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音乐在民族高等院校公共教育的现状研究

2018-05-14尹辉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传承与发展

尹辉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高等教育多元化开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宝贵资源,其传承和保护价值一直受到国内外热衷研究民族音乐者的关注。在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中,由于师生民族构成的多样化以及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生存现状;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我校的生存现状

西北民族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类大学,在校师生除汉族以外囊括了其他所有民族,现有在校本科生两万多人。在国家倡导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发挥民族音乐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民族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本人以少数民族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对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50道选择题:少数民族经典歌曲;少数民族经典器乐曲目及其民族属性;少数民族史诗著作的基础知识;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今校园音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认知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在100份试卷中,汉族学生答卷比例占30%、回族占24%、蒙古族占11%、维吾爾族占9%、藏族占6%、满族占3%、西南各少数民族(彝族、壮族、苗族、土家族、黎族、普米族、畲族)占19%。在最后的试卷评判中,存在三个现象:首先,在基础知识的答题中,汉族只有四名同学及格,回族有两名同学及格,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均为一位同学及格,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四名同学及格;其次,同学们针对少数名族经典音乐的答题不尽人意,以“三大少数民族说唱史诗巨著”和新疆维吾尔族文化活化石“十二木卡姆”为例,有很多同学竟将“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一题回答为《荷马史诗》,对于“三大史诗”的民族属性、艺术体裁以及文学内容知之甚少;对于“十二木卡姆”的民族属性一题答对者仅为21%,除9名维吾尔族同学全部答对外,剩下的91名同学只有12人知道“十二木卡姆”的民族属性;最后,在主观题的调查问卷中,由于西北民族大学地处西北地区,同学们普遍比较喜欢蒙古族音乐、藏族音乐,维吾尔族音乐,相比西南少数名族代表性音乐,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由于校园学生民族构成比例较少,加之缺乏有效的传播形式,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冷漠。

基于以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从少数民族音乐在西北民族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少数民族音乐基础知识普及的紧迫性;

(2)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代表性的宝贵遗产应开展专题性讲座;

(3)应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在西北民族大学公共教育的多元化开展;

(4)探索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音乐进入公共课堂的可行之路。

二、民族高等院校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公共教育的意义

(一)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公共教育是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下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见,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得到人格的全方位提升,得到全面发展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工作实质。音乐的“育人”功能是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曾在2018年1月在《艺术品鉴》发表一篇署名为《浅谈孔子以乐育人的思想给予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的文章,文中主要对当今音乐教育形式大于内容,没有遵从儒家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教育准则进行论述。少数民族音乐流传至今经过了人类文化活动甄选而流传下来的民族宝贵财产,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所以,在民族高等院校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公共教育既秉承了孔子儒家音乐“以乐育人”中心思想,又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

(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公共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归属感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宿感是维护国家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民族自豪感,其主要原因是对民族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民族历史模糊不清,少数民族音乐具备了审美价值、文学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的多重身份,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是了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劳动生活的最有效途径。以藏族《格萨尔王》、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大说唱史诗为例,史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华民族的活化石。三部英雄史诗都是以歌颂民族英雄,讴歌反抗压迫、反抗外侵势力,保卫家园的民族大无畏精神,共同构成了反压迫、反侵略,誓死保卫自由、追求民族解放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是高校文化多元化教育的宝贵资源

多元化音乐教育作为世界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理念,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界公认的音乐教育理论,例如,德国很多著名的音乐学院为了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经常聘请著名的中国传统音乐演奏家进行授课。民族高等院校聚集着来自我国各个民族的莘莘学子,有着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民族信仰以及生活习惯,是当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最集中的体现,是实现少数民族高校音乐艺术公共教育多元化最直接、最便利的宝贵资源。

(四)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是实现当代民族高等教育使命的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民族教育家、民族教育学科专家组组长、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历任中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及校长的哈经雄同志在他的《试论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大学》一文中,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阐述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有机而又鲜明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在办学目标上应该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服务为主;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上都应该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可见,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除了担负着促进民族区域的经济繁荣之外,还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化概念下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事业,是国家民族政策和高等教育的集中体现。在针对民族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哈经雄教授给出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同时,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基本功的人才,更应该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懂得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懂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会做民族工作,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自信,拥有良好的对外交流能力,愿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各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的艺术形式,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具有操作性强、参与性强等特点,是了解各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大部分来自人们日常劳动与生活,具有节奏明快清晰、旋律简洁直爽的特点,学起来通俗易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和维护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发展少数民族音乐高校公共教育是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的有力补充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音乐界倍受关注的问题,无可厚非,在世界大融合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劳动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曾经给人们带来无限审美享受的民族音乐正在逐步走向消沉。如何在世界多元化音乐元素中提升民族音乐的地位,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面前的问题。

目前,针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传承所能起到作用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国家层面抢救工程,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设立,以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等科研项目的设立;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专业课程培养;社会组织,例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成立。以上所罗列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机构具有专业性强、受众体小、缺乏群众性的特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除了专业型的音乐学院之外,大部分综合大学都建立了音乐学院,发挥音乐学院在综合大学中民族音乐的传播作用,尤其是少数民族综合高校中音乐学院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公共课的开展,让更多当代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音乐,使我国高等院校成为传播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主阵地,成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有力补充。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传承与发展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城市盲人组织生存现状调研的大学生纪录片创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