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新闻编译策略

2018-05-14闫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传播效果

【摘要】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受众获取国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信息流进入快餐时代,一些新闻报道过度求快、求新,往往导致新闻编译流于机械性的直译或断章取义。本文根据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新闻编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在忠实保留原文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语篇重构突出重要信息,获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闻编译;功能对等;新闻要素;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宽广,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已经不再限于本地、本国,而是希望“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然而,因为语言差异、消息渠道等限制,国内受众想要了解国外新闻,往往需要通过国内媒体对国外媒体的报道进行编译——翻译成本国语言并且编辑成适合国内受众阅读的内容。新闻编译既是翻译的过程,也是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过程和新闻稿件的重新编辑过程。

一、新闻编译的两种乱象

信息时代媒体的繁荣使新闻资讯的来源更加丰富、报道平台更加多元化、受众覆盖面更加广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大量的新闻信息流涌入人们的阅读终端,“快餐式”阅读成为常态,一条新闻消息往往仅能获得读者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关注,新闻报道“流量为王”,质量下滑,再加上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催生了新闻编译领域的两种乱象:

(一)机械性直译

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新闻编译的过程中,内容翻译、信息转换和文本编辑缺一不可。一些媒体编辑为了“求快”“求量”,把新闻编译简化为机械化的流水线式翻译操作,不考虑信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顺畅,一条新闻逐字逐句从头翻译到尾,这样的机械性直译极有可能导致译文枯燥无趣或生硬拗口、难以理解,不但不能有效传递原文信息,甚至会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谬误。例如,在英国《每日邮报》一篇关于中国千年肉身佛像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

【例1】

Erik Bruijn,an Buddhism expert,led the study that determined the mummy was of Buddhist master Liuquan,who belonged to the Chinese Meditation School.

有譯者将“Chinese Meditation School”(中国禅宗)译为“中国冥想学校”,不联系上下文的生硬直译,导致译文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二)断章取义

在新闻编译中,断章取义与机械性直译刚好相反,属于“过度编辑”,即对原文进行过度删改,不顾全篇新闻的事实和要点,只截取自己理解的部分或最醒目的部分进行报道,造成新闻歪曲失实。例如,以下新闻标题的编译:

【例2】

原文:Mysterious beast dubbed “Ogopogo”or Canadas Loch Ness monster is“caught on camera

翻译:加拿大惊现尼斯湖水怪

这样的译文让人不禁感到疑惑,尼斯湖水怪不是在英国吗,为何跑到加拿大去了?事实上,这篇文章报道的是加拿大传说中的水怪“奥戈普戈”(Ogopogo)的疑似目击事件。英国媒体的标题以本国水怪作比是为了贴近受众,译文将这些信息全部“省略”,只保留了最吸引眼球的“尼斯湖水怪”,难免令人一头雾水。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新闻编译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的翻译理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这种对等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只能达到“功能对等”或者说是“实际上的交际对等”,尽可能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或者至少能够理解原文听众或读者作出的反应。

功能对等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但是在以下几种情况时应该对形式作出改变:(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2)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3)形式对应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4)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5)形式对应违反译入语的语法或文体规范。显然,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意义大于形式,译文和原文可以在词汇、句法、篇章、文体以及文化内涵等各个层面实现动态对等,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交际效果。

上述理论在新闻编译领域同样适用,一篇合格的编译文稿应该既准确再现原文的新闻事实,又能实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新闻编译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对原文进行分析,提炼出新闻的事实主体,即通常所说的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围绕新闻要素筛选素材,确定文章结构,写作风格,突出重点或看点;(3)进行编译,兼顾语言和文化的转换;(4)修改润色,确定标题。

当然,以上四个阶段的顺序并不是绝对的,新闻编译实际上是一个在脑中不断分析、转换、重组、检验的循环过程,直到确定最优方案,新闻要素的提炼和翻译转换过程,决定了译文能否和原文信息对等,而译文的语篇结构和标题质量则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三、新闻编译策略浅析

(一)信息对等——新闻要素提炼和转换

如果一篇外文稿件的新闻要素清晰明确,不包含国内受众所不熟悉的文化内涵,直译当然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因为语言形成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仅靠词汇层面上的对等进行翻译,原文的意义往往无法表达清楚,这就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实现语义层面上的转换,以方便国内受众阅读和理解。例如:

1.增译或加注

【例3】Legend hunter reports two more Ogopogo sightings.

有些时候,音译或直译不能展示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造成语义的空白,这时候就需要译者根据前后文的意思甚至查阅资料,确定原文读者的联想和反应,通过增译或注释将文化内涵补充进去。所以,例文中的“Ogopogo”可译成“加拿大传奇水怪奥古普古”,向国内受众说明“奥古普古”的“身份”和意义。当然,像【例2】中的英国媒体一样在本族文化中找到一个类似的事物用以类比,将其译为 “加拿大版尼斯水怪”,能够更完美地实现受众反应的对等,但是这种文化上的巧合可遇而不可求,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2.一词多“译”

【例4】Images taken by tornado hunter Greg Johnson,48,show the most dramatic moments in the 2013 tornado El Reno in Oklahoma.

【例5】Treasure hunters doubt FBIs word on dig for Civil War gold.

为了实现语义的对等,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不同的转换处理,【例3】【例4】【例5】中都有“hunter”一词,其语义也都是“追寻某物的人”,但是,因为搭配的名词不同,为了表述得自然顺畅,这三个词组应分别译为“传奇爱好者”“追风者”和“寻宝者”。

3.省譯

【例6】Good Samaritan driver revives squirrel after car scare.

例句中的“Good Samaritan”直意为“好撒玛利亚人”,源自基督教文化的一则寓言故事,指不顾教派隔阂善意帮助他人的人,后演变为专指好心人的口头语。对于很多国内受众来说,“撒玛利亚人”是个陌生的词,如果用注释或者补充说明进行解释会导致句子太过冗长复杂,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并不能像原文读者一样引起文化共鸣,所以不如省略为“好心人”,更加简单明了。

此外,在新闻要素的编译过程中还应注意新闻报道行文习惯的差异。例如,中文报道一般在文章开头点名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但是英文报道常常是在叙事过程中透露时间,并且不写明具体日期,而是用“last Saturday”“overnight”等以发稿时间为参照的词语指代,译者须按照本国受众的阅读习惯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转换。

(二)传播力对等——语篇重构

在确保新闻事实无误后,新闻编译成功与否的衡量单位进入下一个层级——语篇。对于语篇结构的设计,实际上是先于词句翻译的,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不断地调整,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语篇重构主要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逻辑顺序调整

语篇的逻辑顺序通顺合理,才能有效传达信息。母语不同的人在逻辑思维方式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导致不同语言媒体的新闻报道在逻辑习惯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中文媒体一般先综述再分析,英文媒体则倾向于先突出细节再归纳总结。所以,在调整语篇结构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逻辑顺序的转换,可以按照国内受众阅读习惯先因后果娓娓道来,也可以先突出重点吸引关注,再抽丝剥茧追溯前因,但不管采取哪种叙事方式,都应确保逻辑结构脉络清晰。

2.内容的增删

对于基本新闻要素的逻辑脉络之外的内容,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效果进行增加或删减。增加的内容应该是基于可靠信息源的准确新闻事实,而删减则不应影响到新闻事实的传播,避免断章取义。增加内容的情况可能包括,对于文化内涵比较深的新闻要素附以背景知识介绍,对于典型事件增加以往的案例盘点,甚至补充第一手的采访信息。需要删减的内容可能包括过于冗杂的细节描述、过多的不必要的评论,或者在延续性的报道中反复出现的已经众所周知的信息。总之,要确保新闻语篇既完整又简洁。

3.标题和“看点”

新闻编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新闻事实传播出去,吸引足够的受众关注,即实现与原文在传播力上的对等,这就可能需要对新闻标题和语篇结构进行再加工。新闻标题点明事实,突出“看点”,新闻语篇结构也可相应调整,把“看点”放在合理的位置。这种调整在各类排行榜单的报道中最为明显。例如,印度媒体的这篇报道:

【例7】Mumbai among top 100 most innovative cities in the world; Tokyo tops list

显然对于这样的榜单,除了高居榜首的城市,各国媒体首要关注的都是本国城市的排行,在新闻标题和内容都有所侧重,在新闻编译时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重新调整,既可以将本国的“看点”放在标题和全文的开头吸引眼球,也可以在标题上卖个关子:你身边有哪些城市上榜?然后将相关城市的介绍放在文章的最后吸引读者读完全文。总之,新闻标题和语篇结构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新闻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新闻编译没有唯一的最佳策略,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尽可能贴近原文、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也需要灵活机变的创作能力。译者应该既不放过一个词、一句话的翻译谬误,又能够放宽思路,把握全局,在从词汇到语篇的各个层面达到语义或表达效果的自然对等。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德).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0.

[2]刘庆元.语篇与翻译[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奈达(Nida E.A.),泰伯(Taber C.R.).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4]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5]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

作者简介:闫宇(1985-),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传播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