没有放弃艺术虚构以及消遣娱乐性。如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换子疑云》中,伊斯特伍德制造出了足够的悬疑感,以沃尔特的最终下落吸引着观众。由于女性长期受困于男性霸权中,或是沦为纯粹的男性附属品,或是尽管有了独立的人格但是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挫,或是挣扎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因此伊斯特伍德的女性电影几乎全部贯彻着一种深重的悲剧感,女性或是在争取自身权益时不断被伤害,或是以隐忍的方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女性抗争者的范例如《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在电影中,女主人公麦琪通过不断打拼成为一个职业拳击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在老教练法兰基的苦心锻造下,麦琪也确实实现了她的愿望。如果电影以麦琪最后的功成名就结束,那么电影也就止步于一部为观众阐述“梦想”的影片的高度。麦琪固然可以成为一个女性拼搏、重新对自我进行定位的典范,但是其成功又会显得太过简单。麦琪最为可悲的便是最后因伤瘫痪,不愿意苟延残喘的她选择让法兰基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结局的悲剧性在于麦琪失去了生命而法兰基则涉嫌违法,麦琪投入了自己全部激情,一度改变两人人生的拳击事业至此成为镜花水月。但这又是麦琪一次不亚于拳击的勇敢、狂烈的行为。这也是《百万美元宝贝》最终能够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原因之一。隐忍的女性的范例则如《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的女主人公,已婚的弗朗西斯卡曾在30年前与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之间度过了美好的两天,认为罗伯特是自己不可多得的挚爱。然而在罗伯特即将离开之际,弗朗西斯卡缺乏与对方私奔的勇气和抛弃丈夫和孩子的决绝,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直到临死之际,弗朗西斯卡才在遗嘱中表示希望把自己葬在她与罗伯特相逢的麦迪逊桥旁边,以这样的方式弥补生前的遗憾。从道德与理性的角度来看,弗朗西斯卡做出的决定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她用一生来品尝的痛苦和遗憾也是确实存在的。电影中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爱,一是于瞬间生成的永恒,二是在数十年中相濡以沫的美好。两种爱都是让人憧憬而动容的,而放弃哪一种都是令人心痛的。伊斯特伍德所想表达的并非只是一个有关情欲的故事,而女性无法追随内心,无法发表意见,只能在贤妻良母的定位中隐蔽主体身份,逃遁于安稳的庸常生活的悲剧。这样一部电影没有因为其基调的忧伤而失去观众的兴趣,它讨论的幸福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一问题可谓深入人心。

在影像上,伊斯特伍德基本上都采用灰暗的色调、黯淡的人物造型等来表现人物苦涩的命运,直观地给观众传递出一种沉闷、抑郁感。如在《换子疑云》中充斥着不饱和色彩,主人公的服饰、洛杉矶的街景等都被有意地赋予了一种陈旧感,而柯林斯的口红几乎成为电影中唯一的亮色,表明她在窘境之中的倔强。《廊桥遗梦》亦然,幽暗的光线既意味着那段感情的浪漫和隐私,也代表了弗朗西斯卡将秘密深藏于内心,与丈夫同床异梦,不被子女所了解的纠结感。而在具体的叙事上,伊斯特伍德往往喜欢采用内视角的叙事方式,给予观众一种一知半解的主观感,如《廊桥遗梦》和《换子疑云》对罗伯特和诺斯科特形象的简化,因为他们是远离女主人公生活的。而《百万美元宝贝》则是以艾迪·斯科拉普的旁白娓娓道来的,他是麦琪与法兰基悲剧的见证人,这种追忆感与伊斯特伍德在整部电影中制造的忧伤、怀旧情绪是相辅相成的。

三、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情怀

在剖析了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给予观众的审美体验后,则需要对伊斯特伍德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怀进行发现。

首先是对理想主义的压抑性表达。对于伊斯特伍德而言,希望与理想是始终存在的,但是在获得希望、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人们的生命体验有可能是艰辛的。因此,他无意为观众在银幕上制造乐观的梦境,而是以一种压抑、内敛,有节制的方式来表达理想主义。这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百万美元宝贝》。这绝不是一部以励志为目的的体育影片。伊斯特伍德也曾经直言拳击故事仅仅是整部电影的外壳,电影的内核是爱。麦琪与法兰基的共同点便是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尽管他们处理与家人关系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法兰基十分自我,为了自己叱咤拳坛的事业而忽略女儿,导致父女反目;而麦琪则主动扛起家庭的重任,有钱之后第一时间想的是给自己的母亲买房子,结果换来的却是母亲的苛责。在麦琪练拳的过程中,她的母亲和弟妹都没有给予她应有的鼓励,她却不断赚钱补贴他们。可以看出,在电影中直接对两位主人公带来伤害的也是女性,尤其是麦琪的母亲,母亲对麦琪的消耗与拖累实际上证明了女性要想获得自由是何等的困难,除了男性以外,女性也在成为同类的阻碍。可以说,如果麦琪和法兰基两人没有遇见对方,那么两人注定将在龃龉的家庭关系和压抑的环境中日益消沉,这实际上是与相当大一部分女性的生存境遇吻合的。

除却爱以外,观众可以从多维角度解读这部电影中蕴含的丰富感情与哲理。当麦琪在拳坛上崭露头角时,她再一次受到了来自女性的伤害:被一位女拳手偷袭而导致身体瘫痪。此时麦琪不仅失去了健全的身体,还失去了包括与家人和好、继续追求自己的爱好等全部希望。因此她才会在最后恳请法兰基给自己实施安乐死。法兰基在对麦琪说了句“我爱你”之后毅然推动了胰岛素注射液,使麦琪获得了最后的温暖与尊严。伊斯特伍德这一大胆的结局导致电影在上映之后遭到了残疾人团体的抵制。然而,伊斯特伍德坚持没有盲目地进行成功学式的鼓吹,而是以冷峻而悲悯的态度为观众展现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这恰恰是伊斯特伍德重要的审美情怀。

其次是一种带有追问深度的思辨色彩。伊斯特伍德并不仅仅满足于展示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对待,而是希望能够深挖原因,其思辨的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现行社会体制以及表面的两性对立,而是对男女的不和谐关系有着独特的思考。如在《换子疑云》中,男女两性关系无疑是高度对立的,抛开那些直接给予柯林斯伤害的人,如虐童凶手,又如用公权对柯林斯施加暴力的警察等不提,即使是曾经为柯林斯寻子而大声疾呼的牧师也在前述恶人被“绳之以法”后暴露了他的真心:他实际上并不在乎柯林斯儿子的死活,他只是要借助这一事件来引导公众对警察局的愤怒和仇恨,在目的达到之后,他就劝柯林斯“向前看”,并且断言沃尔特已死。这遭到了柯林斯的果断否定。在《换子疑云》中,男性被与权力、话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性是这个不公社会的领导者和发令者,而女性则是被动的服从者(尤其是柯林斯的职业正是与“传话”有关的接线员,她本人的话语则是无足轻重的)和聆听者。男性被与“政治”“社会”这样的话语联系起来,并且是可鄙可笑的,他们永远不可能真正进入女性的心灵世界,是被伊斯特伍德所批判的。尽管伊斯特伍德的思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两性之间、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他选择女性立场的坚定性,这也是其电影在翻拍小说以及历史真实事件时对故事本身的一种审美超越。

伊斯特伍德长久以来都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游刃有余,他的女性电影也不例外,在其中既可以看到伊斯特伍德对艺术的追求,又可以看到他为赢得电影市场回报所做出的努力。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自觉对海南绿色崛起的导向作用”(项目编号:HNSK14-53)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茜.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导演艺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 王蕾.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当代美国女性电影[J].电影文学,2016(01).

[3] 李红春.《换子疑云》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深层批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 徐建纲.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09(07).

[作者简介] 唐卫平(1962—),女,湖南益阳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
现代中国画审美特征分析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论广西龙州旦歌的审美特征及功能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